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1 00:13:28
出自清代納蘭性德的《滿江紅·代北燕南》
代北燕南,應不隔、月明千裏。誰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氣。小立乍驚清露濕,孤眠最惜濃香膩。況夜鳥、啼絕四更頭,邊聲起。銷不盡,悲歌意。勻不盡,相思淚。想故園今夜,玉闌誰倚。青海不來如意夢,紅箋暫寫違心字。道别來、渾是不關心,東堂桂。譯文及注釋譯文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卻不能阻隔千裏明月,天涯此時。我伫立在寒夜風中,承受着這寒冷凄清,孤枕難眠。已近四更,城烏夜啼,邊聲四起,此刻誰又在遠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悲歌不勝消受,悲淚暗流不止,在家鄉的故園裏,誰又在獨倚着欄杆同樣神傷呢?隻恨無夢可慰相思,唯以違心之字的書信自慰。
注釋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郁激昂。另有平聲格,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韻,後片十句五平韻。代北燕南:泛指山西、河北一帶。代北,原指漢、晉時期之代郡,唐以後之代州北部等。燕南,泛指黃河以北之地。胭(yān)脂(zhī)山:即燕支山。在古匈奴境内,以産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因其地水草豐美,宜爲畜牧,是爲塞外之寶地。古詩中多代指值得懷念
念之地。秋氣:指秋日的凄清、肅殺之氣。邊聲:指邊境上羌管、胡茄、角號等諸多聲響。勻(yún):抹。青海:本指青海省内之最大的鹹水湖,北魏時始用此名。後以之喻邊遠荒漠之地。紅箋(jiān):紅色箋紙,多用以題寫詩詞等,這裏是指書寫信劄。渾是:全是。東堂桂:因科舉考試而及第稱爲“東堂桂”。
簡析這首詞以明月爲媒介,以月之照臨千裏之外的閨房與邊地想到了千裏之外的親人,表達了詞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詞的上阕前兩句寫千裏共明月之意,接下兩句寫此時獨自傷悲的心情,再二句描繪相思的情景,結處則以此刻邊聲、烏啼烘托相思之苦之無助。月的力量是無形又有形的,月光同時彌補了兩地難以逾越的距離,使詞人的思緒飛躍于兩地之間,頻頻更換的場景模糊了邊地于閨房的界限。上片層層轉進,曲折婉轉。
下阕進一步訴說相思的痛苦。前四句說悲歌不勝消受,悲淚暗流不止,其相思之苦狀如此,奈何奈何?下二句又假想妻子也在爲别離而傷感,再二句怨恨無夢可慰相思之痛,隻有以違心之字的書信聊以自慰。最後二句宕開,是“違心字”的延伸。以思婦之口,道出了征人的不關心思念自己。語雖平淡,但卻更顯情緻綿長深婉。因遙遠的距離之隔産生的抱怨于誤解恰恰表現出了與
妻子感情笃摯、意氣相投的底蘊。
全詞意象繁密,情感細膩,在纏綿悱恻的思念中平添了慷慨悲涼之氣。
創作背景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納蘭性德随扈五台山。在一個月夜裏,詞人因懷念妻子輾轉難眠,爲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故作下此詞。
作者簡介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曆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拟古決絕詞》——“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衆多代表作之一。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满江红·代北燕南》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销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译文及注释译文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我伫立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寒冷凄清,孤枕难眠。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家乡的故园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自慰。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代北燕南:泛指山西、河北一带。代北,原指汉、晋时期之代郡,唐以后之代州北部等。燕南,泛指黄河以北之地。胭(yān)脂(zhī)山:即燕支山。在古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因其地水草丰美,宜为畜牧,是为塞外之宝地。古诗中多代指值得怀念
念之地。秋气:指秋日的凄清、肃杀之气。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茄、角号等诸多声响。匀(yún):抹。青海:本指青海省内之最大的咸水湖,北魏时始用此名。后以之喻边远荒漠之地。红笺(jiān):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等,这里是指书写信札。浑是:全是。东堂桂:因科举考试而及第称为“东堂桂”。
简析这首词以明月为媒介,以月之照临千里之外的闺房与边地想到了千里之外的亲人,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词的上阕前两句写千里共明月之意,接下两句写此时独自伤悲的心情,再二句描绘相思的情景,结处则以此刻边声、乌啼烘托相思之苦之无助。月的力量是无形又有形的,月光同时弥补了两地难以逾越的距离,使词人的思绪飞跃于两地之间,频频更换的场景模糊了边地于闺房的界限。上片层层转进,曲折婉转。
下阕进一步诉说相思的痛苦。前四句说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其相思之苦状如此,奈何奈何?下二句又假想妻子也在为别离而伤感,再二句怨恨无梦可慰相思之痛,只有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聊以自慰。最后二句宕开,是“违心字”的延伸。以思妇之口,道出了征人的不关心思念自己。语虽平淡,但却更显情致绵长深婉。因遥远的距离之隔产生的抱怨于误解恰恰表现出了与
妻子感情笃挚、意气相投的底蕴。
全词意象繁密,情感细腻,在缠绵悱恻的思念中平添了慷慨悲凉之气。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纳兰性德随扈五台山。在一个月夜里,词人因怀念妻子辗转难眠,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故作下此词。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