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1 07:41:41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漢宮春·會稽秋風亭觀雨》
亭上秋風,記去年袅袅,曾到吾廬。山河舉目雖異,風景非殊。功成者去,覺團扇、便與人疏。吹不斷,斜陽依舊,茫茫禹迹都無。千古茂陵詞在,甚風流章句,解拟相如。隻今木落江冷,眇眇愁餘。故人書報,莫因循、忘卻蓴鲈。誰念我,新涼燈火,一編太史公書。譯文及注釋譯文秋風亭上的秋風姗姗吹過,拂拭着我的臉;記得它去年曾到過我的家。我擡頭觀望,這裏的山河與我家裏的山河形狀雖然不一樣,但人物風情卻很相似。功成的人走了,我覺得到了秋天氣候變冷,團扇也被人抛棄了。斜陽與過去一樣,秋風是吹不斷的;野外一片茫茫,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績和遺迹一點也沒有了。一千多年前漢武帝劉徹寫的《秋風辭》,真是好的詩章,美妙的詞句,可以稱得上千古絕唱,到現在人們還在傳誦着它。怎麽有人說那是模仿司馬相如的章句呢?現在樹葉落了,江水冷了,向北方望去,一片茫茫,真叫我感到憂愁。朋友來信:“催我趕快回家,不要遲延,現在正是吃蒪羹鲈魚美味的時候。”有誰會想到我,在這個秋夜凄涼的時候,獨對孤燈,正在研讀太史公寫的《史記》呢?
注釋袅袅:微風吹拂。團扇:圓形的扇子。禹迹:相傳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後因稱中國
國的疆城爲禹迹。茂陵詞:指漢武帝的《秋風辭》。茂陵,漢武帝的陵墓,這裏指漢武帝劉徹。甚:真。風流:文采美,韻味濃。解拟:能比拟。相如: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眇眇:遠望貌。愁餘:使我愁苦。書報:來信說。因循:拖延,延誤。蓴(chún)鲈:詠思鄉之情、歸隐之志。太史公書:即司馬遷的《史記》。
鑒賞起句化用《九歌·湘君》“袅袅兮秋風”句。“山河舉目雖異”二句,是用《世說新語·言語》中典故。東晉時南渡士大夫常到新亭聚遊飲宴,周侯中坐而歎,說:“風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異”。皆相視流淚。作者登秋風亭時與東晉士大夫有同感,看到風景依舊,山河破碎,西風蒼涼,因而無限感慨。以下“功成者去”二句也連用典。《戰國策·秦策》:“蔡澤謂應侯日:‘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團扇”句出自《漢書·外戚傳》,載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纨素,鮮潔如霜雪。裁爲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絕。”這二句作者借以對宋廷排擠抗金愛國将領的作法表示不滿。接下去作者看到,秋風中夕陽西下,可是當年大禹治水的遺迹已茫茫不見,無處尋覓了。據《史記·夏本紀》載,舜、禹時,洪水滔天,大禹與
衆決九川而緻四海,天下爲治,大禹即帝位後,東巡狩,至會稽而崩,至今紹興會稽山有禹陵、禹廟。明末陳子龍曾有詩句:“禹陵風雨思王會,越國山川出霸才。”(《錢塘東望有感》)思念大禹的功迹,哀歎明之将亡。辛棄疾言外之意也是追憶大禹拯救陸沉的勳業,慨歎南宋無英雄人物能力挽狂瀾。
下片依然在懷古,又提及曆史上一位英雄君主。漢武帝巡行河東時作有《秋風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辛棄疾在秋風亭上聯想《秋風辭》,不僅隻是節令上的偶合。他借以緬懷漢武帝爲抗擊匈奴、強盛帝國所作的傑出功績。這三句表面是說,漢武帝傳頌千古的風流辭章,足可以與司馬相如的辭賦媲美。這裏似是贊揚漢武的文采,實是歌頌他的武略,暗指宋廷的懦弱無能。以下亦用《九歌》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嫡娟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作者用此怅望江南半壁河山,緬懷大禹、漢武帝,情緒依然十分憤慨。以下句意一轉,說:朋友們來信勸告我,不要留戀官場而忘記歸隐。“莼鲈”用東晉張翰因秋風起思歸故鄉的典故,這裏以友人來信的口氣說出,還是棄官退隐吧。這是作者回顧曆史以後,面對冷酷的現實所産生的心理矛盾。結尾卻并不回答朋友,隻是說:誰曾
想到在這清涼的秋夜,我正挑燈攻讀太史公書。《史記》其中一系列愛國英雄的紀傳,如廉頗、李廣等,效命疆場、威震敵膽且晚年倍受壓抑,悲憤壯烈,曾深深激動辛棄疾夜讀之心。這時辛棄疾64歲,其老骥伏枥之志不衰。
詞中運用典故描繪秋天景象,并表現了懷念北方的愛國思想和在政治上遭受打擊的悲涼情緒。篇末通過對友人的答話,表現自己不甘心于長期退隐,而積極關心政治,準備有所作爲。
創作背景宋甯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辛棄疾時年六十四歲,在知紹興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任上路過秋風亭,寫下了這首詩。
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號稼軒,漢族,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隐江西帶湖。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蓴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译文及注释译文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拂拭着我的脸;记得它去年曾到过我的家。我抬头观望,这里的山河与我家里的山河形状虽然不一样,但人物风情却很相似。功成的人走了,我觉得到了秋天气候变冷,团扇也被人抛弃了。斜阳与过去一样,秋风是吹不断的;野外一片茫茫,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功绩和遗迹一点也没有了。一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写的《秋风辞》,真是好的诗章,美妙的词句,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到现在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怎么有人说那是模仿司马相如的章句呢?现在树叶落了,江水冷了,向北方望去,一片茫茫,真叫我感到忧愁。朋友来信:“催我赶快回家,不要迟延,现在正是吃蒪羹鲈鱼美味的时候。”有谁会想到我,在这个秋夜凄凉的时候,独对孤灯,正在研读太史公写的《史记》呢?
注释袅袅:微风吹拂。团扇:圆形的扇子。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
国的疆城为禹迹。茂陵词:指汉武帝的《秋风辞》。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指汉武帝刘彻。甚:真。风流:文采美,韵味浓。解拟:能比拟。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眇眇:远望貌。愁余:使我愁苦。书报:来信说。因循:拖延,延误。蓴(chún)鲈:咏思乡之情、归隐之志。太史公书:即司马迁的《史记》。
鉴赏起句化用《九歌·湘君》“袅袅兮秋风”句。“山河举目虽异”二句,是用《世说新语·言语》中典故。东晋时南渡士大夫常到新亭聚游饮宴,周侯中坐而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作者登秋风亭时与东晋士大夫有同感,看到风景依旧,山河破碎,西风苍凉,因而无限感慨。以下“功成者去”二句也连用典。《战国策·秦策》:“蔡泽谓应侯日:‘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团扇”句出自《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二句作者借以对宋廷排挤抗金爱国将领的作法表示不满。接下去作者看到,秋风中夕阳西下,可是当年大禹治水的遗迹已茫茫不见,无处寻觅了。据《史记·夏本纪》载,舜、禹时,洪水滔天,大禹与
众决九川而致四海,天下为治,大禹即帝位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崩,至今绍兴会稽山有禹陵、禹庙。明末陈子龙曾有诗句:“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钱塘东望有感》)思念大禹的功迹,哀叹明之将亡。辛弃疾言外之意也是追忆大禹拯救陆沉的勋业,慨叹南宋无英雄人物能力挽狂澜。
下片依然在怀古,又提及历史上一位英雄君主。汉武帝巡行河东时作有《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辛弃疾在秋风亭上联想《秋风辞》,不仅只是节令上的偶合。他借以缅怀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强盛帝国所作的杰出功绩。这三句表面是说,汉武帝传颂千古的风流辞章,足可以与司马相如的辞赋媲美。这里似是赞扬汉武的文采,实是歌颂他的武略,暗指宋廷的懦弱无能。以下亦用《九歌》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嫡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用此怅望江南半壁河山,缅怀大禹、汉武帝,情绪依然十分愤慨。以下句意一转,说:朋友们来信劝告我,不要留恋官场而忘记归隐。“莼鲈”用东晋张翰因秋风起思归故乡的典故,这里以友人来信的口气说出,还是弃官退隐吧。这是作者回顾历史以后,面对冷酷的现实所产生的心理矛盾。结尾却并不回答朋友,只是说:谁曾
想到在这清凉的秋夜,我正挑灯攻读太史公书。《史记》其中一系列爱国英雄的纪传,如廉颇、李广等,效命疆场、威震敌胆且晚年倍受压抑,悲愤壮烈,曾深深激动辛弃疾夜读之心。这时辛弃疾64岁,其老骥伏枥之志不衰。
词中运用典故描绘秋天景象,并表现了怀念北方的爱国思想和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悲凉情绪。篇末通过对友人的答话,表现自己不甘心于长期退隐,而积极关心政治,准备有所作为。
创作背景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辛弃疾时年六十四岁,在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任上路过秋风亭,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