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5 16:15:28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感受浅蓝的淡然

出自宋代梅堯臣的《汝墳貧女》

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屍相繼。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龍鍾去攜杖。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适聞闾裏歸,問訊疑猶強。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質無以托,橫屍無以葬。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拊膺呼蒼天,生死将奈向?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汝水邊貧苦人家的女兒,一邊走一邊哭聲音凄涼悲傷。她說家中上有老父,除了她這女兒再沒丁壯。郡中的官吏下來态度強暴,縣官那裏敢表示違抗。催逼嚴厲不允許片刻擔擱,老邁的父親扶着拐杖上路忙。臨走時再三拜托四鄰,希望對弱女多多相幫。剛才聽到同鄉人回來,向他們打聽父親下落時心裏疑慮不安。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親凍死在河邊堤上。我這瘦弱的女子沒人依靠,父親的屍體也無力安葬。生女兒比不上男子,我雖活着有什麽事可以承當?摸着胸頓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兩難!

注釋(1)汝墳:河南省汝河岸邊。《詩經·周南》有《汝墳》詩,以婦女的口吻訴說“王室如毀”,此詩也寫婦女的哭訴。此詩題下作者原注:“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

僵屍相繼。”(2)再點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3)道死:死在路上。(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經魯山縣入沙河。(5)昆陽:故地在今葉縣。(6)行哭:即哭。行,從事,做。(7)丁:成年的男子。(8)壯:壯年人。(9)督:督促。(10)遣:遣派。(11)稽留:停留。(12)龍鍾:老年人行動遲緩、衰憊的樣子。(13)去攜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鄉兵。(14)依傍:依靠。這兩句是說老父臨行時,女兒殷勤地懇求四鄰一同應征的人予以照顧。(15)适:剛才。(16)闾裏:鄉裏。闾裏歸,指同鄉應征回來的人。(17)疑:遲疑。(18)強:勉強。是說想打聽一下父親的消息,又怕兇多吉少,所以遲疑不敢問。(19)弱質:柔弱的身體。貧女自謂。(20)何所當:活着有什麽用?當,抵當。(21)拊膺:捶胸。膺,即胸。(22)奈向:猶言活下去呢?還是一死完事呢?奈,猶何。

賞析

  詩裏通過汝河邊上一位貧家女子的悲怆控訴,描叙了一個由于征集鄉乒,緻使貧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時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難。和另一首《田家語》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筆兩句入題:“汝墳貧家女,行哭聲凄怆。”這個詩題《汝墳貧女》定得很有意義,《詩經·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墳》詩,“汝墳”,指汝河堤岸邊

上。那首詩,用一位婦女的口氣描寫亂世,說丈夫雖然供役在外,但父母離得很近,仍然有個依靠。這一篇取《汝墳》舊題,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來描叙,但這位婦女的遭遇卻更加悲慘。作者從她走着哭着的凄怆聲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訴說。詩從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貧女控訴的話語。這段話可分爲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願相依傍”八句,訴說老父被迫應征的情況。前四句訴說家中孤苦,沒有丁壯,老父年邁無依。郡吏征集弓手,強迫老父應征,縣官雖知實情,卻不敢違抗。後四句訴說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緊迫,不許稽留,老人隻得拄着拐杖應役。在老父上路之時,貧女殷殷地囑托同行的鄉鄰,懇求他們照顧年邁的父親。按照當時诏書“三丁籍一”的規定,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們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緻超過兵役年齡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語》詩中所寫的“搜素稚與艾,唯存跛無目”,與這裏所說的情況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聞闾裏歸”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訴說老父出征之後,隔了一段時日,闾裏有人從戍所回來。貧女前來問訊,懷疑她父親還在勉強撐持,但回答的是她父親已在寒雨中僵凍而死,露屍在壤河邊上。

  第三小段

由“弱質無以托”至結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說老父死後,貧女弱質,孤苦無依,老父的屍體運到村裏,也無力安葬。隻好捶胸痛哭,呼天搶地,悲痛自己是個女兒,不如男子,雖然活在世上,卻沒有什麽用,就連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結。

  全詩語言質樸,字字悲辛,純用自訴口氣,真摯感人。詩裏寫的,僅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個實例,但這個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個,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當年兵役過濫,使人民遭受苦難的悲慘實況。詩的小序說:“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屍相繼。”可見當時無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會悲劇是十分慘痛的。

賞析二

  這首詩是描寫汝墳貧女哭訴朝廷的兵役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和痛苦。此詩所寫是有史實根據的,作者原注稱“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據與作者同時的司馬光《論義勇六割子》之《第一割子》說:“康定、慶曆之際,趙元吳叛亂……國家乏少正兵,遂籍陝西之民,三丁之内選一丁以爲鄉弓手……闾裏之間,惶擾愁怨……骨肉流離,田園蕩盡。”(見《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以與此詩所寫互相印證。不同的是此詩以一個家庭的悲劇形象地反

映這段曆史,龍鍾老人拄杖應征,死在陰雨嚴寒之中,弱質貧女,無所依托,“拊膺呼蒼天,生死将奈向?”這種對生命絕望的呼喚,比曆史記載更生動、形象并深刻地揭露兵役的殘酷和罪惡。這便是這首詩歌所達到的藝術高度。

  這是一首叙事詩,開頭二句交代環境,引出人物。“汝墳”,指河南汝河岸邊。《詩經·周南》中有《汝墳》一首,詩中以婦女口吻說道:“鲂魚額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迩。”朱熹《集注》認爲是寫“汝墳之人”,“供纣之役,其家人見其勤苦而勞之”。事情竟如此之巧,曆史上最反動的纣王在這裏征集徭役,宋仁宗也在這裏募集兵丁,詩人通過這一令人容易産生聯想的典型環境,便把這次徭役的性質告訴讀者。下面便同樣以婦女的口吻控訴徭役的罪惡——“行哭音凄怆”,真是高度的藝術概括!你看她一邊行走,一邊啼哭,那聲音多麽凄慘、悲怆!僅這一句造成的氣氛已籠罩全篇。

  從“自言有老父”以下,可分三個段落。這位女子隻有一位老父相依爲命,“孤獨無丁壯”一句很像北朝民歌《木蘭詩》所說的“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在交代了家庭成員以後,便說郡吏突然上門,把老父抓走。一個“暴”字寫出了郡吏兇惡的氣勢,而“縣官不敢抗”一句則是對“暴”

字的補充,連縣官都不敢違抗,何況平民百姓呢。這裏的“縣官”,恐是詩人自指。“督遣”二句,幾乎使人聽到郡吏呵斥聲,他們兇神惡煞似的督促壯丁們離村,不準遲延,更不準停留。女子的老父雖已年邁龍鍾,步履維艱,還要拄着拐杖前往兵營。女兒見狀,于心不忍,便再三囑咐被抓去的鄰人,希望鄰人路上多多照顧老父。這“四鄰”二字,反映出被抓者之多,恐怕比曆史上所載的“三丁選一”還大大地超過。以上爲第一段。過了一段時間,村子裏漸漸有人被放回,女子連忙去打聽,在她心目中,老父或許還能勉強支撐。“疑猶強”三字,寫人物的心理狀态極爲貼切,這使人們想到在老父去後,她心中始終忐忑不安,疑信參半:一會兒擔心老父累倒了,一會兒又希望他能活着回來。由于經過這樣的鋪墊,下面“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便如晴天霹靂,震撼着這位女子的靈魂。啊,老父果然死了,在大雨嚴寒的時刻,在“僵屍相繼”的壤河道中!詩筆至此,達到了高潮。這是第二段。

  老父死了,隻留下一個孤苦伶仃的弱女,又能依靠誰呢?老父的屍體橫躺在壤河道中,又有誰給安葬呢?生者如此痛苦,死者如此凄慘,這是一幅慘絕人寰的圖景。面對如此現實,女子毫無辦法,隻好自怨自艾:她恨自己身爲

女子,不能代父從軍,又不能爲父營葬,雖然活着又能頂什麽用呢?最後她捶胸頓足,口呼蒼天,是生是死,莫知所從。“将奈向”,據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卷三雲:“義猶雲奈何也。”如黃庭堅《歸田樂引》詞:“前歡算未已,奈向如今愁無計!”蓋爲宋時俗語。此詩用這三字作結,頗符合詩家所說的“言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值得人們吟味和深思。這是第三段。

  此詩的特色在于叙事中帶有真摯的感情。作者雖是客觀地反映當時徭役帶給人民的苦難,但通過詩中人物之口抒發了父女之情、反對暴政之情,特别是最後一段寫老父橫屍道路,女兒欲葬不能而自己的命運又生死未蔔,呼天搶地,感人至深。因此此詩又可稱之爲“叙事抒情詩”。

  通覽全詩,值得驚歎的是詩人在創作上的勇氣。他把犀利的筆鋒直接指向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對統治者所進行的戰争。“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二句,頗值得人們深思。郡吏爲何那樣兇暴?縣官爲何不敢違抗?簡言之,是因爲來頭很大。這不是在暗示上有朝廷撐腰麽?宋朝以詩歌譏切時政,往往是要受到處分的,蘇轼的“烏台詩案”便是一例。比蘇轼略早的梅堯臣用比蘇轼激烈得多的詩篇,的确是十分難得的。

創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

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縣治)縣令,在汝河流域。當時西夏犯邊,朝廷下令征集鄉兵。又值夏雨成災,河水暴漲。作者區區縣令,無力改變局面。做此詩與《田家語》同時。《詩經·周南》有《汝墳》篇,爲亂世之辭,作者以之爲題。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爲《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爲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汝坟贫女》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译文注释

译文汝水边贫苦人家的女儿一边走一边哭声音凄凉悲伤她说家中上有老父,除了她这女儿再没丁壮。郡中的官吏下来态度强暴,县官那里敢表示违抗。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担搁,老迈的父亲扶着拐杖上路忙。临走时再三拜托四邻,希望对弱女多多相帮。刚才听到同乡人回来,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亲冻死在河边堤上。我这瘦弱的女子没人依靠,父亲的尸体也无力安葬。生女儿比不上男子,我虽活着有什么事可以承当?摸着胸顿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两难!

注释(1)汝坟:河南省汝河岸边。《诗经·周南》有《汝坟》诗,以妇女的口吻诉说“王室如毁”,此诗也写妇女的哭诉。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

僵尸相继。”(2)再点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3)道死:死在路上。(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5)昆阳:故地在今叶县。(6)行哭:即哭。行,从事,做。(7)丁:成年的男子。(8)壮:壮年人。(9)督:督促。(10)遣:遣派。(11)稽留:停留。(12)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13)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14)依傍:依靠。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15)适:刚才。(16)闾里:乡里。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17)疑:迟疑。(18)强:勉强。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19)弱质:柔弱的身体。贫女自谓。(20)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21)拊膺:捶胸。膺,即胸。(22)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

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

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赏析二

  这首诗是描写汝坟贫女哭诉朝廷的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此诗所写是有史实根据的,作者原注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据与作者同时的司马光《论义勇六割子》之《第一割子》说:“康定、庆历之际,赵元吴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以与此诗所写互相印证。不同的是此诗以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地反

映这段历史,龙钟老人拄杖应征,死在阴雨严寒之中,弱质贫女,无所依托,“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这种对生命绝望的呼唤,比历史记载更生动、形象并深刻地揭露兵役的残酷和罪恶。这便是这首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这是一首叙事诗,开头二句交代环境,引出人物。“汝坟”,指河南汝河岸边。《诗经·周南》中有《汝坟》一首,诗中以妇女口吻说道:“鲂鱼额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朱熹《集注》认为是写“汝坟之人”,“供纣之役,其家人见其勤苦而劳之”。事情竟如此之巧,历史上最反动的纣王在这里征集徭役,宋仁宗也在这里募集兵丁,诗人通过这一令人容易产生联想的典型环境,便把这次徭役的性质告诉读者。下面便同样以妇女的口吻控诉徭役的罪恶——“行哭音凄怆”,真是高度的艺术概括!你看她一边行走,一边啼哭,那声音多么凄惨、悲怆!仅这一句造成的气氛已笼罩全篇。

  从“自言有老父”以下,可分三个段落。这位女子只有一位老父相依为命,“孤独无丁壮”一句很像北朝民歌《木兰诗》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在交代了家庭成员以后,便说郡吏突然上门,把老父抓走。一个“暴”字写出了郡吏凶恶的气势,而“县官不敢抗”一句则是对“暴”

字的补充,连县官都不敢违抗,何况平民百姓呢。这里的“县官”,恐是诗人自指。“督遣”二句,几乎使人听到郡吏呵斥声,他们凶神恶煞似的督促壮丁们离村,不准迟延,更不准停留。女子的老父虽已年迈龙钟,步履维艰,还要拄着拐杖前往兵营。女儿见状,于心不忍,便再三嘱咐被抓去的邻人,希望邻人路上多多照顾老父。这“四邻”二字,反映出被抓者之多,恐怕比历史上所载的“三丁选一”还大大地超过。以上为第一段。过了一段时间,村子里渐渐有人被放回,女子连忙去打听,在她心目中,老父或许还能勉强支撑。“疑犹强”三字,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极为贴切,这使人们想到在老父去后,她心中始终忐忑不安,疑信参半:一会儿担心老父累倒了,一会儿又希望他能活着回来。由于经过这样的铺垫,下面“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便如晴天霹雳,震撼着这位女子的灵魂。啊,老父果然死了,在大雨严寒的时刻,在“僵尸相继”的壤河道中!诗笔至此,达到了高潮。这是第二段。

  老父死了,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又能依靠谁呢?老父的尸体横躺在壤河道中,又有谁给安葬呢?生者如此痛苦,死者如此凄惨,这是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面对如此现实,女子毫无办法,只好自怨自艾:她恨自己身为

女子,不能代父从军,又不能为父营葬,虽然活着又能顶什么用呢?最后她捶胸顿足,口呼苍天,是生是死,莫知所从。“将奈向”,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义犹云奈何也。”如黄庭坚《归田乐引》词:“前欢算未已,奈向如今愁无计!”盖为宋时俗语。此诗用这三字作结,颇符合诗家所说的“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值得人们吟味和深思。这是第三段。

  此诗的特色在于叙事中带有真挚的感情。作者虽是客观地反映当时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但通过诗中人物之口抒发了父女之情、反对暴政之情,特别是最后一段写老父横尸道路,女儿欲葬不能而自己的命运又生死未卜,呼天抢地,感人至深。因此此诗又可称之为“叙事抒情诗”。

  通览全诗,值得惊叹的是诗人在创作上的勇气。他把犀利的笔锋直接指向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对统治者所进行的战争。“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二句,颇值得人们深思。郡吏为何那样凶暴?县官为何不敢违抗?简言之,是因为来头很大。这不是在暗示上有朝廷撑腰么?宋朝以诗歌讥切时政,往往是要受到处分的,苏轼的“乌台诗案”便是一例。比苏轼略早的梅尧臣用比苏轼激烈得多的诗篇,的确是十分难得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

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县治)县令,在汝河流域。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又值夏雨成灾,河水暴涨。作者区区县令,无力改变局面。做此诗与《田家语》同时。《诗经·周南》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作者以之为题。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06966.html

上一篇:明明上天,烂然星陈。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