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8 04:06:50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青花影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裏,氣壓江城十四州。賞析

  詩的首句“千古風流八詠樓”,可謂寫盡斯樓之風流倜傥,筆調輕靈潇灑,比摹真寫實更爲生動傳神。次句“江山留與後人愁”緊承前句,意謂像八詠樓這樣千古風流的東南名勝,留給後人的不但不再是逸興壯采,甚至也不隻是沈約似的個人憂愁,而是爲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敵手生發出來的家國之愁。對于這種“愁”,李清照在其詩文中曾多次抒發過。事實證明,她的這種“江山之愁”不是多餘的,因爲“金人連年以深秋弓勁馬肥人寇,薄暑乃歸。遠至湖、湘、二浙,兵戎擾攘,所在未嘗有樂土也”(《雞肋編》卷中)。具體說來,繼汴京淪陷、北宋滅亡之後,南宋朝廷的駐跸之地建康、杭州也先後一度失守。曾幾何時,金兵直逼四明,高宗隻得從海路逃遁。眼下作爲行在的臨安,又一次受到金、齊合兵進犯的嚴重威脅。即使敵人撤回原地,如果不對其采取斷然措施,打過淮河去,收複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錢奴顔婢膝地去讨好敵人,那麽性如虎狼的“夷虜”永遠不會善罷甘休,南宋的大好河山就沒有安全保障。這當是詩人賦予“江山留與後人愁”的深層意蘊,也是一種既宛轉又深邃的愛國情

情懷。

  “水通”二句,或對貫休《獻錢尚父》詩的“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及薛濤《籌邊樓》詩的“壯壓西川十四州”有所取意。對前者主要是以其“三千裏”之遙和“十四州”之廣極言婺州(今浙江金華)地位之重要;對後者改“壯壓”爲“氣壓”,其勢比薛詩更加壯闊。看來這不僅是文字技巧問題。上述二詩之所以能夠引起李清照的興趣,主要當是因爲薛詩對“邊事”的關注和貫詩中所表現出的精神氣骨。關于貫詩還有一段頗有趣的故事:婺州蘭溪人貫休是晚唐時的詩僧。在錢镠稱吳越王時,他投詩相賀。錢意欲稱帝,要貫休改“十四州”爲“四十州”,才能接見他。貫休則以‘州亦難添,詩亦難改”作答,旋裹衣缽拂袖而去。後來貫休受到前蜀王建的禮遇,被尊爲“禅月大師”。貫休甯可背井離鄉遠走蜀川,也不肯輕易把“十四州”改爲“四十州”。李清照對這類詩句的借取,或是爲了譏諷不惜土地的南宋朝廷。

  此詩氣勢恢宏而又宛轉空靈,這樣寫來,既有助于作品風格的多樣化,亦可避免雷同和标語口號化的傾向。雖然好的标語口號富有鼓動性,在一定條件下是必要的,但它不是詩,條件一旦有變,它也就失去了作用,從而被人所遺忘。李清照的這首(題八詠樓)曆時八九百年,餘韻猶

在,仍然撼動人心,這當與其使事用典的深妙無痕息息相關。惟其如此,女詩人關于八詠樓的題吟,不僅壓倒了在她之前的諸多“須眉”,其詩還将與“明月雙溪水,清風八詠樓”一樣,萬古常青。

創作背景

  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難金華,投奔當時在婺州任太守的趙明誠之妹婿李擢,蔔居酒坊巷陳氏第。在金華期間,李清照作《題八詠樓》詩,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其“江山留與後人愁”之句,堪稱千古絕唱。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别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赏析

  诗的首句“千古风流八咏楼”,可谓写尽斯楼之风流倜傥,笔调轻灵潇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次句“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意谓像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东南名胜,留给后人的不但不再是逸兴壮采,甚至也不只是沈约似的个人忧愁,而是为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敌手生发出来的家国之愁。对于这种“愁”,李清照在其诗文中曾多次抒发过。事实证明,她的这种“江山之愁”不是多余的,因为“金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人寇,薄暑乃归。远至湖、湘、二浙,兵戎扰攘,所在未尝有乐土也”(《鸡肋编》卷中)。具体说来,继汴京沦陷、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也先后一度失守。曾几何时,金兵直逼四明,高宗只得从海路逃遁。眼下作为行在的临安,又一次受到金、齐合兵进犯的严重威胁。即使敌人撤回原地,如果不对其采取断然措施,打过淮河去,收复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婢膝地去讨好敌人,那么性如虎狼的“夷虏”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南宋的大好河山就没有安全保障。这当是诗人赋予“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深层意蕴,也是一种既宛转又深邃的爱国情

情怀。

  “水通”二句,或对贯休《献钱尚父》诗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及薛涛《筹边楼》诗的“壮压西川十四州”有所取意。对前者主要是以其“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言婺州(今浙江金华)地位之重要;对后者改“壮压”为“气压”,其势比薛诗更加壮阔。看来这不仅是文字技巧问题。上述二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李清照的兴趣,主要当是因为薛诗对“边事”的关注和贯诗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气骨。关于贯诗还有一段颇有趣的故事:婺州兰溪人贯休是晚唐时的诗僧。在钱镠称吴越王时,他投诗相贺。钱意欲称帝,要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能接见他。贯休则以‘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作答,旋裹衣钵拂袖而去。后来贯休受到前蜀王建的礼遇,被尊为“禅月大师”。贯休宁可背井离乡远走蜀川,也不肯轻易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李清照对这类诗句的借取,或是为了讥讽不惜土地的南宋朝廷。

  此诗气势恢宏而又宛转空灵,这样写来,既有助于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亦可避免雷同和标语口号化的倾向。虽然好的标语口号富有鼓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它不是诗,条件一旦有变,它也就失去了作用,从而被人遗忘。李清照的这首(题八咏楼)历时八九百年,余韵犹

在,仍然撼动人心,这当与其使事用典的深妙无痕息息相关。惟其如此,女诗人关于八咏楼的题吟,不仅压倒了在她之前的诸多“须眉”,其诗还将与“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一样,万古常青。

创作背景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难金华,投奔当时在婺州任太守的赵明诚之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陈氏第。在金华期间,李清照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77937.html

上一篇: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