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1 23:06:49
出自宋代秦觀的《八六子·倚危亭》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念柳外青骢别後,水邊紅袂分時,怆然暗驚。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裏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随流水,素弦聲斷,翠绡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蒙蒙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鹂又啼數聲。譯文及注釋譯文我獨自靠在危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剛剛被清理,不知不覺又已長出來。一想到在柳樹外騎馬分别的場景,一想到水邊與那位紅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傷感不已。佳人,上天爲何賜你如此美麗?讓我深深投入無力自拔?當年在夜月裏,我們共同醉入一簾幽夢,溫柔的春風吹拂着你我。真是無可奈何,往日的歡樂都伴随着流水遠去,綠紗巾上的香味漸漸淡去,再也聽不到你那悅耳的琴聲。如今已到了暮春時令,片片殘紅在夜色中飛揚,點點細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霧氣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濃,忽然又傳來黃鹂的啼叫聲,一聲一聲。
注釋八六子:杜牧始創此調,又名《感黃鹂》。恨如芳草: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芳草,更行更遠還生。”刬(chǎn):同“鏟”。青骢(cōng):毛色青白相間的馬。袂(mèi)紅:紅袖,指女子,情人。娉(pīng)婷:美貌,指美人。“春風”句:杜牧《贈别》詩:“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
不如。”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爲語尾助詞。銷凝:消魂凝恨。黃鹂:又名黃莺。
賞析這是秦觀寫于元豐三年(1080)的一首懷人之作,當時秦觀三十二歲,孔子有雲:“三十而立。”而他此時還未能登得進士第,更未能謀得一官半職。在這種處境下,憶想起以往與佳人歡娛的美好時光,展望着今後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懷身世而有所慨歎。從藝術上看,整首詞纏綿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發了對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鮮明地體現了秦觀婉約詞情韻兼勝的風格特征。 “八六子”是詞牌,始見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兩片,上片三處平韻,下片五處平韻,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觀的此作爲定格。
此詞寫作者與他曾經愛戀的一位歌女之間的離别相思之情。全詞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間繪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歡,或追憶離後之苦,或感歎現實之悲,委婉曲折,道盡心中一個“恨”字。
宋神宗元豐年間,秦觀在揚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簾幽夢,十裏柔情,時時萦繞在他的心頭。歸來途中,獨倚危亭,回頭一望,芳草連天,好似無邊的離恨。以芳草喻愁,是詩詞常用的手法,這裏秦觀卻用“劃盡還生”四字把它強化到極點,因此前人稱之爲“神來之筆”。戀人
分别了。往日的歡娛,變成了流水;斷了的琴弦,何時能續上?面對片片飛花、蒙蒙殘雨,他幾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時,惱人的黃鹂又在耳邊叫了起來。打起黃鹂兒,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煩極了!
首先,秦觀詞最大的特色是“專主情緻”。抒情性原本就是詞長于詩的特點,秦觀則将詞的這一特長加以光大,在這首詞中體現得十分明顯。詞的上片臨亭遠眺,回憶與佳人分手,以情直入,點出詞眼在于一個“恨”字。以“芳草”隐喻離恨,又是眼前的景物。憶及“柳外”“水邊”分手之時詞人以“怆然暗驚”抒發感受,落到現實,無限凄楚。而詞的下片則設情境寫“恨”。用“怎奈”、“那堪”、“黃鹂又啼數聲”等詞句進一步把與佳人分手之後的離愁别緒與仕途不順,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于一處,并使之具體化、形象化,達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這首詞的意境蘊藉含蓄,情緻悠長,耐人尋味。秦觀善于通過凄迷、朦胧的意境來傳達自己傷感、迷惘的意緒。在這首詞中,上片以“萋萋刬盡還生”的芳草寫離恨,使人感到詞人的離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風吹又生,生生不滅。爲何如此呢?詞的下片創設了三個情境告訴我們個中之由:“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裏柔情”的歡娛都随
流水而去,“素弦聲斷,翠绡香減”,詞人對好景不長、離别在即的無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離别之時情境的渲染,“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詞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傷感之情,意蘊十分豐富,是極妙的景語。其三,結尾二句,以景結情,急轉直下,聲情并茂,“銷凝之時,黃鹂又啼數聲”,一“又”字,既與起筆“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遙相呼應,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種情境,真可謂意蘊境中,韻逸言外,凄楚傷感之思自在其中,會心的讀者一看即知。秦觀就是這樣善于用畫面說話,舉重若輕,寄凝重之思于輕靈的筆觸之中,如遊龍飛空,似春風拂柳。
下片“無端”三句,再進一步追憶當時歡聚之樂。“無端”是不知何故之意,言老天好沒來由,賜予她一份娉婷之姿,緻使作者爲之神魂颠倒。“夜月”二句叙寫歡聚情況,借用杜牧詩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知。”《贈别》含蓄出之無淺露之病。“怎奈向”三句(“怎奈向”義同“奈何”)歎惋好景不常,倏又離散。“素弦聲斷,翠绡香減”,仍是用形象寫别離,有幽美凄清之緻。“那堪”二句,忽又寫眼前景物,以景融情。
“片片飛花弄晚,蒙蒙殘雨籠晴”,是凄迷之景
,懷人的深切愁悶中,觀此景更增惆怅,故用“那堪”二字領起。結尾“正銷凝,黃鹂又啼數聲”,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盡之意。洪邁《容齋四筆》卷十三雲:“秦少遊《八六子》詞雲:‘片片飛花弄晚,蒙蒙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鹂又啼數聲。’語句清峭,爲名流推激。予家舊有建本《蘭畹曲集》,載杜牧之一詞,但記其末句雲:‘正銷魂,梧桐又移翠陰。’秦公蓋效之,似差不及也。”洪邁指出秦觀詞此二句是從杜牧詞中脫化出來。
此詞語言上好用對句,如“柳外水邊”、“夜月春風”、“素琴翠绡”、“飛花殘雨”皆是,尤以“夜月”和“飛花”兩聯爲佳,不僅語言工麗,而且各具意境。全詞情景交融,景語情語難分,可謂感人至深,獨具匠心。
最後,這首詞的語言清新自然,情辭相稱,精工而無斧鑿之痕。前人曾這樣評論:“子瞻辭勝乎情,耆卿情勝乎辭,辭情相稱者,惟少遊而已。”秦觀的詞能有如此高超的語言成就:一方面,他工于煉字。這首詞中“飛花弄晚,殘雨籠晴”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飛花殘雨在逗弄晚晴。這裏的一“弄”一“籠”,既音韻和諧,又能使人産生無限的想象,細細品味,會感到十分貼切生動。另一方面,由于秦觀長于化用古人詩句入詞,使之爲己所用,更加富于表
現力,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倚危亭”三句周濟稱爲“神來之筆”,實則從李後主《清平樂》詞“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脫化而來;“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裏柔情”則暗用杜牧的“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洪邁《容齋随筆》認爲詞的結尾兩句是模仿杜牧同一詞牌的結尾“正消魂,梧桐又有移翠陰”,不論模仿是否屬實,秦觀這兩句的妙處遠勝過杜牧的此句卻是不争的事實。可見,秦觀繼承前人語言是有創造性的,惟有創造方能顯其生命力。
“多情自古傷離别”,接天的芳草是鏟不完、除不盡的離恨,恨的是那一簾幽夢早已随風飄散,那一段柔情早已成東流逝水,寫詞的人也早已遠離我們,但是,他那柔婉含蓄、情韻兼勝的詞風,以及以此寫成的名篇佳句則長留人間,永遠使我們回味。
創作背景此詞爲一首懷人之作,寫于元豐三年(1080),适時秦觀三十二歲,還未能登得進士第,更未能謀得一官半職。然孔子曰:“三十而立。”在這種處境下,憶想起以往與佳人歡娛的美好時光,展望着今後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懷身世而有所慨歎。
作者簡介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别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 生坎坷,
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遊祠,麗水的秦少遊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台。
出自宋代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译文及注释译文我独自靠在危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注释八六子:杜牧始创此调,又名《感黄鹂》。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刬(chǎn):同“铲”。青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袂(mèi)红:红袖,指女子,情人。娉(pīng)婷:美貌,指美人。“春风”句: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
不如。”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销凝:消魂凝恨。黄鹂:又名黄莺。
赏析这是秦观写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首怀人之作,当时秦观三十二岁,孔子有云:“三十而立。”而他此时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从艺术上看,整首词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八六子”是词牌,始见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观的此作为定格。
此词写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扬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连天,好似无边的离恨。以芳草喻愁,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这里秦观却用“划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恋人
分别了。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断了的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恼人的黄鹂又在耳边叫了起来。打起黄鹂儿,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烦极了!
首先,秦观词最大的特色是“专主情致”。抒情性原本就是词长于诗的特点,秦观则将词的这一特长加以光大,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词的上片临亭远眺,回忆与佳人分手,以情直入,点出词眼在于一个“恨”字。以“芳草”隐喻离恨,又是眼前的景物。忆及“柳外”“水边”分手之时词人以“怆然暗惊”抒发感受,落到现实,无限凄楚。而词的下片则设情境写“恨”。用“怎奈”、“那堪”、“黄鹂又啼数声”等词句进一步把与佳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别绪与仕途不顺,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于一处,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秦观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为何如此呢?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境告诉我们个中之由:“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
流水而去,“素弦声断,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染,“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种情境,真可谓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会心的读者一看即知。秦观就是这样善于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下片“无端”三句,再进一步追忆当时欢聚之乐。“无端”是不知何故之意,言老天好没来由,赐予她一份娉婷之姿,致使作者为之神魂颠倒。“夜月”二句叙写欢聚情况,借用杜牧诗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赠别》含蓄出之无浅露之病。“怎奈向”三句(“怎奈向”义同“奈何”)叹惋好景不常,倏又离散。“素弦声断,翠绡香减”,仍是用形象写别离,有幽美凄清之致。“那堪”二句,忽又写眼前景物,以景融情。
“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是凄迷之景
,怀人的深切愁闷中,观此景更增惆怅,故用“那堪”二字领起。结尾“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尽之意。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三云:“秦少游《八六子》词云:‘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语句清峭,为名流推激。予家旧有建本《兰畹曲集》,载杜牧之一词,但记其末句云:‘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秦公盖效之,似差不及也。”洪迈指出秦观词此二句是从杜牧词中脱化出来。
此词语言上好用对句,如“柳外水边”、“夜月春风”、“素琴翠绡”、“飞花残雨”皆是,尤以“夜月”和“飞花”两联为佳,不仅语言工丽,而且各具意境。全词情景交融,景语情语难分,可谓感人至深,独具匠心。
最后,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精工而无斧凿之痕。前人曾这样评论:“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秦观的词能有如此高超的语言成就:一方面,他工于炼字。这首词中“飞花弄晚,残雨笼晴”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飞花残雨在逗弄晚晴。这里的一“弄”一“笼”,既音韵和谐,又能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细细品味,会感到十分贴切生动。另一方面,由于秦观长于化用古人诗句入词,使之为己所用,更加富于表
现力,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倚危亭”三句周济称为“神来之笔”,实则从李后主《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脱化而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则暗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洪迈《容斋随笔》认为词的结尾两句是模仿杜牧同一词牌的结尾“正消魂,梧桐又有移翠阴”,不论模仿是否属实,秦观这两句的妙处远胜过杜牧的此句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见,秦观继承前人语言是有创造性的,惟有创造方能显其生命力。
“多情自古伤离别”,接天的芳草是铲不完、除不尽的离恨,恨的是那一帘幽梦早已随风飘散,那一段柔情早已成东流逝水,写词的人也早已远离我们,但是,他那柔婉含蓄、情韵兼胜的词风,以及以此写成的名篇佳句则长留人间,永远使我们回味。
创作背景此词为一首怀人之作,写于元丰三年(1080),适时秦观三十二岁,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然孔子曰:“三十而立。”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
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
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