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30 00:50:58
出自宋代王炎的《江城子·癸酉春社》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離離。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怯寒未敢試春衣。踏青時,懶追随。野蔌山肴,村釀可從宜。不向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癡。鑒賞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已經是七十五歲的人了。大好的春光與熱烈的慶典引起他踏青的情緻,可是年老力衰又迫使他不得不蟄居在家。
這種矛盾反映在詞中,便處處表現爲無可奈何的惆怅情懷。“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離離”。詞篇從景物入手,平平叙起,似是閑筆。然而遼遠靜谧的景物,本身已在空闊中顯出寂寞之情調,再上加作者欲遊不能的力不從心,全文的惆怅基調已顯端倪本詞善于以景顯情襯情,首句即是如此,因而,“閑筆”之中實際上已經包含了無窮的感情。古人雲:“筆未到,氣已吞”,當是此類技法。“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緊接在平淡的景物描寫之後,突然直接抒寫情懷,有如異軍突起,來勢極猛。可是”情緒“究竟如何呢?
“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這三句再一次不直叙感觸,仍以環境風物入詞,似乎在“顧左右而言他”。作者一方面有意躲開感情的沉重壓迫,另一方面繼續用寂寥的環境映襯無可奈何的心理:“簾箔
箔四垂”寫庭院之“靜”:“人獨處”兩句,化用唐翁宏“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詩句,以燕的“雙飛,襯人的”獨處“,寂寞無聊的心緒,皆包含在這種種形象之中。這種寫法,不僅用對讀者的啓發代替作者的絮絮陳言,容易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而且筆法一張一弛,在跌宕變化之中也顯示出深厚的藝術感染力,下半阕是作者感情的正面抒發。根據内容,可以分作三個層次:”怯寒未敢試春衣“寫怯寒:”踏青時,懶追随。野蔌山肴,村釀可從宜“寫勉力踏青,但又有些力不從心,唯有借助野蔬山肴與村釀,聊遣情緒而已:”不向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癡“寫醉酒,拚卻一醉,這正是以上諸般情緒交織的結果。從因果關系上說,”怯寒“即是”老大逢春“情緒的根源,所以也就是下半阕的症結所在:連春衣都不敢試穿的人,自然不敢追随踏青,但人逢春社,寂寞難熬,隻得以酒遣情一醉方休,即使笑我人”癡“又有何妨。從情緒的凝重程度看,試春衣的目的爲的是去踏青,而踏青的結果卻是一醉。——因此,下半阕所寫三層雖都是作者所最不堪忍耐的,然而在處理上,一層卻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更叫人傷懷。
王炎填詞,力求“不溺于情欲,不蕩于無法”,“惟婉轉妩媚爲善”(《雙溪詩馀
自序》)。這阕詞抒寫“老大逢春”的帳惘情懷,微婉纏綿,頗具婉轉妩媚之美。但詞中感情,濃而不粘,“哀而不傷”作者居高臨下從容抒發情緒,始終不爲情役,這是它“不溺于情欲”的表現。至于“不蕩于無法”,則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看出:第一、章法精密。如前所述,這首詞前後兩片各自可分三層,每層之間起伏變化,但意脈不亂,雖極曲折之勢,卻能一氣貫下,因而層次極清,組織極精。第二、句法渾成。本篇字字都經錘煉。但初讀時則又好像全不經意。比如“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其中“誰知”二字既指感慨深沉,又說無人理解,表現力很強,讀來又十分平易。隻有通讀全篇細細品味才知其妙。再如“人獨處,燕雙飛”,全不見一點斧鑿痕迹,卻是詞人精心設計的畫面。至于開頭處連用四個疊字句,渲染春光,暗寓情懷,都十分到家。結尾處于平平叙寫之後,采取拟人手法,說“花不語,笑人癡”,全篇也因之活躍飛動。這些地方,都是作者重視章法的表現。
創作背景王炎生于宋紹興八年(1138)。癸酉爲甯宗嘉定六年(1213),此時他七十五歲。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豐收。周代用甲日,漢以後,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爲春社。詩人于是日有感而寫了這首詞。
作者簡介王炎(1137——1218)
字晦叔,一字晦仲,號雙溪,婺源(今屬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讀易筆記》、《尚書小傳》、《禮記解》、《論 語解》、《孝聖解》、《老子解》、《春秋衍義》、《象數稽疑》、《禹貢辨》等,《全宋詞》第 三冊錄其詞五十二首。事迹見胡升《王大監傳》(《新安文獻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參《南宋館閣續 錄》卷八、九。
出自宋代王炎的《江城子·癸酉春社》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鉴赏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已经是七十五岁的人了。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引起他踏青的情致,可是年老力衰又迫使他不得不蛰居在家。
这种矛盾反映在词中,便处处表现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词篇从景物入手,平平叙起,似是闲笔。然而辽远静谧的景物,本身已在空阔中显出寂寞之情调,再上加作者欲游不能的力不从心,全文的惆怅基调已显端倪本词善于以景显情衬情,首句即是如此,因而,“闲笔”之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无穷的感情。古人云:“笔未到,气已吞”,当是此类技法。“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紧接在平淡的景物描写之后,突然直接抒写情怀,有如异军突起,来势极猛。可是”情绪“究竟如何呢?
“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这三句再一次不直叙感触,仍以环境风物入词,似乎在“顾左右而言他”。作者一方面有意躲开感情的沉重压迫,另一方面继续用寂寥的环境映衬无可奈何的心理:“帘箔
箔四垂”写庭院之“静”:“人独处”两句,化用唐翁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诗句,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寂寞无聊的心绪,皆包含在这种种形象之中。这种写法,不仅用对读者的启发代替作者的絮絮陈言,容易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而且笔法一张一弛,在跌宕变化之中也显示出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下半阕是作者感情的正面抒发。根据内容,可以分作三个层次:”怯寒未敢试春衣“写怯寒:”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写勉力踏青,但又有些力不从心,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聊遣情绪而已:”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写醉酒,拚却一醉,这正是以上诸般情绪交织的结果。从因果关系上说,”怯寒“即是”老大逢春“情绪的根源,所以也就是下半阕的症结所在:连春衣都不敢试穿的人,自然不敢追随踏青,但人逢春社,寂寞难熬,只得以酒遣情一醉方休,即使笑我人”痴“又有何妨。从情绪的凝重程度看,试春衣的目的为的是去踏青,而踏青的结果却是一醉。——因此,下半阕所写三层虽都是作者所最不堪忍耐的,然而在处理上,一层却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更叫人伤怀。
王炎填词,力求“不溺于情欲,不荡于无法”,“惟婉转妩媚为善”(《双溪诗馀
自序》)。这阕词抒写“老大逢春”的帐惘情怀,微婉缠绵,颇具婉转妩媚之美。但词中感情,浓而不粘,“哀而不伤”作者居高临下从容抒发情绪,始终不为情役,这是它“不溺于情欲”的表现。至于“不荡于无法”,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第一、章法精密。如前所述,这首词前后两片各自可分三层,每层之间起伏变化,但意脉不乱,虽极曲折之势,却能一气贯下,因而层次极清,组织极精。第二、句法浑成。本篇字字都经锤炼。但初读时则又好像全不经意。比如“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其中“谁知”二字既指感慨深沉,又说无人理解,表现力很强,读来又十分平易。只有通读全篇细细品味才知其妙。再如“人独处,燕双飞”,全不见一点斧凿痕迹,却是词人精心设计的画面。至于开头处连用四个叠字句,渲染春光,暗寓情怀,都十分到家。结尾处于平平叙写之后,采取拟人手法,说“花不语,笑人痴”,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这些地方,都是作者重视章法的表现。
创作背景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癸酉为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诗人于是日有感而写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王炎(1137——1218)
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踏青时,懒追随。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