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9 08:42:27
出自先秦的《鴻雁》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鴻雁于飛,集于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譯文及注釋譯文鴻雁翩翩空中飛,扇動雙翅嗖嗖響。那人離家出遠門,野外奔波苦盡嘗。可憐都是窮苦人,鳏寡孤獨心悲傷。鴻雁翩翩空中飛,聚在沼澤的中央。那人築牆服苦役,先後築起百堵牆。雖然辛苦又勞累,不知安身在何方。鴻雁翩翩空中飛,陣陣哀鳴聲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勞。惟有那些糊塗蟲,說我閑暇發牢騷。
注釋鴻雁:水鳥名,即大雁;或謂大者叫鴻,小者叫雁。于:語助詞。肅肅:鳥飛時扇動翅膀的聲音。之子:那人,指服勞役的人。征:遠行。劬(qú)勞:勤勞辛苦。爰(yuán):語助詞。矜(jīn)人:窮苦的人。鳏(guān):老而無妻者。寡:老而無夫者。集:停。中澤:即澤中。于垣:築牆。堵:長、高各一丈的牆叫一堵。作:築起。究:終。宅:居住。嗷(áo)嗷:鴻雁的哀鳴聲。哲人:通情達理的人。宣驕:驕奢。
鑒賞這是一首“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詩作,具有國風民歌的特點。全詩三章,每章均以“鴻雁”起興,并借以自喻。首章
章寫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勞役,連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廣泛,揭露了統治者的殘酷無情。振翅高飛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離無處安身的感歎,感歎中包含着對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體描寫流民服勞役築牆的情景。鴻雁聚集澤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體勞作,協同築起很多堵高牆,然而自己卻無安身之地。“雖則劬勞,其究安宅”的發問,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憤慨。末章寫流民悲哀作歌,訴說悲慘的命運,反而遭到那些貴族富人的嘲弄和譏笑。大雁一聲聲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鳴,他們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這首歌,表達了心中的怨憤。
這首詩感情深沉,語言質樸,韻調諧暢,雖是一首抒情詩,但又兼有叙事、議論的成份。然而此詩最大的特點是比興手法的運用,每章開頭都以鴻雁起興,不僅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而且兼有比義。鴻雁是一種候鳥,秋來南去,春來北遷,這與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勞役,四方奔走,居無定處的境況十分相似。鴻雁長途旅行中的鳴叫,聲音凄厲,聽起來十分悲苦,使人觸景生情,平添愁緒。所以以之起興,是再貼切不過的了。全詩三章根據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興而比,或是比而興。一章以鴻雁振羽高飛興流民遠行的劬勞,二章以鴻雁集于澤
中,興流民聚集一處築牆。這兩章都是興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鴻雁哀鳴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興。比興意蘊的交融滲透,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藝術表現力。由于此詩貼切的喻意,以後“哀鴻”“鴻雁”即成了苦難流民的代名詞。
另外,此詩每章所寫的具體内容雖各不相同,但卻有内在的邏輯聯系。首章寫出行野外,次章寫工地築牆,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層展開,主題得到了升華。再加上“鴻雁”“劬勞”等詞在詩中反覆出現,形成了重章疊唱的特點,有一唱三歎的韻味。
創作背景《小雅·鴻雁》一詩的背景及主題,曆來看法不一。有認爲是贊美周宣王的,有認爲是流民自叙悲苦的,有認爲是寫周王派遣使者到各處救濟流民的,如方玉潤《詩經原始》雲:“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費盡辛苦,民不能知,頗有煩言,感而作此。”此詩當作于周厲王或周宣王時期。
出自先秦的《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译文及注释译文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注释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于:语助词。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征:远行。劬(qú)劳:勤劳辛苦。爰(yuán):语助词。矜(jīn)人:穷苦的人。鳏(guān):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集:停。中泽:即泽中。于垣:筑墙。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作:筑起。究:终。宅:居住。嗷(áo)嗷:鸿雁的哀鸣声。哲人:通情达理的人。宣骄:骄奢。
鉴赏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
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
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创作背景《小雅·鸿雁》一诗的背景及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有认为是赞美周宣王的,有认为是流民自叙悲苦的,有认为是写周王派遣使者到各处救济流民的,如方玉润《诗经原始》云:“使者承命安集流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感而作此。”此诗当作于周厉王或周宣王时期。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之子于垣,百堵皆作。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