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5 15:01:07
出自先秦的《周頌·時邁》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後。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幹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譯文及注釋譯文武王各邦去巡視,皇天視他爲兒子。佑我大周國興旺,讓我發兵讨纣王,天下四方皆驚慌。安撫衆神需祭祀,山川百神都來享。萬國主宰是武王!無比榮光周大邦,按照次序來封賞。收起幹戈和兵甲,強弓利箭裝入囊。講求美好的道德,遍施中國各地方。周王永保國興旺!
注釋時:語助詞,一說爲“按時”。猶言“現時”、“今世”。邁:林義光《詩經通解》讀爲“萬”,衆多。邦:國。此指武王克商後封建的諸侯邦國。昊(hào)天:蒼天,皇天。子之:以之爲子,謂使之爲王也。即視諸侯邦國爲自己的兒子。實:語助詞。一說指“實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順,順應。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詞字頭,無實義。薄言:猶言“薄然”、“薄焉”,發語詞,有急追之意。震:震動,指以武力震動威脅。之:指各諸侯邦國。震疊:即“震懾”,震驚懾服。疊,通“懾”,恐懼、畏服。懷柔:安撫。懷:來。柔:安。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衆神。此句謂祭祀百神。及:指祭及。河:黃河,此指河
河神。喬嶽:高山,此指山神。允:誠然,的确。王:指周武王。維:猶“爲”。後:君。明昭:猶“昭明”,顯著,此爲發揚光大的意思。式:發語詞,無實義。序:順序,依次。序在位:謂合理安排在位的諸侯。載:猶“則”,于是,乃。戢(jí):收藏。幹,盾。幹戈:泛指兵器。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處用爲動詞。此兩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我:周人自謂。懿(yì)德:美德,指文治教化。肆:施,陳列,謂施行。時:猶“是”,這、此。夏:中國。指周王朝所統治的天下。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業。
鑒賞全詩十五句,毛詩、朱熹《詩集傳》皆不分章。明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分爲兩章,以“明昭有周”起爲第二章,清姚際恒《詩經通論》因之。但細審詩意,前半頌武王之武功,後贊武王之文治,語意連貫。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長短不齊,文氣亦覺緊緩不順”(方玉潤《詩經原始》),所以還是從舊說以不分爲好。
此詩采用“賦”的手法進行鋪叙。開頭即說周武王封建的諸侯各國,不僅得到了皇天的承認,而且皇天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看待,而他們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這就首先說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說武王不僅
能威懾四方,而且能安撫百神,所以他的繼立,“明昭有周”,是能發揚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輝功業的。接着又寫武王平定殷纣、興立大周、封建諸侯之後,戢幹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贊歎的口氣說:我們謀求治國的美德,武王就把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後一句,總贊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與首句遙相呼應。可見,此詩從頭到尾,語意參差、語氣連貫,而皆起伏錯落有緻,字裏行間充溢着作者深摯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聯系作爲全詩的主線,重點歌頌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層次清晰,結構緊密,在大多臃腫板滞的雅頌詩篇中,不失是一篇較爲優秀的作品。
創作背景這是周武王滅商後,巡行諸侯各邦,祭祀蒼天和山川諸神的詩。《國語》說此詩爲周公所作。
出自先秦的《周颂·时迈》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武王各邦去巡视,皇天视他为儿子。佑我大周国兴旺,让我发兵讨纣王,天下四方皆惊慌。安抚众神需祭祀,山川百神都来享。万国主宰是武王!无比荣光周大邦,按照次序来封赏。收起干戈和兵甲,强弓利箭装入囊。讲求美好的道德,遍施中国各地方。周王永保国兴旺!
注释时:语助词,一说为“按时”。犹言“现时”、“今世”。迈:林义光《诗经通解》读为“万”,众多。邦:国。此指武王克商后封建的诸侯邦国。昊(hào)天:苍天,皇天。子之:以之为子,谓使之为王也。即视诸侯邦国为自己的儿子。实:语助词。一说指“实在,的确”。右:同“佑”,保佑。序:顺,顺应。有周:即周王朝。有,名词字头,无实义。薄言:犹言“薄然”、“薄焉”,发语词,有急追之意。震:震动,指以武力震动威胁。之:指各诸侯邦国。震叠:即“震慑”,震惊慑服。叠,通“慑”,恐惧、畏服。怀柔:安抚。怀:来。柔:安。百神:泛指天地山川之众神。此句谓祭祀百神。及:指祭及。河:黄河,此指河
河神。乔岳:高山,此指山神。允:诚然,的确。王:指周武王。维:犹“为”。后:君。明昭:犹“昭明”,显著,此为发扬光大的意思。式:发语词,无实义。序:顺序,依次。序在位:谓合理安排在位的诸侯。载:犹“则”,于是,乃。戢(jí):收藏。干,盾。干戈:泛指兵器。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此处用为动词。此两句指周武王偃武修文,不再用兵。我:周人自谓。懿(yì)德:美德,指文治教化。肆:施,陈列,谓施行。时:犹“是”,这、此。夏:中国。指周王朝所统治的天下。保:指保持天命、保持先祖的功业。
鉴赏全诗十五句,毛诗、朱熹《诗集传》皆不分章。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分为两章,以“明昭有周”起为第二章,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因之。但细审诗意,前半颂武王之武功,后赞武王之文治,语意连贯。如若分章,“不惟章法长短不齐,文气亦觉紧缓不顺”(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以还是从旧说以不分为好。
此诗采用“赋”的手法进行铺叙。开头即说周武王封建的诸侯各国,不仅得到了皇天的承认,而且皇天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右序有周”。“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就首先说明武王得到了天命。其次又说武王不仅
能威慑四方,而且能安抚百神,所以他的继立,“明昭有周”,是能发扬光大有周先祖的光辉功业的。接着又写武王平定殷纣、兴立大周、封建诸侯之后,戢干戈、櫜弓矢,偃武修文,并以赞叹的口气说:我们谋求治国的美德,武王就把这美德施行于天下四方了。最后一句,总赞武王能保持天命,保持祖德,与首句遥相呼应。可见,此诗从头到尾,语意参差、语气连贯,而皆起伏错落有致,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深挚而敬慕的感情。它以天命和周武王的联系作为全诗的主线,重点歌颂了周武王的武功和文德,层次清晰,结构紧密,在大多臃肿板滞的雅颂诗篇中,不失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作品。
创作背景这是周武王灭商后,巡行诸侯各邦,祭祀苍天和山川诸神的诗。《国语》说此诗为周公所作。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