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2 11:58:12
出自先秦的《小雅·漸漸之石》
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武人東征,不皇朝矣。漸漸之石,維其卒矣。山川悠遠,曷其沒矣?武人東征,不皇出矣。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皇他矣。
譯文及注釋譯文山峰險峻層岩峭,高高上聳入雲霄。山重重來水迢迢,日夜行軍多辛勞。将帥士兵去東征,趕路不論夕或朝。山峰險峻層岩險,高峻陡峭難登攀。山川逶迤又遙遠,不知何時到終點。将帥士兵去東征,一直向前不顧險。白蹄子的大小豬,成群涉水踏波過。月亮靠近天畢星,大雨滂沱彙成河。将帥士兵去東征,其他事情無暇做。
注釋漸(chán)漸:借爲“巉(chán)巉”,險峭的樣子。維其:猶“何其”。勞:勞苦。一說讀爲“遼”,指遼遠。武人:指東征将士。皇:同“遑”,閑暇。朝(zhāo):早上。卒(cuì):借爲“崒”,高峻而危險貌。曷(hé)其沒:言何時是個盡頭。曷,何。沒,盡。出:出險。朱熹《詩集傳):“謂但知深入不暇謀出也。”蹢(dí):蹄子。烝(zhēng):衆多。一說“進”。離:借作“麗”,依附,此指靠近。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畢”。俾(bǐ):使。滂(pāng)沱(tuó):大雨貌。不皇他:無暇顧及其他。
賞析這首詩的情調酷似
似《詩經》中的“國風”,重在叙述行軍艱難而緊張,并沒有《毛詩序》所說“役久”的意思。全詩三章,以賦叙事抒情,頭兩章疊唱,意思相仿,詩人在急行軍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擋住隊伍的去路,忍不住驚呼道“維其高矣”、“維其卒矣”。頭兩句寫所見,中間兩句寫所感,歎惋山川遙遠,跋涉攀援,步步維艱,疲勞不堪,十分盼望抵達目的地。然而“山川悠遠”,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後兩句點題,交代急行軍。“武人東征”一句貫穿全詩,三章都有,點明抒情主體與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說明行軍緊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蘊藏着更多難言的痛苦,行軍緊迫,不斷深入,無暇顧及以後能否脫險。也就是說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詩人筆鋒一轉,突然伸向天空,描寫星空氣象,與首章“朝矣”句相應,暗示是夜晚行軍。朱熹說前四句“豕涉波,月離畢,将雨之驗也”(《詩集傳》)。這可能是詩人引用已有的氣象民諺。近人聞一多指出:“豕涉波與月離畢并舉,似涉波之豕亦屬天象,《述異記》曰:‘夜半天漢中有黑氣相連,俗謂之黑豬渡河,雨候也。’《禦覽》引黃子發《相雨書》曰:‘四方北鬥中無雲,惟河中有雲,三枚相連,如浴豬狶,三日
大雨。’與《詩》之傳說吻合,是其證驗。《史記·天官書》曰:‘奎爲封豕,爲溝渎。’《正義》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溝渎……熒惑星守之,則有水之憂,連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詩曰:‘封豕溝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塗至腹。’此與《詩》所言亦極相似,是《詩》所謂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義證類纂》)依聞一多的說法,天豕爲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顆星組成,所以說“烝涉波”。楊慎《古今諺》中“諺語有文理”條也說:“天河中有黑雲,謂之黑豬渡河,主雨。”可與此相參證。“月離畢”說的是月亮靠近畢宿,古人同樣視爲下雨的征兆,《尚書·洪範》說:“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此星即指畢星。應劭《風俗通義》說:“雨師者,畢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詩“月離”兩句爲證。《晉書·天文志》也說“月行入畢多雨”。所以這首詩前四句是引氣象民諺,預兆将有滂沱大雨。“俾”字點明尚未發生,姚際恒《詩經通論》引姚炳的說法“将雨、既雨,諸說紛如”,實際上詩中原本是說“将雨”,而不是“既雨”,這個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正因爲詩人擔心遭遇滂沱大雨,行軍難上加難,一心一意隻想加速行進,無暇顧及其他,所以才說“不皇他矣”。
三個段落的末句意思遞進,旅途的苦情、憂慮一層深過一層。
創作背景該詩記述的是軍士東征途中的勞苦之情。《毛詩序》認爲“《漸漸之石》,下國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荊舒不至,乃命将率東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詩也”。朱熹說:“将帥出征,經曆險遠,不堪勞苦而作此詩也。”這一說法頗有代表性。
出自先秦的《小雅·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山峰险峻层岩险,高峻陡峭难登攀。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将帅士兵去东征,一直向前不顾险。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注释渐(chán)渐:借为“巉(chán)巉”,险峭的样子。维其:犹“何其”。劳:劳苦。一说读为“辽”,指辽远。武人:指东征将士。皇:同“遑”,闲暇。朝(zhāo):早上。卒(cuì):借为“崒”,高峻而危险貌。曷(hé)其没:言何时是个尽头。曷,何。没,尽。出:出险。朱熹《诗集传):“谓但知深入不暇谋出也。”蹢(dí):蹄子。烝(zhēng):众多。一说“进”。离:借作“丽”,依附,此指靠近。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毕”。俾(bǐ):使。滂(pāng)沱(tuó):大雨貌。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赏析这首诗的情调酷似
似《诗经》中的“国风”,重在叙述行军艰难而紧张,并没有《毛诗序》所说“役久”的意思。全诗三章,以赋叙事抒情,头两章叠唱,意思相仿,诗人在急行军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挡住队伍的去路,忍不住惊呼道“维其高矣”、“维其卒矣”。头两句写所见,中间两句写所感,叹惋山川遥远,跋涉攀援,步步维艰,疲劳不堪,十分盼望抵达目的地。然而“山川悠远”,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两句点题,交代急行军。“武人东征”一句贯穿全诗,三章都有,点明抒情主体与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说明行军紧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蕴藏着更多难言的痛苦,行军紧迫,不断深入,无暇顾及以后能否脱险。也就是说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诗人笔锋一转,突然伸向天空,描写星空气象,与首章“朝矣”句相应,暗示是夜晚行军。朱熹说前四句“豕涉波,月离毕,将雨之验也”(《诗集传》)。这可能是诗人引用已有的气象民谚。近人闻一多指出:“豕涉波与月离毕并举,似涉波之豕亦属天象,《述异记》曰:‘夜半天汉中有黑气相连,俗谓之黑猪渡河,雨候也。’《御览》引黄子发《相雨书》曰:‘四方北斗中无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连,如浴猪狶,三日
大雨。’与《诗》之传说吻合,是其证验。《史记·天官书》曰:‘奎为封豕,为沟渎。’《正义》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沟渎……荧惑星守之,则有水之忧,连以三年。’《易林·履之豫》诗曰:‘封豕沟渎,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与《诗》所言亦极相似,是《诗》所谓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义证类纂》)依闻一多的说法,天豕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颗星组成,所以说“烝涉波”。杨慎《古今谚》中“谚语有文理”条也说:“天河中有黑云,谓之黑猪渡河,主雨。”可与此相参证。“月离毕”说的是月亮靠近毕宿,古人同样视为下雨的征兆,《尚书·洪范》说:“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此星即指毕星。应劭《风俗通义》说:“雨师者,毕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诗“月离”两句为证。《晋书·天文志》也说“月行入毕多雨”。所以这首诗前四句是引气象民谚,预兆将有滂沱大雨。“俾”字点明尚未发生,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姚炳的说法“将雨、既雨,诸说纷如”,实际上诗中原本是说“将雨”,而不是“既雨”,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正因为诗人担心遭遇滂沱大雨,行军难上加难,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进,无暇顾及其他,所以才说“不皇他矣”。
三个段落的末句意思递进,旅途的苦情、忧虑一层深过一层。
创作背景该诗记述的是军士东征途中的劳苦之情。《毛诗序》认为“《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也”。朱熹说:“将帅出征,经历险远,不堪劳苦而作此诗也。”这一说法颇有代表性。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武人东征,不皇朝矣。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