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8 03:16:15
出自先秦的《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來遊?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譯文及注釋譯文那棵杜梨真孤獨,長在路左偏僻處。那君子啊有風度,可願屈就來訪吾?愛賢盼友欲傾訴,何不請來喝一壺?那棵杜梨真孤獨,長在路右偏僻處。那君子啊有風度,可願屈就來看吾?愛賢盼友欲傾訴,何不請來喝一壺?
注釋杕(dì 地):樹木孤生獨特貌。杜:杜梨,又名棠梨。道左:道路左邊,古人以東爲左。噬(shì 是):發語詞。一說何,曷。适:到,往。曷:同“盍”,何不。飲食(yìn sì 印四):喝酒吃飯。一說滿足情愛之欲。周:右的假借。遊:來看。
鑒賞關于此篇詩旨,曆來有多種看法:一、刺晉武公說(《毛詩序》等),二、好賢說(朱熹《詩集傳》、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等),三、迎賓短歌說(高亨《詩經今注》),四、思念征夫說(藍菊荪《詩經國風今譯》等),五、流浪乞食說(陳子展《國風選譯》等),六、情歌說(程俊英《詩經譯注》等),七、孤獨盼友說(朱守亮《詩經評釋》等)。
以上幾說,當以孤獨盼友說貼近詩旨。
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詩就是描寫一個孤獨者切盼友人來訪
訪,共飲談心,以解孤獨寂寞之苦。
人類都有一種“共生欲望”,而這種“共生欲望”又是以人們的相互幫助、彼此交流爲基礎的。一旦得不到滿足或有所缺憾時,就會産生孤獨感。當“共生欲望”得以滿足時,孤獨感也就随之消除。看來,詩中的“我”,似乎已經意識到自己與外界隔了一堵“牆”,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獨,爲了擺脫這種孤獨感,獲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圖改變與世隔絕的處境,渴望有良友來訪,彼此建立友誼,交流感情。
全詩以“我”的心理活動爲主線,以期待的眼光,誠摯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頻頻召喚“君子”來訪做客。“我”從自己強烈的尋友願望出發,步步設想雙方的心态和行爲。“我”對“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來遊”嗎?隻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動躍然紙上。“肯’字落筆妙,心冀其來,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來也。”(朱守亮《詩經評釋》)從全詩看,“中心好之”是關鍵句子,不可輕易讀過。“我”對“君子”有好感,切盼與之交往,但用何種方法進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請“君子”來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機會,一則表明自己好客的誠意,二則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誼。或許這就是此詩兩章末句均
用“曷飲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細細玩味,“曷”字似有“畫外之音”——試探的心理;或如牛運震所說:“‘曷’字有欲言不盡之妙也。”(《詩志》)
至于“我”的盼友願望是否實現,詩中沒有交代,這裏姑且不論。不過有一點則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獨感,通過詩歌已有所宣洩,得到一定緩解。
讀完這首短詩,眼前呈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樹,盼友者站在那裏翹首苦盼“君子”來訪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時的情景,曆曆在目。(此爲“我”的想像)
此詩章法結構帶有民歌反覆詠唱的特點。各章的句數、字數相同。要說有變化,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換了三個字,即第一章的“左”改爲“周”,“适我’’改爲“來遊”。換字又與換韻有關,第一章的“左”與“我”隔句押韻,第二章的“周”與“遊”隔句押韻。
出自先秦的《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注释杕(dì 地):树木孤生独特貌。杜:杜梨,又名棠梨。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噬(shì 是):发语词。一说何,曷。适:到,往。曷:同“盍”,何不。饮食(yìn sì 印四):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周:右的假借。游:来看。
鉴赏关于此篇诗旨,历来有多种看法:一、刺晋武公说(《毛诗序》等),二、好贤说(朱熹《诗集传》、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等),三、迎宾短歌说(高亨《诗经今注》),四、思念征夫说(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等),五、流浪乞食说(陈子展《国风选译》等),六、情歌说(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七、孤独盼友说(朱守亮《诗经评释》等)。
以上几说,当以孤独盼友说贴近诗旨。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
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有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有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肯’字落笔妙,心冀其来,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来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
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或如牛运震所说:“‘曷’字有欲言不尽之妙也。”(《诗志》)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读完这首短诗,眼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此为“我”的想像)
此诗章法结构带有民歌反覆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