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3 12:04:24
出自宋代張孝祥的《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鳴鞘聲裏繡旗紅。淡煙衰草有無中。 萬裏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譯文及注釋譯文秋日天空明淨,遠水蘸着長空,軍營裏紅旗飄揚,不時傳來馬鞭聲陣陣。遠處淡煙籠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無之中。萬裏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隻能在東門的城樓上借一杯濁酒澆愁。酒後揮淚灑向悲涼的秋風中。
注釋題解:此詞原無題,乾道本題作“荊州約馬奉先登城樓觀塞”。據乾道本《于湖先生長短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裏“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霜日:指秋天。一說秋天的太陽。明霄:明淨的天空;晴朗的天空。蘸(zhàn):沾染,沾取液體。水蘸空:指遠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鞘(shāo):裝刀劍的套子,一說鞭鞘,這裏指馬鞭。鳴鞘聲:刀劍出鞘聲。一說指行軍時用力揮動馬鞭發出的聲音。繡旗:繡有圖案的軍旗。有無中:若有若無。烽火北:當時荊州已成南宋邊界,謂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已在火線的北面。尊:同“樽”,酒杯。酒器。戍樓:有軍隊駐防的城樓。酒闌:飲酒将盡。悲風:指凄厲的秋風。
賞析一據乾道本《于湖先生長短句
句》,此詞調名下另有小題“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此詞當爲作者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的作品。“觀塞”即觀望邊塞。這時荊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這裏“塞”應是指荊州郊外的防禦工事。
這首詞抒寫了因觀塞而激起的對中原滄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寫觀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寫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點明時節。“霜日明霄”繪出晴空萬裏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氣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荊州城東有長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這句寫得水天空闊,下下輝映,是荊州郊野平原地帶的實景。次句切合觀塞,耳目所觸,一片軍戎氣氛。“鞘爲鞭梢”。“繡旗”爲繡有物狀的軍旗。響亮的鞭聲,耀眼的紅旗,俱是從耳目易感的對東西突出,故給人的印象極爲深切。“澹煙”句把視線展開,顯出邊地莽莽無垠的遼闊景象。如果說首句還是自然景象對作者感官的客觀反映,這句可說是詞人極目觀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緒,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維詩“山色有無中”,雖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爲深遠。東坡曾稱柳永的“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謂“不減唐人高處”,對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觀塞而自然地想到淪陷的中原,“萬裏”句即是觀塞時引起的感慨
。“烽火”爲邊地報警的設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隻這樣提點一下,可抵千言萬語,這其間含有無限難以訴說的悲慘酸辛。“一尊”句承上啓下,北望中原,無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罷益悲,真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風揮淚。“濁酒”爲顔色渾濁的酒,常用于表現艱苦的生活中,微帶有粗犷悲壯之意。範仲淹《漁家傲》雲:“濁酒一杯家萬裏”。“戍樓東”,指作者所登荊州東門城樓“”東“字似非無意,實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揮淚“即灑淚,表現内心悲戚之深。秋風吹來,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複,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隻求苟安,不圖恢複,故覺風亦滿含悲意。
此詞上阕描寫望中要塞景色,明麗壯闊,其中景物也隐約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麗,而人的心情卻深藏陰黯。下阕抒發感慨,從人的活動中表現。在讀者眼前俨然呈現一位北望中原悲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詞色彩鮮麗,而意緒悲涼,詞氣雄健,而蘊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感情的小詞,與其《六州歌頭》同爲南宋前期的愛國詞名作。
創作背景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張孝祥出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八月開始駐在荊州。《宣城張氏信譜傳》稱:“荊州當虜騎之沖,自建炎以來,歲
無甯日。公(孝祥)内修外攘,百廢俱興,雖羽檄旁午,民得休息。”據詞原題及“霜日明霄”等語,推定這首詞應當是乾道四年冬作于荊州。
作者簡介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于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轼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爲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注释题解: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霜日:指秋天。一说秋天的太阳。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蘸(zhàn):沾染,沾取液体。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鞘(shāo):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鸣鞘声:刀剑出鞘声。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有无中:若有若无。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尊:同“樽”,酒杯。酒器。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酒阑:饮酒将尽。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赏析一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
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观塞”即观望边塞。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沧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鞘为鞭梢”。“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俱是从耳目易感的对东西突出,故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切。“澹烟”句把视线展开,显出边地莽莽无垠的辽阔景象。如果说首句还是自然景象对作者感官的客观反映,这句可说是词人极目观望的深心感受,眼前景色,内心思绪,俱是一片茫茫。正如王维诗“山色有无中”,虽景象近似,而象外之意至为深远。东坡曾称柳永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谓“不减唐人高处”,对这句也可如此看待。
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万里”句即是观塞时引起的感慨
。“烽火”为边地报警的设施,而中原一切自不待言,亦不忍言,只这样提点一下,可抵千言万语,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一尊”句承上启下,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浊酒”为颜色浑浊的酒,常用于表现艰苦的生活中,微带有粗犷悲壮之意。范仲淹《渔家傲》云:“浊酒一杯家万里”。“戍楼东”,指作者所登荆州东门城楼“”东“字似非无意,实指南宋都城所在的方位。”挥泪“即洒泪,表现内心悲戚之深。秋风吹来,令人不寒而栗,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
此词上阕描写望中要塞景色,明丽壮阔,其中景物也隐约隐呈作者的感情色彩,眼前一片清丽,而人的心情却深藏阴黯。下阕抒发感慨,从人的活动中表现。在读者眼前俨然呈现一位北望中原悲愤填膺的志士形象。整首词色彩鲜丽,而意绪悲凉,词气雄健,而蕴蓄深厚,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小词,与其《六州歌头》同为南宋前期的爱国词名作。
创作背景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张孝祥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八月开始驻在荆州。《宣城张氏信谱传》称:“荆州当虏骑之冲,自建炎以来,岁
无宁日。公(孝祥)内修外攘,百废俱兴,虽羽檄旁午,民得休息。”据词原题及“霜日明霄”等语,推定这首词应当是乾道四年冬作于荆州。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酒阑挥泪向悲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