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独夜愁灯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谁家独夜愁灯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4 22:08:49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够狠才是男人

出自唐代柳中庸的《聽筝》

抽弦促柱聽秦筝,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知柳态,如随啼鳥識花情。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更入幾重離别恨,江南歧路洛陽城。鑒賞

  這首詩寫詩人聽筝時的音樂感受,其格局和表現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韻。

  首句“抽弦促柱聽秦筝”,“抽弦促柱”點出彈筝的特殊動作。忽疾忽徐、時高時低的音樂聲,就從這“抽弦促柱”變化巧妙的指尖端飛出來,傳入詩人之耳。詩人凝神地聽着,聽之于耳,會之于心。“聽”是此詩的“題眼”,底下内容,均從“聽”字而來。

  詩人聽筝最突出的感受是“無限秦人悲怨聲”,詩人由秦筝聯想到秦人之聲。據《秦州記》記載:“隴山東西百八十裏,登山巅東望,秦川四五百裏,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這就是詩人所說的“秦人悲怨聲”。詩人以此渲染他由聽筝而引起的感時傷别、無限悲怨之情。下面圍繞“悲怨”二字,詩人對筝聲展開了一連串豐富的想象和細緻的描寫。

  “似逐春風知柳态,如随啼鳥識花情。”詩人巧妙地把弦上發出的樂聲同大自然的景物融爲一體,頓時使悲怨的樂聲,轉化爲鮮明生動的形象。那柳條搖蕩、柳絮追逐、落英缤紛、杜鵑繞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現于讀者的眼前;春風

風、楊柳、花、鳥,情懷畢露,更加渲染出一片傷春惜别之情。

  “抽弦促柱”之聲的變化,又喚起詩人更加奇妙的聯想:“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上一聯寫大自然的景物,這一聯則寫人世的悲歡,更加真切感人。“獨”、“空”兩字,尤使畫面顯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離愁别恨的分量。“愁燈影”、“思月明”,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燈前别無他人,隻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見何等孤獨,不能不“愁”。樓頭沒有親人,隻見明月高懸,可見何等空蕩,不能不“思”。這兩處倘若寫作“愁燈下”、“思離人”,就索然無味了。這一聯用暗喻,且用“誰家”、“何處”疑問句式,不僅顯得與上一聯有參差變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讓各人按自己的生活體驗,從畫面中去品嘗筝聲所構成的美妙動人的音樂形象。

  以上兩聯所構成的形象,淋漓盡緻地描摹出筝聲之“苦”,使人耳際仿佛頻頻傳來各種惜别的悲怨之聲。筝聲“苦”,如果聽者也懷有“苦”情,筝弦與心弦同聲相應,那麽就愈發感到苦。詩人柳中庸正是懷着苦情聽筝的。

  “更入幾重離别恨,江南歧路洛陽城。”詩人的族侄、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竄南陲海涯。這末二句也是有感而

發。

  這首描寫筝聲的詩,着眼點不在表現彈奏者精湛的技藝,而是借筝聲傳達心聲,抒發感時傷别之情。詩人展開聯想,以新穎、貼切的比喻,集中描寫筝弦上所發出的種種哀怨之聲。詩中重點寫“聲”,卻又不直接寫“聲”,沒有用一個象聲詞。而是着力刻畫各種必然發出“悲怨聲”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使人見其形似聞其聲,顯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柳中庸 (?—約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邊塞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爲柳宗元族人。大曆年間進士,曾官鴻府戶曹,未就。蕭穎士以女妻之。與弟中行并有文名。與盧綸、李端爲詩友。所選《征人怨》是其流傳最廣的一首。《全唐詩》存詩僅13首。其詩以寫邊塞征怨爲主,然意氣消沉,無複盛唐氣象。

出自唐代柳中庸的《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

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是有感而

发。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柳中庸 (?—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谁家独夜愁灯影?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86044.html

上一篇: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