发布时间:2019-10-05 09:34:53
出自唐代盧綸的《李端公 / 送李端》
故關衰草遍,離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爲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譯文及注釋譯文故鄉遍地都是衰敗的枯草,好友相别實在是令人傷悲。你去的道路伸向雲天之外,我歸來時隻見暮雪在紛飛。從小喪父早年就客遊外鄉,多經磨難我與你相識太遲。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戰亂年月再見不知何時。
注釋《全唐詩》此詩題下有注:一作嚴維詩,題作送李端。李端:作者友人,與作者同屬“大曆十才子”。故關:故鄉。衰草:冬草枯黃,故曰衰草。“路出”句:意爲李端欲去的路伸向雲天外,寫其道路遙遠漫長。少孤:少年喪父、喪母或父母雙亡。風塵:指社會動亂。此句意爲在動亂年代,不知後會何期。
鑒賞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詩章,以一個“悲”字貫串全篇。首聯寫送别的環境氣氛,從衰草落筆,時令當在嚴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風抖動,四野蒼茫,一片凄涼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離愁别緒。“離别自堪悲”這一句寫來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緊承上句脫口而出的,應接自然,故并不給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爲此詩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聯寫送别
别的情景,仍緊扣“悲”字。“路出寒雲外”,故人沿着這條路漸漸遠離而去,由于陰雲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這路好像伸出寒雲之外一般。這裏寫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濃重的依依難舍的惜别之情。這一筆是情藏景中。“寒雲”二字,下筆沉重,給人以無限陰冷和重壓的感覺,對主客别離時的悲涼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終于遠行了,留在這曠野裏的隻剩詩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無已。偏偏這時,天又下起雪來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詩人再也不能久留了,隻得回轉身來,挪動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風雪歸途。這一句緊承上句而來,處處與上句照應,如“人歸”照應“路出”,“暮雪”照應“寒雲”,發展自然,色調和諧,與上句一起構成一幅完整的嚴冬送别圖,于淡雅中見出沉郁。
頸聯回憶往事,感歎身世,還是沒離開這個“悲”字。詩人送走了故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不禁産生撫今追昔的情懷。“少孤爲客早,多難識君遲”是全詩情緒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屬極大不幸,何況又因天寶末年動亂,自己遠役他鄉,飽經漂泊困厄,而絕少知音呢。這兩句不僅感傷個人的身世飄零,而且從側面反映出時代動亂和人們在動亂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顯出了這首詩與大曆詩人其
他贈别之作的重要區别。詩人把送别之意,落實到“識君遲”上,将惜别和感世、傷懷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詩思想感情發展的高潮。在寫法上,這一聯兩句,反複詠歎,詞切情真。“早”“遲”二字,配搭恰當,音節和諧,前急後緩,頓挫有緻,讀之給人以悲涼回蕩之感。
尾聯收束全詩,仍歸結到“悲”字。詩人在經曆了難堪的送别場面,回憶起不勝傷懷的往事之後,越發覺得對友人依依難舍,不禁又回過頭來,遙望遠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畢竟是望不見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會。但世事紛争,風塵擾攘,不知何時才能相會。“掩淚空相向”,總彙了以上抒寫的凄涼之情;“風塵何處期”,将筆鋒轉向預蔔未來,寫出了感情上的餘波。這樣作結,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作者簡介盧綸(約737-約799),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大曆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阌鄉尉;後由王缙薦爲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禦史。出爲陝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後元載、王缙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複爲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出自唐代卢纶的《李端公 /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译文及注释译文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注释《全唐诗》此诗题下有注:一作严维诗,题作送李端。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故关:故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鉴赏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
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
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作者简介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