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18 08:50:39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蓝海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自洛之越》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譯文及注釋

譯文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兩個都沒有有所成就。去吳越尋覓山水,厭倦洛陽京都滿眼的風塵。乘一葉小舟去泛遊鏡湖,向謝靈運緻敬作個長揖。姑且享受杯中美酒,爲什麽要計較世上功名?

注釋自洛之越:洛,今河南省洛陽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區,春秋時越國所在地。遑遑(huáng):忙碌的樣子。出自《列子》“遑遑爾競一時之虛榮”。吳越:今江蘇、浙江地區,是古代吳國和越國所在地。風塵:比喻世俗的紛擾。洛京:又稱京洛,指洛陽,是唐朝東都。扁(piān)舟:小舟。長揖(yī):古人拱手爲禮稱揖,作揖時手自上至極下稱長揖。“長揖謝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權貴。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淵明《責子詩》中“且進杯中物”句意。誰:何,哪。這裏的用法與指人的“誰”不同。論:計較。

賞析

  詩頭兩句回顧自己的過去。“遑遑三十載”,詩人此時四十一歲,自發蒙讀書到舉成數爲三十載。“書劍兩無成”,詩中用以自況,說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讀書,結果一事無成,實是憤激之語。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兩句前後倒

倒裝,每句句中又倒裝。本來是因爲“厭洛京風塵”,所以“尋吳越山水”。一倒裝,詩句頓時勁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現力。一個“厭”字,形象地表現出詩人旅居長安洛陽的厭煩心緒。詩人在長安是求仕,從他在洛陽與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繼續謀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無結果,以緻詩人終于厭煩,想到吳越尋山問水,洗除胸中的郁悶。“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尋吳越”路線的具體化。

  詩人乘船從洛陽出發,經汴河而入運河,經運河達于杭州(越中)。詩人計劃要遊太湖,泛海遊永嘉(今浙江溫州),因此湖海并沒有叙述過多。公卿,指達官顯貴。古代百姓見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禮,而詩人告别他們卻用平輩交往的禮節——長揖,作個大揖,表現出詩人平交王侯的氣概。詩人“長揖謝公卿”表現的是他一生爲人傲岸。詩人并不因爲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搖尾乞憐,因此李白說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

  “且樂杯中物”是借用陶淵明的《責子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末尾兩句暗用張翰的話:“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晉書·文苑·張翰傳》)大意說:“我且喝酒樂我的,管他什麽名不名。這也是憤激之辭。詩人素有強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鴻鹄那樣搏擊長

空,一展宏圖。但是,懷才不遇,不被賞識,報國無門,隻好去遊山玩水。

  這首詩詞詩人原本滿腹牢騷,但表達時處處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際卻不言自明。中間兩聯扣題,實寫自洛赴越,把洛陽與吳越聯系起來。中間兩聯意思連接很緊,首尾跳躍很大。首聯總結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聯表明自己對人生的态度。詩人辭别洛陽前往吳越,目的純粹是爲了去尋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歸宿。孟浩然雖然一生布衣,但心中進與退、仕與隐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續到晚年。但這首詩卻幹淨利落地擯棄塵俗,不論功名,是他特定時期真實心情的寫照。

創作背景

  孟浩然四十歲到長安考科舉,但是沒有考取到功名,大約在公元728年(開元十六年)到東都洛陽遊覽。在洛陽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從洛陽動身漫遊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這首詩就作于詩人從洛陽往遊吳越前夕,故詩題作“自洛之越”。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诏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隐居

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自洛之越》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译文注释

译文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有所成就。去吴越寻觅山水,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乘一叶小舟去泛游镜湖,向谢灵运致敬作个长揖。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为什么要计较世上功名?

注释自洛之越:洛,今河南省洛阳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区,春秋时越国所在地。遑遑(huáng):忙碌的样子。出自《列子》“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东都。扁(piān)舟:小舟。长揖(yī):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论:计较。

赏析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到举成数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

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厌烦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

  诗人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没有叙述过多。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长揖谢公卿”表现的是他一生为人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且乐杯中物”是借用陶渊明的《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

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词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诗人辞别洛阳前往吴越,目的纯粹是为了去寻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归宿。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心中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晚年。但这首诗却干净利落地摈弃尘俗,不论功名,是他特定时期真实心情的写照。

创作背景

  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考科举,但是没有考取到功名,大约在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到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首诗就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

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78124.html

上一篇:长相思,摧心肝!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