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2 21:37:49
出自先秦的《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懿德。天監有周,昭假于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肅肅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衮職有阙,維仲山甫補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業業。征夫捷捷,每懷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齊,式遄其歸。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譯文及注釋譯文老天生下這些人,有着形體有法則。人的常性與生來,追求善美是其德。上天臨視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保佑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輔佐他。仲山甫賢良具美德,溫和善良有原則。儀态端莊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負責。遵從古訓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禮節。天子選他做大臣,頒布王命管施政。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諸侯的典範。繼承祖業要宏
宏揚,輔佐天子振朝綱。出令受命你執掌,天子喉舌責任重。發布政令告畿外,四方聽命都遵從。嚴肅對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來推行。國内政事好與壞,仲山甫心裏明如鏡。既明事理又聰慧,善于應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獻忠誠。有句老話這樣說:"柔軟東西吃下肚,剛硬東西往外吐。"與衆不同仲山甫,柔軟東西他不吃,剛硬東西偏下肚。鳏夫寡婦他不欺,碰着強暴狠打擊。有句老話這樣說:"德行如同毛羽輕,很少有人能高舉。"我細揣摩又核計,能舉起唯有仲山甫,别人愛他難相助。天子龍袍有破缺,獨有仲山甫能彌補。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馬力強勁。車載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馬奮蹄彭彭響,八隻鸾鈴聲锵锵。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齊城赴東疆。四匹公馬蹄不停,八隻鸾鈴響叮叮。仲山甫赴齊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贈穆仲,樂聲和美如清風。仲山甫臨行顧慮多,寬慰其心好建功。
注釋烝(zhēng)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戰國時代及之前曆代對“百姓”的稱謂。烝:衆。物、則:嚴粲《詩緝》謂“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則”。秉彜(yí):常理,常性。懿(yì):美。假:至。仲山甫:人名,樊侯,爲宣王卿士,字穆仲。式:用,效法。若:選擇。見《說
文解字》段玉裁注。賦:頒布。辟:君,此指諸侯。缵(zuǎn):繼承。戎:你。王躬:指周王。出納:指受命與傳令。喉舌:代言人。外:鄭箋謂“以布政于畿外”。爰發:乃行。肅肅:嚴肅。将:行。若否:好壞。解(xiè):通“懈”。一人:指周天子。茹:吃。矜(jīn):老而無妻。強禦:強悍。輶(yóu):輕。鮮:少。克:能。儀圖:揣度。衮(gǔn):繡龍圖案的王服。職:猶“适”,即偶然。阙:缺。祖:祭路神。業業:馬高大的樣子。捷捷:馬行迅疾的樣子。彭彭:形容馬蹄聲雜沓。鸾:鸾鈴。骙(kuí)骙:同“彭彭”。喈(jiē)喈:象聲詞,鈴聲。徂(cú):往。遄(chuán):速。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穆:和美。永:長。懷:思。
鑒賞這首詩;《毛詩序》謂“美”,郝敬謂“諷”,二說視角不同,自然見解相反,然也有共同點,那就是皆着眼于此詩的言外之意,非詩中的基本内容。見仁見智,各有所取,此姑且不論,如果就詩說詩,當以朱熹說爲勝。
此詩首章起句不凡。開頭四句鄭重提出“人性”這一命題,哲理意味甚濃。前人多認爲這是最早的“性善論”,故孟子在《告子章》中引此四句與孔子的闡釋作爲論“性善”的理論依據。但從全詩考察,似乎詩人并不是倡導什麽“性善論”,他隻
不過是借天賦予人以善性,爲下文歌頌仲山甫張本。第一章頌揚仲山甫應天運而生,非一般人物可比,總領全詩。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遺餘力贊美仲山甫的德才與政績:首先說他有德,遵從古訓,深得天子的信賴;其次說他能繼承祖先事業,成爲諸侯典範,是天子的忠實代言人;再次說他洞悉國事,明哲忠貞,勤政報效周王;繼而說他個性剛直,不畏強暴,不欺弱者;進而回應前幾章,說他德高望重,關鍵靠自己修養,不斷積累,因而成了朝廷補衮之臣。詩人對仲山甫推崇備至,極意美化,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備、身負重任、忠于職守、攸關國運的名臣形象。七、八兩章才轉到正題,寫仲山甫奉王命赴東方督修齊城,尹吉甫臨别作詩相贈,安慰行者,祝願其功成早歸。全詩基調雖是對仲山甫個人的頌揚與惜别,但透過詩中關于仲山甫行事與心理的叙述,從中大體能體察到處于西周衰世的貴族,對中興事業艱難的認識與隐憂,以及對力挽狂瀾的輔弼大臣的崇敬與呼喚。不難理解,此詩對仲山甫的種種贊美,是真實的、現實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着詩人所代表的這一階層的期盼。有人斥此篇爲“谀詞”,似乎過苛。
此詩主要以賦叙事,開篇以說理領起;中間夾叙夾議,突出仲山甫之德才與政績
;最後偏重描寫與抒情,以熱烈的送别場面作結,點出贈别的主題。全詩章法整饬,表達靈活,爲後世送别詩之祖。在《詩經》中此篇說理成分比較濃厚,在詩歌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後世“以理爲詩”當溯源于此。此詩語言也很有特色,盡管多用說理、議論,卻不迂腐呆滞,這除了詩人的激情之外,還在于語言運用獨具匠心,詩人多以民間俗語入詩,如表現仲山甫扶弱鋤強的性格特征、贊美仲山甫重視修身立德,都是反用俗語來襯托,這比直說簡潔、形象,又有理趣,說理中注進了詩味,故姚際恒稱此爲“奇語”(《詩經通論》)。詩中一些形象生動、富有哲理的語言,有的經後人使用或提煉,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愛莫能助”、“穆如清風”等。善用虛詞與疊字詞本是《詩經》的語言特點,此篇獨特之處是“之”字的運用,全詩十二個“之”字,用于句尾的有九個,其中第六章連用五個“之”字收句,娓娓道來,委婉有緻,起到了特有的抒情效果,姚際恒指出“多用‘之’字,見纏綿之态”(《詩經通論》)。第十、八兩章連用“業業”、“捷捷”、“锵锵”、“彭彭”、“骙骙”、“喈喈”等疊字詞,鋪叙送行場面的壯觀和行動的迅捷,繪聲繪色,增強了詩的形象性與節
奏感。此詩押韻複雜,除五、六兩章用一韻外,其餘各章皆用兩韻,韻腳也變化不定,如第一章則、德爲韻,下、甫爲韻;而第二章德、則、色、翼、式、力爲韻,若、賦爲韻;第三章考、保爲韻,舌、發爲韻;幾乎無規則可循,後五章也是如此。
創作背景這首詩是周宣王重臣尹吉甫的作品。《毛詩序》謂“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因詩中直接頌揚的是仲山甫,而不是周宣王,故朱熹《詩集傳》認爲是“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築城于齊,而尹吉甫作詩送之”。
出自先秦的《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译文及注释译文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上天临视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继承祖业要宏
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严肃对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来推行。国内政事好与坏,仲山甫心里明如镜。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车载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马奋蹄彭彭响,八只鸾铃声锵锵。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齐城赴东疆。四匹公马蹄不停,八只鸾铃响叮叮。仲山甫赴齐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仲山甫临行顾虑多,宽慰其心好建功。
注释烝(zhēng)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战国时代及之前历代对“百姓”的称谓。烝:众。物、则:严粲《诗缉》谓“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秉彝(yí):常理,常性。懿(yì):美。假:至。仲山甫:人名,樊侯,为宣王卿士,字穆仲。式:用,效法。若:选择。见《说
文解字》段玉裁注。赋:颁布。辟:君,此指诸侯。缵(zuǎn):继承。戎:你。王躬:指周王。出纳:指受命与传令。喉舌:代言人。外:郑笺谓“以布政于畿外”。爰发:乃行。肃肃:严肃。将:行。若否:好坏。解(xiè):通“懈”。一人:指周天子。茹:吃。矜(jīn):老而无妻。强御:强悍。輶(yóu):轻。鲜:少。克:能。仪图:揣度。衮(gǔn):绣龙图案的王服。职:犹“适”,即偶然。阙:缺。祖:祭路神。业业:马高大的样子。捷捷:马行迅疾的样子。彭彭:形容马蹄声杂沓。鸾:鸾铃。骙(kuí)骙:同“彭彭”。喈(jiē)喈:象声词,铃声。徂(cú):往。遄(chuán):速。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穆:和美。永:长。怀:思。
鉴赏这首诗;《毛诗序》谓“美”,郝敬谓“讽”,二说视角不同,自然见解相反,然也有共同点,那就是皆着眼于此诗的言外之意,非诗中的基本内容。见仁见智,各有所取,此姑且不论,如果就诗说诗,当以朱熹说为胜。
此诗首章起句不凡。开头四句郑重提出“人性”这一命题,哲理意味甚浓。前人多认为这是最早的“性善论”,故孟子在《告子章》中引此四句与孔子的阐释作为论“性善”的理论依据。但从全诗考察,似乎诗人并不是倡导什么“性善论”,他只
不过是借天赋予人以善性,为下文歌颂仲山甫张本。第一章颂扬仲山甫应天运而生,非一般人物可比,总领全诗。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遗余力赞美仲山甫的德才与政绩:首先说他有德,遵从古训,深得天子的信赖;其次说他能继承祖先事业,成为诸侯典范,是天子的忠实代言人;再次说他洞悉国事,明哲忠贞,勤政报效周王;继而说他个性刚直,不畏强暴,不欺弱者;进而回应前几章,说他德高望重,关键靠自己修养,不断积累,因而成了朝廷补衮之臣。诗人对仲山甫推崇备至,极意美化,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身负重任、忠于职守、攸关国运的名臣形象。七、八两章才转到正题,写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安慰行者,祝愿其功成早归。全诗基调虽是对仲山甫个人的颂扬与惜别,但透过诗中关于仲山甫行事与心理的叙述,从中大体能体察到处于西周衰世的贵族,对中兴事业艰难的认识与隐忧,以及对力挽狂澜的辅弼大臣的崇敬与呼唤。不难理解,此诗对仲山甫的种种赞美,是真实的、现实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着诗人所代表的这一阶层的期盼。有人斥此篇为“谀词”,似乎过苛。
此诗主要以赋叙事,开篇以说理领起;中间夹叙夹议,突出仲山甫之德才与政绩
;最后偏重描写与抒情,以热烈的送别场面作结,点出赠别的主题。全诗章法整饬,表达灵活,为后世送别诗之祖。在《诗经》中此篇说理成分比较浓厚,在诗歌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后世“以理为诗”当溯源于此。此诗语言也很有特色,尽管多用说理、议论,却不迂腐呆滞,这除了诗人的激情之外,还在于语言运用独具匠心,诗人多以民间俗语入诗,如表现仲山甫扶弱锄强的性格特征、赞美仲山甫重视修身立德,都是反用俗语来衬托,这比直说简洁、形象,又有理趣,说理中注进了诗味,故姚际恒称此为“奇语”(《诗经通论》)。诗中一些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有的经后人使用或提炼,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爱莫能助”、“穆如清风”等。善用虚词与叠字词本是《诗经》的语言特点,此篇独特之处是“之”字的运用,全诗十二个“之”字,用于句尾的有九个,其中第六章连用五个“之”字收句,娓娓道来,委婉有致,起到了特有的抒情效果,姚际恒指出“多用‘之’字,见缠绵之态”(《诗经通论》)。第十、八两章连用“业业”、“捷捷”、“锵锵”、“彭彭”、“骙骙”、“喈喈”等叠字词,铺叙送行场面的壮观和行动的迅捷,绘声绘色,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与节
奏感。此诗押韵复杂,除五、六两章用一韵外,其余各章皆用两韵,韵脚也变化不定,如第一章则、德为韵,下、甫为韵;而第二章德、则、色、翼、式、力为韵,若、赋为韵;第三章考、保为韵,舌、发为韵;几乎无规则可循,后五章也是如此。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周宣王重臣尹吉甫的作品。《毛诗序》谓“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因诗中直接颂扬的是仲山甫,而不是周宣王,故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而尹吉甫作诗送之”。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赋政于外,四方爰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