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2 14:07:52
出自唐代許渾的《早秋三首》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殘螢委玉露,早雁拂銀河。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淮南一葉下,自覺老煙波。
一葉下前墀,淮南人已悲。蹉跎青漢望,迢遞白雲期。老信相如渴,貧憂曼倩饑。生公與園吏,何處是吾師?
薊北雁猶遠,淮南人已悲。殘桃間堕井,新菊亦侵籬。書劍豈相誤,琴樽聊自持。西齋風雨夜,更有詠貧詩。
譯文及注釋譯文長夜裏一片清涼,綠色蘿葉問吹起了西風。殘螢栖息在露珠晶瑩的花草之間,雁群掠過初秋的星空。晨光裏高大的樹木依舊是枝繁葉密,晴空下重疊的遠山顯得分外清晰。當枝頭飄落下黃葉一片,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湧起。
注釋遙夜:長夜。泛:漂浮貌。清瑟:清涼寒冷。翠蘿:翠綠的草地。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義。玉露:晶瑩的露珠。煙波,霧霭蒼茫的水面。墀(chí):台階,也指階面。蹉跎:時問白白過去,光陰虛度。青漢:即天漢,指銀河。比喻官高爵顯。迢遞:亦作迢遘,高遠之意。相如:即司馬相如,漢代著名辭賦象。他少年好讀書、學擊劍,但由于景帝不好辭賦,對他不看重。後作梁孝王門客,梁孝王死,他回歸家鄉。武帝即位後,召見相如,并任爲郎,曾出使西南,最後病死家中。“相如渴”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相如
如VI吃而善著書,常有渴疾。”曼倩:東方朔,字曼倩。武帝時待诏金馬門,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計俳詞得親近,爲武帝弄臣。生公:梁時僧人,名竺道生,爲羅什法師弟子。傳說嘗于蘇州虎丘寺講《涅檗經》,人皆不信。後聚石爲徒,宣講至理,石皆點頭。故世傳:“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園吏:指莊子。他曾爲漆園吏。薊:古地名。因城西北有薊丘而得名。舊址在今北京西南。
賞析其一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寫早秋的景物。起句先從秋夜寫起,在漫長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種清冷的氣息。西風已經從翠綠的草地上興起。
這兩句詩,由感覺到視覺,由靜而動,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詩人隻是客觀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們聯系宋玉《楚辭·九辯》中的“靓青秋之遙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難理解詩人主觀意識的作用。
這正如克羅齊在《美學)中所說:“藝術把一種情趣寄托在一個意象裏,情趣離意象,或是意象離情趣,都不能獨立。”三、四句,作者選取殘螢栖身于晶瑩的露珠上,早飛的大雁拂過銀河,這兩個典型景象一動一靜,一俯一仰,一遠一近,互相對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時間由夜晚推到了黎明。而随着時間的進一步推移,拂曉來到,所看到的景物
也更加清晰。五、六句寫了高大的樹木,顯得更加茂密,遠處的山嶺,由于秋高氣爽,天氣晴好,看得更真切,顯得也像更多了。以上六句詩,不僅時間順序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所選的景物,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時間裏的典型物色,使我們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聯環畫。而詩中凄清,蕭瑟的景物,又隐隐透露出詩人無奈的孤寂之情。
結尾二句是詩的點睛之筆。從淮南一片樹葉的落下,而引發作者的身世之感,爲自己要終老于霧霭蒼茫的江邊而哀傷。人們常說“一葉知秋”一片落葉不僅可以預示秋天的到來,同時也引發了作者的身世飄零,身不由己及仕途無路的感慨。作者從落葉聯想到自己的終身将終老江邊,作爲一個才華橫溢的知識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們不難看出,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寫,實際上都是爲最後的感情抒發作鋪墊。此外,本詩的最後一句,還爲第二首詩預留了表現空間,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其二
第二首,起句直抒胸臆,由台階前的落葉引發出作者之悲,一個“悲”字爲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然而悲又從何而來呢?
三、四兩句作了解說:随着時光的流逝,仕途渺茫,高官顯爵已經沒有希望了,而要想歸隐成仙又可望而不可及。可見,一種對未來前途的失望甚至絕望的心情,始
終困擾着作者。而這種感慨在封建文人的筆下出現,應該說是比較普遍的。魏晉時期的王粲在《登樓賦》中就曾發出“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的感慨;唐代的李白在《行路難>一詩中甚至要大聲呐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在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常常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擊,從而使他們感到前途未蔔,世路艱難,對未來産生悲觀失望情緒。
這種情緒自然在詩歌中反映出來,五、六句,引古人以自況,到了老年才理解漢代的大辭賦家司馬相如貧病交加的艱難,窮困時更加體會到東方朔的苦辛。作者從自己的際遇,聯想到古代著名人物司馬相如和東方朔的坎坷遭遇,相比之下自己的不幸又算得了什麽呢?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知識分子遭受排擠和打擊的現實。詩的最後從古人想到自己的未來,以反诘的語氣作結。生公雖能令頑石點頭,莊周雖能抛卻塵世追求逍遙遊,但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師法榜樣呢?
這是作者在屢遭挫折,仕途無望的情況蔔,表現出對目己禾采雨途的迷惘與困惑,想要歸隐,而又不甘心終老江邊,這種客觀現實與主觀願望的矛盾,正是作者“悲”的緣由。
其三
第三首,開頭兩句,又以“悲”字領起。雖然薊北南歸的大雁離這裏還很遠
,但身在淮南的作者,卻已經感到悲傷。這裏景情之間似乎出現了某種矛盾和不協調,使人感到作者的“悲”好像是毫無來由。但接讀下文我們就會明白,盡管雁猶遠,但秋天的腳步卻還是毫不客氣地臨近了。
三、四句景物描寫,剩餘的桃子間或掉到井裏,秋天新開的菊花已漸漸地接近了籬笆。這裏作者通過靜中有動,以動襯靜的表現方法,把環境寫得非常空靈,寂靜,正好襯托出作者孤寂無奈的心情。
秋天的來臨,标志一年又将結束,而自己卻仍然是仕途無望,是什麽原因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場呢?難道是讀書習劍兩相耽誤,如孟浩然《自洛之越》詩中所說:“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嗎?思來想去,也難有一個完滿的答案。最後隻好暫且以琴和酒,聊以消遣自持,并且在西書房中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寫下了詠貧的詩作。表現出一種類乎于“君子安貧,達人知命”(王勃《滕王閣序》)的曠達态度,從而結束了全篇。
創作背景作者在屢遭挫折.仕途無望的情況下,爲了表現作者對自己未來前途的迷惘與困惑,想臣歸隐,而又不甘心終老江邊,寫下這三首詩。
作者簡介許渾,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後人拟之與詩聖杜甫齊名,更有“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之語。
出自唐代许浑的《早秋三首》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问吹起了西风。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花草之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注释遥夜:长夜。泛:漂浮貌。清瑟:清凉寒冷。翠萝:翠绿的草地。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玉露:晶莹的露珠。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墀(chí):台阶,也指阶面。蹉跎:时问白白过去,光阴虚度。青汉:即天汉,指银河。比喻官高爵显。迢递:亦作迢遘,高远之意。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赋象。他少年好读书、学击剑,但由于景帝不好辞赋,对他不看重。后作梁孝王门客,梁孝王死,他回归家乡。武帝即位后,召见相如,并任为郎,曾出使西南,最后病死家中。“相如渴”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
如VI吃而善著书,常有渴疾。”曼倩:东方朔,字曼倩。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俳词得亲近,为武帝弄臣。生公:梁时僧人,名竺道生,为罗什法师弟子。传说尝于苏州虎丘寺讲《涅檗经》,人皆不信。后聚石为徒,宣讲至理,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园吏:指庄子。他曾为漆园吏。蓟:古地名。因城西北有蓟丘而得名。旧址在今北京西南。
赏析其一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拂晓来到,所看到的景物
也更加清晰。五、六句写了高大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远处的山岭,由于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看得更真切,显得也像更多了。以上六句诗,不仅时间顺序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所选的景物,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时间里的典型物色,使我们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联环画。而诗中凄清,萧瑟的景物,又隐隐透露出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情。
结尾二句是诗的点睛之笔。从淮南一片树叶的落下,而引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为自己要终老于雾霭苍茫的江边而哀伤。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一片落叶不仅可以预示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引发了作者的身世飘零,身不由己及仕途无路的感慨。作者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将终老江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实际上都是为最后的感情抒发作铺垫。此外,本诗的最后一句,还为第二首诗预留了表现空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二
第二首,起句直抒胸臆,由台阶前的落叶引发出作者之悲,一个“悲”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而悲又从何而来呢?
三、四两句作了解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仕途渺茫,高官显爵已经没有希望了,而要想归隐成仙又可望而不可及。可见,一种对未来前途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始
终困扰着作者。而这种感慨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魏晋时期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就曾发出“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的感慨;唐代的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甚至要大声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常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未卜,世路艰难,对未来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情绪自然在诗歌中反映出来,五、六句,引古人以自况,到了老年才理解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贫病交加的艰难,穷困时更加体会到东方朔的苦辛。作者从自己的际遇,联想到古代著名人物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坎坷遭遇,相比之下自己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遭受排挤和打击的现实。诗的最后从古人想到自己的未来,以反诘的语气作结。生公虽能令顽石点头,庄周虽能抛却尘世追求逍遥游,但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师法榜样呢?
这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卜,表现出对目己禾采雨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要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这种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的矛盾,正是作者“悲”的缘由。
其三
第三首,开头两句,又以“悲”字领起。虽然蓟北南归的大雁离这里还很远
,但身在淮南的作者,却已经感到悲伤。这里景情之间似乎出现了某种矛盾和不协调,使人感到作者的“悲”好像是毫无来由。但接读下文我们就会明白,尽管雁犹远,但秋天的脚步却还是毫不客气地临近了。
三、四句景物描写,剩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渐渐地接近了篱笆。这里作者通过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方法,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正好衬托出作者孤寂无奈的心情。
秋天的来临,标志一年又将结束,而自己却仍然是仕途无望,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呢?难道是读书习剑两相耽误,如孟浩然《自洛之越》诗中所说:“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吗?思来想去,也难有一个完满的答案。最后只好暂且以琴和酒,聊以消遣自持,并且在西书房中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写下了咏贫的诗作。表现出一种类乎于“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的旷达态度,从而结束了全篇。
创作背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表现作者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臣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写下这三首诗。
作者简介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