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2 18:32:57
出自唐代杜甫的《題張氏隐居二首》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澗道馀寒曆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霁潭鳣發發,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譯文及注釋譯文春日的山中獨處無伴,因而特意把您訪求,丁丁的伐木聲使山谷更顯清幽。經殘餘着寒氣和凍雪的山澗通道,曆石門古道于傍晚時分到達您的隐居處。您從不貪财,夜間也不去觀看金銀之氣;隻願躲避災禍,每天欣賞麋鹿閑遊。我乘興而來,爲您的情懷所感而迷路;面對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遊之小舟。
張先生啊,您經常和我相見,眼下天色已晚,卻仍邀請我留下,以盡晚間雅興。晴明的潭水上,鳣魚遊躍,弄出“發發”之響。春天草野間,傳來“呦呦”鹿鳴。酒本是我杜家的,卻偏偏勞您來勸我;梨本是你張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前村的山路雖然艱險,卻已在醉中走熟;讓我們盡情地喝吧,來一個一醉方休。
注釋張氏隐居:指張氏隐居之處。張氏:可能指張玠。杜甫晚年有《别張十三建封》。張建封,兖州(今屬山東)人。張玠爲其父。春山:指春日山中。庾信詩:“春山百鳥啼。”無伴:語出劉琨詩:“獨生
生無伴。”相求:互相尋求。《易》:“同氣相求。”伐木丁丁(zhēngzhēng):語出《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嘤嘤。嘤其鳴矣,求其友聲。”《小序》:“《伐木》,燕朋友故舊也。”注:“丁丁,伐木聲。”山更幽:語出王籍詩:“鳥鳴山更幽。”澗道:山澗通道。冰雪:猶言凍雪,冰讀去聲。斜日:傍晚時西斜的太陽。陰铿詩:“翠柳将斜日。”林丘:指隐居的地方。謝惠連詩:“落雪灑林丘。”遠害:避免禍害。《晏子春秋》:“可謂能遠害矣。”麋(mí)鹿遊:比喻繁華之地變爲荒涼之所。《史記·李斯傳》:“麋鹿遊于朝。”乘興:興會所至。《世說》:王徽之曰:“我本乘興而行。”杳(yǎo)然:渺遠貌。迷出處:一作“迷去處”。沈佺期詩:“此中迷出處。”盧照鄰詩:“桃源迷處所。”對君:語本庾信詩:“對君俗人眼。”虛舟:謂空無所系。無人駕禦的船隻。之子:這個人。指張氏。晚興:至晚未衰之興緻。杜審言詩:“聖情留晚興。”霁潭:一作“濟潭”,是指濟水言。仇兆鳌按:前章雲“林丘”,本章雲“山路”,則知不在濟水傍矣。以霁對春,正切時景。鳣(zhān)發(bō)發:發發:盛貌。呦呦:象聲詞。鹿鳴聲。《詩經》:“呦呦鹿鳴”。蘇武詩:“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
。”杜酒:家釀的薄酒。史傳杜康造酒,故稱。此亦有杜甫自诩之意。張梨:典出潘嶽《閑居賦》:“張公大谷之梨。”可知張公梨乃時名産也;此處借指張氏所産的梨。謝靈運詩:“得性非外求。”前村:語本沈炯詩:“火炬前村發。”山路:語本楊炯詩:“山路繞羊腸”。
賞析這組詩共兩首,第一首是七律,大概在初識張氏時所作,形容他的爲人。仇兆鳌《杜詩詳注》認爲: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中間大概爲分段處。若細分之,首句張氏,次句隐居。三四句切隐居,言路之僻遠,五六句切張氏,言人之廉靜。末二句說得賓主兩忘,情與境俱化。
詩人在詩中用了反襯手法表現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靜:“春山處處子規聲”(清陸以湉《冷廬雜識·潘太守詩》),而張氏卻獨生無伴,隻好自說自話,以春山的“鬧”襯托孤寂的人,人越發孤寂了;丁丁的伐木聲,以“有聲”襯托幽靜的山,山越發幽靜了。詩人用典故表現張氏的廉靜:《南史》載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嘗見四明山谷中有錢數百斛,視之如瓦石。《關中記》:辛孟年七十,與麋鹿同群,世謂仙鹿。而結尾二句,更是詩人的良苦用心:“迷出處”,暗示張氏迷人的隐居環境如同桃花源,使詩人“迷不複得路”(陶淵明《桃花源記》);“泛虛舟”,
則表現“至行通神”張氏的飄逸與神秘。
第二首爲五律。大約跟張氏已很相熟了,所以開首便道“之子時相見”,《杜詩鏡铨》以爲“當是數至後再題”,《杜詩詳注》以爲“往來非一度矣”,皆是。
雖是一首應酬之作,卻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與風趣。這首詩直說與用典雙管齊下。直說與用典是古詩常用的兩種表現方法,如不能分辨,詩意便不明白。在這裏卻兩兩密合。假如當作直說看,那簡直接近白話;假如當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謂無一句無來曆。但這是形迹,杜詩往往如此,不足爲奇。它能夠有風趣,方是真正的難得。
如“之子”翻成白話當說“這人”或“這位先生”,但“之子”卻見《毛詩》。第三句,池中鯉魚很多,遊來遊去;第四句鹿在那邊吃草呦呦地叫;但“鳣鲔發發”,“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并見《毛詩》。用經典成語每苦迂腐板重,在這兒卻一點也不覺得,故前人評:“三四驅遣六藝卻極清秀。”而且鹿鳴原詩有宴樂嘉賓之意,所以這第四句雖寫實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啓下了。
“杜酒”一聯,幾乎口語體,偏又用典故來貼切賓主的姓。杜康是創制秫酒的人。“張公大谷之梨”,見潘嶽《閑居賦》。這典故用得非常巧,顯出主人的情重來,已是文章本天成,尤
出自唐代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经残余着寒气和冻雪的山涧通道,历石门古道于傍晚时分到达您的隐居处。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
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注释张氏隐居:指张氏隐居之处。张氏:可能指张玠。杜甫晚年有《别张十三建封》。张建封,兖州(今属山东)人。张玠为其父。春山:指春日山中。庾信诗:“春山百鸟啼。”无伴:语出刘琨诗:“独生
生无伴。”相求:互相寻求。《易》:“同气相求。”伐木丁丁(zhēngzhēng):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注:“丁丁,伐木声。”山更幽:语出王籍诗:“鸟鸣山更幽。”涧道:山涧通道。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阴铿诗:“翠柳将斜日。”林丘:指隐居的地方。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远害:避免祸害。《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麋(mí)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史记·李斯传》:“麋鹿游于朝。”乘兴:兴会所至。《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杳(yǎo)然:渺远貌。迷出处:一作“迷去处”。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卢照邻诗:“桃源迷处所。”对君:语本庾信诗:“对君俗人眼。”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之子:这个人。指张氏。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杜审言诗:“圣情留晚兴。”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仇兆鳌按:前章云“林丘”,本章云“山路”,则知不在济水傍矣。以霁对春,正切时景。鳣(zhān)发(bō)发:发发:盛貌。呦呦:象声词。鹿鸣声。《诗经》:“呦呦鹿鸣”。苏武诗:“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此亦有杜甫自诩之意。张梨:典出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可知张公梨乃时名产也;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谢灵运诗:“得性非外求。”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赏析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大概在初识张氏时所作,形容他的为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中间大概为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句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句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句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
诗人在诗中用了反衬手法表现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静:“春山处处子规声”(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潘太守诗》),而张氏却独生无伴,只好自说自话,以春山的“闹”衬托孤寂的人,人越发孤寂了;丁丁的伐木声,以“有声”衬托幽静的山,山越发幽静了。诗人用典故表现张氏的廉静:《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仙鹿。而结尾二句,更是诗人的良苦用心:“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使诗人“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泛虚舟”,
则表现“至行通神”张氏的飘逸与神秘。
第二首为五律。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鲔发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这典故用得非常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