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5 13:13:43
出自宋代蘇轼的《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
君不見詩人借車無可載,留得一錢何足賴!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存耳先聩。人将蟻動作牛鬥,我覺風雷真一噫。聞塵掃盡根性空,不須更枕清流派。大樸初散失渾沌,六鑿相攘更勝壞。眼花亂墜酒生風,口業不停詩有債。君知五蘊皆是賊,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終未了,不見不聞還是礙。今君疑我特佯聾,故作嘲詩窮險怪。須防額癢出三耳,莫放筆端風雨快。譯文及注釋譯文有位詩人窮不可奈,借輛車子搬家卻無物可載。恰如杜甫袋裏還有一文錢,買了鹹鹽卻買不上青菜。我如今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好耳朵已聾。現在有人把螞蟻爬行當作牛鬥,我把驚雷閃電隻當作耳邊風。自覺近來已經變作超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用不着像孫楚那樣去“枕流漱石”,人間禍福都是流水行雲。倏忽當初本是一片好心,見到渾沌沒有五宮十分可憐。他用七天幫助渾沌鑿成七竅,七竅鑿成,渾沌便一命歸天。飲酒賦詩本是圖個痛快酒後狂言,神仙見怪。人生識字便開始糊塗,寫出了詩文都要還債。佛家把“五蘊”當作罪惡根源,我已經耳聾該可以稍稍心安。可惜佛門道行我沒有修成,不見不聞還是心煩意亂!朋友說我作啞裝聾,故作怪濤竭盡譏諷之能。勸我不要自作聰明多說話,防止有
有一天耳朵長上頭頂。
注釋⑴秦太虛:秦觀,字太虛。⑵“借車”句:孟郊《移居》詩:“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⑶“留得”句:杜甫《空囊》詩:“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⑷杜陵翁:指杜甫,號杜陵野老。⑸“右臂”句:杜甫《清明》詩“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左耳聾。”聩(kuì):聾。⑹“人将”句:《晉書·殷仲堪傳》載,殷仲堪的父親曾患過一種奇怪的耳病,聽到床下的螞蟻動,以爲是牛鬥。⑺噫(yì):歎息。⑻“聞塵”句:佛家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爲“六根”,又進一步把這些器官的感覺稱爲“六塵”。譬如耳朵是“根”,聽覺(聞)就是“塵”。聞塵掃盡,便是失去聽覺,根性空,便是耳朵這個器官等于無用。⑼“不須”句:這裏翻用晉代孫楚“枕流漱石”這句名言。詩中的意思是,以流水作枕,是爲了洗耳。⑽“大樸”句:《莊子·應帝王》說,倏、忽二人在渾沌生活的地方相遇(“渾沌”也是一個人),倏與忽覺得渾沌沒有人們都有的七竅,很是可憐,于是便助人爲樂,一天幫渾沌鑿一竅。渾沌本是活的,誰知七竅鑿完,渾沌便死了。大樸,謂原始質樸的大道。⑾“六鑿”句:《莊子·外物》說,人的喜、怒、哀、樂、愛、惡這六種情感是“六鑿”,人有各種情緒存在
,便是“六鑿相攘”,不得安甯。攘,侵犯,這裏指存在。⑿口業:佛教語,指妄言、惡口、兩舌、绮語。這裏喻禍從口出。⒀五蘊:佛家把色、受、想、行、識稱爲“五蘊”,“五蘊皆是賊”和“六鑿相攘”意思相同。⒁人生一病:指聽覺。差:通瘥,病愈。⒂佯(yáng):假裝。⒃額癢出三耳:隋朝傳說,有個叫張審通的秀才,夜間睡夢中在冥府任記錄。一次,冥官爲了獎勵他,在他額頭上也安上一隻耳朵。審通醒來後,覺得額頭發癢,轉瞬間果真湧出一隻耳朵,比原來的聽覺更靈。于是一時傳爲奇事,稱他是“三耳秀才”。但是這隻耳朵有如雞冠,頂在額頭上,有損美觀。
賞析詩的開頭先從孟郊《移居》詩說起,因爲他自己也正在“移居”(由徐州到湖州)。移居顯得如此清貧,于是他又很自然地聯想起杜甫的“留得一錢看”這句自慰兼自嘲的話。下兩句轉入耳聾。杜甫的另兩句詩:“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左耳聾。”若隻從字面上尋找,對得上號的僅是耳聾,可是,他引這兩句杜詩,是想從整個精神上合拍,隻有這樣,典才用活。“君不見詩人借車無可載,留得一錢何足賴!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存耳先聩。”這些,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牢騷塊壘。
下面便是正面入題,用亦莊亦諧的口氣發表議論。
他說:一般人總是那麽提心吊膽,那麽戰戰兢兢,我才不哩!“人将蟻動作牛鬥,我覺風雷真一噫”,人家把螞蟻之動看作牛鬥,當成風雷,他聽來不過是一聲唉罷了。他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爲他根本就不聽,“聞塵掃盡根性空,不須更枕清流派。”患得患失之情,在他思想上已一掃而空,他已不必像古人那段“枕流洗耳”了。詩人這些話是有針對性的,因爲自從他離開朝廷之後,多年來憂讒畏譏,不見不聞,反倒覺得潔淨。
接着,他又深一層抒發感慨說:“大樸初散失渾沌,六鑿相攘更勝壞。眼花亂墜酒生風,口業不停詩有債。”一個人若是能渾渾沌沌就好了,一有知識,便有憂患,所謂“人生識字憂患始”,知識愈多,必愈加敏感,這就更壞事了,紛紛擾擾,等于酒後生風,眼花缭亂,會惹下很多“口業”。這裏,還同時提到“詩債”,很像是針對“烏台詩案”的谶語,但實際上詩人是不可能預知的。
再下面,他的感慨愈旋愈深,索性傾吐出内心的真情。他說:“君知五蘊皆是賊。”對事物的敏感于已有害,幸而他已耳聾,“人生一病今先差”,盡可不聞不問了。但是,他關注時政的心還在,一切不聞不問的努力還是會化爲徒勞,所以“不見不聞還是礙”,詩人欲求超脫、終究不能超脫的心情至此和盤托
出。
詩寫到這裏,意思已完全說清了。但爲了讓詩人自己和對方都輕松一下,他又強顔爲笑,想用幾句诙諧話遮蓋住剛才所觸及的衷曲。“今君疑我特佯聾,故作嘲詩窮險怪。須防額癢出三耳,莫放筆端風雨快。”意思是:你心疑我是裝聾,所以寫出這樣險怪的詩來作調侃,可是,你須明白,你這種過分的聰明,會使你自己受到上天的戲弄,成了“三耳秀才”。
這首詩,恰好總結了詩人在“烏台詩案”之前一段時間内的思想情緒:他憂讒畏譏,卻又過于“托大”,此時還是“我覺風雷真一噫”,到烏台詩案之時,隻能“魂驚湯火命如雞”(系于獄中所作)了。他經此打擊,創巨痛深,所以在“詩案”以後,詩作的風格上以至手法上都有改變,由劉禹錫那樣的喜好諷刺,轉而爲白居易式的曠達、陶淵明式的恬适——一句話,不再那麽天真了。
天真,坦率,是詩人的本性,卻又是他的苦難根源。
創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轼四十四歲。這一年,他由徐州改知湖州,三月裏動身,四月底到達,此詩即寫于途中。到八月,他因讪謗罪下獄,也就是文學史上常提到的“烏台詩案”,這首詩作于“詩案”前夕。
作者簡介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
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出自宋代苏轼的《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译文及注释译文有位诗人穷不可奈,借辆车子搬家却无物可载。恰如杜甫袋里还有一文钱,买了咸盐却买不上青菜。我如今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好耳朵已聋。现在有人把蚂蚁爬行当作牛斗,我把惊雷闪电只当作耳边风。自觉近来已经变作超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用不着像孙楚那样去“枕流漱石”,人间祸福都是流水行云。倏忽当初本是一片好心,见到浑沌没有五宫十分可怜。他用七天帮助浑沌凿成七窍,七窍凿成,浑沌便一命归天。饮酒赋诗本是图个痛快酒后狂言,神仙见怪。人生识字便开始糊涂,写出了诗文都要还债。佛家把“五蕴”当作罪恶根源,我已经耳聋该可以稍稍心安。可惜佛门道行我没有修成,不见不闻还是心烦意乱!朋友说我作哑装聋,故作怪涛竭尽讥讽之能。劝我不要自作聪明多说话,防止有
有一天耳朵长上头顶。
注释⑴秦太虚:秦观,字太虚。⑵“借车”句:孟郊《移居》诗:“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⑶“留得”句: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⑷杜陵翁:指杜甫,号杜陵野老。⑸“右臂”句:杜甫《清明》诗“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聩(kuì):聋。⑹“人将”句:《晋书·殷仲堪传》载,殷仲堪的父亲曾患过一种奇怪的耳病,听到床下的蚂蚁动,以为是牛斗。⑺噫(yì):叹息。⑻“闻尘”句:佛家把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又进一步把这些器官的感觉称为“六尘”。譬如耳朵是“根”,听觉(闻)就是“尘”。闻尘扫尽,便是失去听觉,根性空,便是耳朵这个器官等于无用。⑼“不须”句:这里翻用晋代孙楚“枕流漱石”这句名言。诗中的意思是,以流水作枕,是为了洗耳。⑽“大朴”句:《庄子·应帝王》说,倏、忽二人在浑沌生活的地方相遇(“浑沌”也是一个人),倏与忽觉得浑沌没有人们都有的七窍,很是可怜,于是便助人为乐,一天帮浑沌凿一窍。浑沌本是活的,谁知七窍凿完,浑沌便死了。大朴,谓原始质朴的大道。⑾“六凿”句:《庄子·外物》说,人的喜、怒、哀、乐、爱、恶这六种情感是“六凿”,人有各种情绪存在
,便是“六凿相攘”,不得安宁。攘,侵犯,这里指存在。⑿口业:佛教语,指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这里喻祸从口出。⒀五蕴:佛家把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蕴皆是贼”和“六凿相攘”意思相同。⒁人生一病:指听觉。差:通瘥,病愈。⒂佯(yáng):假装。⒃额痒出三耳:隋朝传说,有个叫张审通的秀才,夜间睡梦中在冥府任记录。一次,冥官为了奖励他,在他额头上也安上一只耳朵。审通醒来后,觉得额头发痒,转瞬间果真涌出一只耳朵,比原来的听觉更灵。于是一时传为奇事,称他是“三耳秀才”。但是这只耳朵有如鸡冠,顶在额头上,有损美观。
赏析诗的开头先从孟郊《移居》诗说起,因为他自己也正在“移居”(由徐州到湖州)。移居显得如此清贫,于是他又很自然地联想起杜甫的“留得一钱看”这句自慰兼自嘲的话。下两句转入耳聋。杜甫的另两句诗:“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若只从字面上寻找,对得上号的仅是耳聋,可是,他引这两句杜诗,是想从整个精神上合拍,只有这样,典才用活。“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这些,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牢骚块垒。
他说:一般人总是那么提心吊胆,那么战战兢兢,我才不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人家把蚂蚁之动看作牛斗,当成风雷,他听来不过是一声唉罢了。他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听,“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患得患失之情,在他思想上已一扫而空,他已不必像古人那段“枕流洗耳”了。诗人这些话是有针对性的,因为自从他离开朝廷之后,多年来忧谗畏讥,不见不闻,反倒觉得洁净。
接着,他又深一层抒发感慨说:“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一个人若是能浑浑沌沌就好了,一有知识,便有忧患,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知识愈多,必愈加敏感,这就更坏事了,纷纷扰扰,等于酒后生风,眼花缭乱,会惹下很多“口业”。这里,还同时提到“诗债”,很像是针对“乌台诗案”的谶语,但实际上诗人是不可能预知的。
再下面,他的感慨愈旋愈深,索性倾吐出内心的真情。他说:“君知五蕴皆是贼。”对事物的敏感于已有害,幸而他已耳聋,“人生一病今先差”,尽可不闻不问了。但是,他关注时政的心还在,一切不闻不问的努力还是会化为徒劳,所以“不见不闻还是碍”,诗人欲求超脱、终究不能超脱的心情至此和盘托
出。
诗写到这里,意思已完全说清了。但为了让诗人自己和对方都轻松一下,他又强颜为笑,想用几句诙谐话遮盖住刚才所触及的衷曲。“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意思是:你心疑我是装聋,所以写出这样险怪的诗来作调侃,可是,你须明白,你这种过分的聪明,会使你自己受到上天的戏弄,成了“三耳秀才”。
这首诗,恰好总结了诗人在“乌台诗案”之前一段时间内的思想情绪:他忧谗畏讥,却又过于“托大”,此时还是“我觉风雷真一噫”,到乌台诗案之时,只能“魂惊汤火命如鸡”(系于狱中所作)了。他经此打击,创巨痛深,所以在“诗案”以后,诗作的风格上以至手法上都有改变,由刘禹锡那样的喜好讽刺,转而为白居易式的旷达、陶渊明式的恬适——一句话,不再那么天真了。
天真,坦率,是诗人的本性,却又是他的苦难根源。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四岁。这一年,他由徐州改知湖州,三月里动身,四月底到达,此诗即写于途中。到八月,他因讪谤罪下狱,也就是文学史上常提到的“乌台诗案”,这首诗作于“诗案”前夕。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
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