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3 20:39:53
出自唐代李颀的《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沉沉飛雪白。先拂商弦後角羽,四郊秋葉驚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言遲更速皆應手,将往複旋如有情。空山百鳥散還合,萬裏浮雲陰且晴。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川爲靜其波,鳥亦罷其鳴。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譯文及注釋韻譯當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彈奏此曲總共有十八節。胡人聽了淚落沾濕邊草,漢使對着歸客肝腸欲絕。邊城蒼蒼茫茫烽火無煙,草原陰陰沉沉白雪飄落。先彈輕快曲後奏低沉調,四周秋葉受驚瑟瑟凋零。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來偷聽。慢揉快撥十分得心應手,往複回旋仿佛聲中寓情。聲如山中百鳥散了又集,曲似萬裏浮雲暗了又明。象失群的雛雁夜裏嘶叫,象胡兒戀母痛絕的哭聲。江河聽曲而平息了波瀾,百鳥聞聲也停止了啼鳴。仿佛烏孫公主遠懷故鄉,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幽咽琴聲忽轉輕松潇灑,象大風吹林如大雨落瓦。有如迸泉飒飒射向
向樹梢,有如野鹿呦呦鳴叫堂下。長安城比鄰給事中庭院,皇宮門正對中書省第宅。房琯才高不爲名利約束,晝夜盼望董大抱琴來奏。
注解弄:樂曲。(“時奏狡弄,則彷徨翺翔。”王褒《洞箫賦》)房給事:姓房名琯,任給事中之職。蔡女:蔡琰(蔡文姬)。相傳蔡琰在匈奴時,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有:通“又”。(“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國。”《韓非子》)戍:邊戍哨所。蒼蒼:衰老、殘破貌。烽火:借代烽火台。荒:邊陲、邊疆。(“乞賜褒獎,以慰邊荒。”《三國志》)沉沉:低沉、陰沉貌。(“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霭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摵摵:落葉之聲。言:語助詞。(“既盟之後,言歸于好。”《左傳》)更:gèng連詞,與、和。(“着盡工夫是化工,不關春雨更春風。”楊萬裏《春興》)将:語助詞,表示動作、行爲的趨向或進行。(“宮使驅将惜不得。”白居易《賣炭翁》)且:表選擇關系的連詞,抑或、或者。(“是且非邪。”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酸:悲痛、悲傷。(“日磾觀狀,益增酸哽。”朱敬範《朱岱林墓志銘》)斷絕:不連貫,時斷時續。烏孫:漢代西域國名。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爲公主和親烏孫昆莫。邏娑:唐時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薩。唐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皆遠嫁吐蕃。迸泉:噴湧出的泉水。飒飒:飛舞貌。(“飒沓矜。”鮑昭《飛鶴賦》)木末:樹梢。(“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園。”李賀《十二月樂辭·七月》)呦呦:鹿鳴聲。東掖:指門下省。門下省爲左掖,在東。鳳凰池:中書省。(“中書監令掌贊诏令。。。多承寵任,是以人因其位,謂之“鳳凰池”焉。”杜佑《通典》)青瑣門:漢時宮門,這裏指唐宮門。高才:指房琯。脫略:輕慢,不在意。
評析這首七言古體長詩,通過董大彈奏《胡笳弄》這一曆史名曲,來贊賞他高妙動人的演奏技藝,也以此寄房給事(房琯),帶有爲他得遇知音而高興的心情。
詩開首不提“董大”而說“蔡女”,起勢突兀。蔡女指東漢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歸漢時,感笳之音,翻笳調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兩句,是說文姬操琴時,胡人、漢使悲切斷腸的場面,反襯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兩句反補一筆,寫出文姬操琴時荒涼凄寂的環境,蒼蒼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織成一片黯淡悲涼的氣氛,使人越發感到樂聲的哀婉動人。以上六句爲第一段,詩人對“胡笳聲”的來由和藝術效果作了十分生動的描述,把讀者引入了一個幽邃的藝術境界。讀者要問:如此深摯有情的《胡笳弄
》,作爲一代名師的董庭蘭又彈得如何呢?于是,詩人順勢而下,轉入正面叙述。從蔡女到董大,遙隔數百年,一曲琴音,把兩者巧妙地聯系起來。
“先拂商弦後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爲第二段。董大彈琴,确實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寫彈琴開始時的動作。古琴七弦,配宮、商、角、徵、羽及變宮、變徽爲七音。董大輕輕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爲曲調開始時遲緩而低沉。琴聲一起,“四郊秋葉”被驚得摵摵(shè;設)而下。一個“驚”字,出神入化,極爲生動。詩人不由得贊歎起“董夫子”來,說他的演奏簡直象是“通神明”,不隻驚動了人間,連深山妖精也悄悄地來偷聽了!“言遲”兩句概括董大的技藝。“言遲更速”、“将往複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應手,那抑揚頓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從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來。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亂,那麽琴聲究竟如何呢?詩人不從正面着手,卻以種種形象的描繪,來烘托那凄恻動聽的聲音。琴聲忽縱忽收時,就象空廓的山間,群鳥散而複聚。曲調低沉時,就象浮雲蔽天;清朗時,又象雲開日出。嘶啞的琴聲,仿佛是失群的雛雁,在暗夜裏發出辛酸的哀鳴,嘶酸的音調,正是胡兒戀母聲的繼續。詩到此忽然宕開一筆,又聯想起
當年文姬與胡兒訣别時的情景,照應了第一段蔡女琴聲,而且以雛雁喻胡兒,更使人感覺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來反襯琴聲的巨大魅力。琴聲回蕩,河水爲之滞流,百鳥爲之罷鳴,世間萬物都爲琴聲所感動了,這不是“通神明”了嗎?其實,川不會真靜,鳥不會罷鳴,隻是因爲琴聲迷住了聽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聲而已。詩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彈琴不僅僅是動聽而已,他還能完美地傳遞出琴曲的神韻。側耳細聽,那幽咽的聲音,充滿着漢朝烏孫公主遠托異國、唐朝文成公主遠度沙塵到邏娑(拉薩的另一音譯)那樣的異鄉哀怨之情。這與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詩人才從正面描寫琴聲,而且運用了許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經變調,就忽然“飄灑”起來。忽而象“長風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掃過樹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發出呦呦的鳴聲。輕快悠揚,變幻無窮,怎不使聽者心醉入迷呢?
這一段,詩人洋洋灑灑,酣暢淋漓,從不同的角度表現董大彈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爐火純青的技藝,蔡女“十八拍”豐富的琴韻得到充分的體現。詩人對董大的贊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後四句,是“兼寄
房給事”的。唐朝帝都長安,皇宮面南坐北,禁中左右兩掖分别爲門下、中書兩省。“鳳凰池”指的是中書省,青瑣門是門下省的阙門。給事中正是門下省之要職。詩沒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宮庭,官位令人羨豔。最後,詩以贊語作結。房琯不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脫略。這樣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這裏也暗示董庭蘭得遇知音,可幸可羨。而李颀對董彈《胡笳弄》的欣賞,以及所作的傳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爲。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這首詩關聯着三方面──董庭蘭、蔡琰和房琯.寫董庭蘭的技藝,要通過他演奏《胡笳弄》來寫。要寫《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聯系起來,既聯系她的創作,又聯系她的身世、經曆和她所處的特殊環境。全詩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聲、曆史背景以及琴聲所再現的曆史人物的感情結合起來,筆姿縱橫飄逸,忽天上,忽地下,忽曆史,忽目前。既周全細緻又自然渾成。最後對房給事含蓄的稱揚,既爲董庭蘭祝賀,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點傾慕之情。李颀此時雖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是多麽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顯身手啊!
創作背景李颀此詩,約作于天寶六、七載(747—748)間。董大即董庭蘭,是當時著名的琴師。所謂“胡笳聲”,也就是
《胡笳弄》,是按胡笳聲調翻爲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彈琴而非吹秦胡笳。
作者簡介李颀(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做過新鄉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爲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出自唐代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译文及注释韵译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象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有如迸泉飒飒射向
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注解弄:乐曲。(“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王褒《洞箫赋》)房给事:姓房名琯,任给事中之职。蔡女:蔡琰(蔡文姬)。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有:通“又”。(“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戍:边戍哨所。苍苍:衰老、残破貌。烽火:借代烽火台。荒:边陲、边疆。(“乞赐褒奖,以慰边荒。”《三国志》)沉沉:低沉、阴沉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摵摵:落叶之声。言:语助词。(“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更:gèng连词,与、和。(“着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杨万里《春兴》)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宫使驱将惜不得。”白居易《卖炭翁》)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是且非邪。”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酸:悲痛、悲伤。(“日磾观状,益增酸哽。”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唐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迸泉:喷涌出的泉水。飒飒:飞舞貌。(“飒沓矜。”鲍昭《飞鹤赋》)木末:树梢。(“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李贺《十二月乐辞·七月》)呦呦:鹿鸣声。东掖:指门下省。门下省为左掖,在东。凤凰池:中书省。(“中书监令掌赞诏令。。。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杜佑《通典》)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高才:指房琯。脱略:轻慢,不在意。
评析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首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读者要问: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
》,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徽为七音。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shè;设)而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那么琴声究竟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象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
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其实,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拉萨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忽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后四句,是“兼寄
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是多么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啊!
创作背景李颀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间。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
《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秦胡笳。
作者简介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