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01 03:16:04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花落凋零红寥落

出自宋代蘇轼的《念奴嬌·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迹。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鸾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曆曆。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譯文及注釋

譯文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長空萬裏無雲,顯得更爲遼闊無邊。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鸾鳳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的清淨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胧的月色裏,樹影婆娑。現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自己的影子當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風歸去,在明淨的月宮裏,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釋元豐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黃州作。念奴嬌:南北曲均有。屬大石調。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調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嬌》,與詞牌全阕同,用爲小令。桂魄:月亮的别稱。古人稱

稱月體爲魄,又傳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爲“桂魄”。“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玉宇瓊樓:傳說中月宮裏神仙居住的樓宇。形容月中宮殿的精美。乘鸾:《異聞錄》:“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遊月中,見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清涼國:唐陸龜蒙詩殘句:“溪山自是清涼國。”煙樹:煙霧籠罩的樹木。曆曆:清楚可數。翻然:回飛的樣子。鵬翼:大鵬之翅。

賞析

  古往今來,中秋之月激發過文人多少豐富的情感和無窮的想象,蘇東坡在熙甯九年(1076)寫過的脍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盡情馳騁對月宮的幻想,表達超脫塵俗和依戀現實的矛盾,傾吐對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詞的開頭“憑高眺遠,見長空萬裏,雲無留迹。”是寫萬裏無雲的中秋夜月。本來在中秋月夜,長空萬裏無雲,是人們常見的,沒有什麽稀奇。但這裏作者加上“憑高眺遠”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樓,憑高望遠,所以視野開闊,而使得長空顯得更爲遼闊無邊,毫無盡處,引人入勝。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寫到明月。古時稱月爲魄,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爲“桂魄”。意思是說,月兒的光輝從天上飛來,它所照射的地方,整個秋天的碧

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這兩句描繪了一個月光照耀的清輝夜色,給人以清涼的感覺。這竟引起了作者無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瓊樓,乘鸾來去,人在清涼國。“作者讓他的想象翅膀飛翔,幻想出月宮中有瓊樓玉宇,仙女們乘飛鸾自由來往,那裏是一個清涼的境地。據《異聞錄》記載,唐玄宗一次遊月宮,”見素娥十餘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所以用”飛鸾而去“,想象月宮中仙人乘鸾自由來往。作者這樣想象,究竟有什麽意義?從他當時所處的黑暗現實、不得自由的環境來看,不能說和現實無關。應該說,正是由于他處在那樣一個不得自由的閑官職位上,才有向往月宮清靜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曆曆。“他想象着從月宮往下界眺望:秀麗的江山像圖畫那樣的美,清晰可辨的煙火,曆曆在望。人間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襯出現實社會越醜,就越能見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悶。

  然而,作者畢竟是一個處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脫的人。所以,下片筆鋒一轉寫道:“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這三句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作者通過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的影子當做知心朋友,一起歡樂。這樣寫,既使詞染上了濃厚

的浪漫色彩,給人有一種奇異之感;又真實地展現出他孤單、凄涼的影子。作者之所有“舉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對當時社會的憎惡,意味着他對權貴們的讨厭。

  蘇轼盡管邀月賞心,把酒澆愁,但悲愁仍在,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詩經》“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表示這是一個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爲了消除這股愁悶與抑郁不平之氣。正如“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這裏似乎使人聽到他強顔爲笑之聲,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覺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遊月宮來了:“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他渴望乘風歸去,在明淨的月宮裏,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喚起人麽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與向往。豪情溢于紙背,令人讀之神思飄渺。當然這種追求是虛幻的,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但作者這樣寫,正是人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安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它表現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美好現實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是一篇狂放不羁。灑脫飄逸的作品。當時,蘇

轼居住黃州,政治處境仍然沒有得到改善。爲了排遣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悶,爲了擺脫庸俗污濁的現實,于是他越發熱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雖然是帶有消極成分,不值得稱頌,但它之所以産生,正是由于黑暗現實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會土壤之中的,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中秋,蘇轼在黃州時寫的,當時作者仍在被貶谪之中。

作者簡介

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译文注释

译文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

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翻然:回飞的样子。鹏翼:大鹏之翅。

赏析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

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

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

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谪之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95629.html

上一篇: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