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6 23:31:14
出自宋代張昪的《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潇灑。水浸碧天何處斷?霁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雲際客帆高挂,煙外酒旗低亞。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怅望倚層樓,寒日無言西下。譯文及注釋譯文金陵風光美麗如畫,秋色明淨清爽。碧天與秋水一色,何處是盡頭呢?雨後晴朗的天色與秋水閃爍的冷光相輝映。蓼草荻花叢生的小島上,隐約可見幾間竹籬環繞的草舍。江水盡頭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雲端,煙霧籠罩的岸邊,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興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爲漁民、樵夫閑談的話題。在高樓上獨自遙望,倍感蒼涼,凄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落下。
注釋離亭燕:詞牌名。一帶:指金陵(今南京)一帶地區。風物:風光景物。潇灑:神情舉止自然大方。此處是拟人化用法。浸:液體滲入。此處指水天溶爲一體。斷:接合部。霁色:雨後初晴的景色。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相射:互相輝映。蓼嶼:指長滿蓼花的高地。荻花洲:長滿荻草的水中沙地。竹籬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籬笆,用茅草搭蓋的小房子。客帆:即客船。低亞:低垂。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均在南京一帶建都。漁樵:漁翁樵夫。代指普通老百姓。怅望:懷着怅惘的
的心情遠望。
賞析這是一首寫景兼懷古的詞,在宋懷古詞中是創作時期較早的一首。詞的上片描繪金陵一帶的山水,雨過天晴的秋色裏顯得分外明淨而爽朗;下片通過懷古,寄托了詞人對六朝興亡盛衰的感慨。這首詞語樸而情厚,有别于婉約派詞的深沉感慨。全詞層層抒寫,勾勒甚密,語蔔而情奪取,有别于婉約派的詞風。
開頭一句“一帶江山如畫”,先對金陵一帶的全景作一番鳥瞰,概括地寫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搖落景色蕭索,但這裏作者卻說“風物向秋潇灑”,一切景物顯得蕭疏明麗而有脫塵絕俗的風緻,這就突出了金陵一帶秋日風光的特色。接着“水浸碧天何處斷”具體地描繪了這種特色。這個“水”字承首句的“江”而來,詞人的視線随着浩瀚的長江向遠處看去,天幕低垂,水勢浮空,天水相連,渾然一色,看不到盡頭。将如此宏闊的景緻,用一個“浸”字形象而準确地描繪出來。近處則是“霁色冷光相射”,“霁色”緊承上句“碧天”而來,“冷光”承“水”字而來,萬裏晴空所展現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閃現的凄冷的光,霁色靜止,冷光翻動,動景與靜景互相映照,構成一幅绮麗的畫面。一個“射”字點化了這一畫面。接着詞人又把視線從江水裏移到了江洲上,卻隻見“蓼嶼荻花洲,
掩映竹籬茅舍。”洲、嶼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發花的季節,密集的蓼荻叢中,隐約地現出了竹籬茅舍。這樣,從自然界寫到了人家,暗暗爲下片的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下片先蕩開兩筆,寫詞人,再擡頭向遠處望去。“雲際客帆高挂,煙外酒旗低亞”,極目處,客船的帆高挂着,煙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動,于是情從景生,金陵的陳迹湧上心頭:“多少六朝興廢事”,這裏在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裏經曆了六個朝代的興盛和衰亡,它們是怎樣興盛起來的,又是怎樣的衰亡的,這許許多多的往事,卻是“盡入漁樵閑話”。“漁樵”承上片“竹籬茅舍”而來,到這裏猛然一收,透露出詞人心裏的隐憂。這種隐憂在歇拍兩句裏,又作了進一步的抒寫:“怅望倚層樓”,“怅望”表明了詞人瞭望景色時的心情,倚高樓的欄杆上,懷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曆史上的往事。最後一句“寒日無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來,凄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沉下,蒼茫的夜幕即将降臨,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調子是低沉的,他的隐憂沒有說明白,隻從低沉的調子裏現出點端倪,耐人尋味。
在宋代詞壇上,張昪與範仲淹一樣,創作中透露出詞風逐漸由婉約向豪放轉變的時代信息,對于詞境
的開拓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創作背景根據北宋範公偁《過庭錄》所載,這首詞是張昪(一作張升)退居江南後所作。張昪在退居以前,經曆了宋真宗、仁宗兩代,退居江南時期,又經曆了宋英宗、神宗兩朝,北宋帝國由盛到衰,積貧積弱的形勢越來越嚴重。這首詞包含着作者對國勢的關切。
作者簡介張昪(992─1077)字杲卿,韓城(今屬陝西)人。南宋初人,作者經曆宋由盛到衰的時代。此詞爲作者退居期間所作。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禦史中丞、參知政事兼樞密使,以太子太師緻仕。熙甯十年卒,年八十六,谥康節。
出自宋代张昪的《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译文及注释译文金陵风光美丽如画,秋色明净清爽。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蓼草荻花丛生的小岛上,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注释离亭燕:词牌名。一带: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地区。风物:风光景物。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此处是拟人化用法。浸:液体渗入。此处指水天溶为一体。断:接合部。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相射:互相辉映。蓼屿:指长满蓼花的高地。荻花洲:长满荻草的水中沙地。竹篱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篱笆,用茅草搭盖的小房子。客帆:即客船。低亚:低垂。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均在南京一带建都。渔樵:渔翁樵夫。代指普通老百姓。怅望:怀着怅惘的
的心情远望。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在宋怀古词中是创作时期较早的一首。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有别于婉约派词的深沉感慨。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卜而情夺取,有别于婉约派的词风。
开头一句“一带江山如画”,先对金陵一带的全景作一番鸟瞰,概括地写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摇落景色萧索,但这里作者却说“风物向秋潇洒”,一切景物显得萧疏明丽而有脱尘绝俗的风致,这就突出了金陵一带秋日风光的特色。接着“水浸碧天何处断”具体地描绘了这种特色。这个“水”字承首句的“江”而来,词人的视线随着浩瀚的长江向远处看去,天幕低垂,水势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将如此宏阔的景致,用一个“浸”字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来。近处则是“霁色冷光相射”,“霁色”紧承上句“碧天”而来,“冷光”承“水”字而来,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的光,霁色静止,冷光翻动,动景与静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绮丽的画面。一个“射”字点化了这一画面。接着词人又把视线从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却只见“蓼屿荻花洲,
掩映竹篱茅舍。”洲、屿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发花的季节,密集的蓼荻丛中,隐约地现出了竹篱茅舍。这样,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暗暗为下片的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下片先荡开两笔,写词人,再抬头向远处望去。“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上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在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的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调子是低沉的,他的隐忧没有说明白,只从低沉的调子里现出点端倪,耐人寻味。
在宋代词坛上,张昪与范仲淹一样,创作中透露出词风逐渐由婉约向豪放转变的时代信息,对于词境
的开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创作背景根据北宋范公偁《过庭录》所载,这首词是张昪(一作张升)退居江南后所作。张昪在退居以前,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代,退居江南时期,又经历了宋英宗、神宗两朝,北宋帝国由盛到衰,积贫积弱的形势越来越严重。这首词包含着作者对国势的关切。
作者简介张昪(992─1077)字杲卿,韩城(今属陕西)人。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卒,年八十六,谥康节。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