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9-24 12:50:37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温致如猫

出自唐代李嘉祐的《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細草綠汀洲,王孫耐薄遊。年華初冠帶,文體舊弓裘。野渡花争發,春塘水亂流。使君憐小阮,應念倚門愁。譯文及注釋

譯文水中的小洲上長滿了小草,王牧要出去遊玩了。年紀剛剛到了及冠之年,文章的體裁風格與父親的相同。場春雨過後山花競放,争奇鬥妍,春水潺流,噴珠濺玉。王牧的叔父見到他後舍不得他離開,你母親還在倚門而望,日日盼着你歸來呢。

注釋吉州:今江西吉安縣。使君:古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汀洲:水中小洲。王孫。本指王家子孫,這裏指王牧。冠帶。本指帽子和腰帶。這裏指及冠之年。古代男子二十歲稱冠年。文體:文章的體裁風格。弓裘:《禮·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後以弓裘比喻子承父業。小阮:阮籍的侄子阮鹹,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賢”之列。這裏用以喻王牧叔侄。倚門愁:謂讓父母挂念、擔憂。

鑒賞

  唐人的送行詩很多。但送行有種種情況,詩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樣。這裏是送一個年輕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裏的州官。恰逢時節在初春,正是遊曆的大好時光。對一個剛成年的人來說,遊曆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聞。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說,這都是一件好事。盡管離别免不了引起依惜别

别之情,但也被替對方高興的心情掩蓋了。這就決定了這首詩的明快基調。

  詩的首聯點明了送人春日出遊的意思。詩人化用了前人的詩句。謝靈運《悲哉行》說:“萋萋春草生,王孫遊有情。”王孫是對年輕人的尊稱。《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漂母對韓信說過這樣的話:“ 吾哀王孫而食之,豈望報乎!”王牧恰好姓王,所以用在這裏更顯恰當。汀洲,說明送别的地點在水邊。細草綠,時值早春,小草剛剛發芽。古人常常把春草和離情聯系在一起。《古詩十九首》說:“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江淹《别賦》說:“春草碧色,春水綠濃,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所以一說“細草綠”,惜别之意也就蘊含其中了。

  第二聯是對被送者的介紹和贊許。古代男子二十而冠,束發戴帽,表示已經成年了。這正是人生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時候。不僅如此,王牧承繼了家學,擅長詩賦,是個才華橫溢的人。“四弓裘”,用的是《禮記·學記》的典:“ 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後來便用“弓冶”、“弓裘”比喻父子世襲的事業。這裏既是對王牧的贊許,又是對他所要拜見的叔父的稱譽。當然,應酬之作中這類詞句難免也有溢美之處。

  第三聯設想王牧旅途中的見聞。“野渡花争發,春塘水亂流。”這

兩句描寫山野春天雨後的景色。一場春雨過後,山花競放,争奇鬥妍;春水潺流,噴珠濺玉。這才是真正的春天,是身居市朝的人們領略不到的春天的真正的美。這兩句詩不僅形象地概括了春日山野的美,而且寫得生機勃勃,清新流麗。前人評論道:“ 李袁州(嘉祐)中興高流,與錢(起)、郎(士元)别爲一體,往往涉于齊梁。绮靡婉麗,蓋吳均、何遜之敵。如“野渡花争發,春塘水亂流”、“朝霞晴作雨,濕氣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唐音癸簽》卷七引劉辰翁語)

  第四聯設想王牧的叔父見到他後,一定十分憐愛,舍不得他離開。所以囑咐說:你母親還在倚門而望,日日盼着你歸來呢。小阮,阮籍的侄子阮鹹,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賢”之列。這裏用以喻王牧叔侄。

  全詩清麗流暢,氣韻生動,是應酬詩中難得的佳作。沈德潛評論此詩雲:“天然名秀,當時稱其齊梁風格,不虛也。”(《唐詩别裁》卷十一)

創作背景

  關于王牧這個人的事迹現已難确考。隻知道有個王牧曾經擔任過考功員外郎,與李嘉祐同時。吉州的王姓刺史有王缜,大曆後期在任。這時候李嘉祐在吳越一帶閑居。所以這首詩大緻是大曆後期(774~779年),作者送王牧春日出遊時所作。

作者簡介

李嘉祐,字從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趙州

(今河北省趙縣)人。天寶七年(748)進士,授秘書正字。

出自唐代李嘉祐的《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译文注释

译文水中的小洲上长满了小草,王牧要出去游玩了。年纪刚刚到了及冠之年,文章的体裁风格与父亲的相同。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舍不得他离开,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

注释吉州:今江西吉安县。使君:古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汀洲:水中小洲。王孙。本指王家子孙,这里指王牧。冠带。本指帽子和腰带。这里指及冠之年。古代男子二十岁称冠年。文体:文章的体裁风格。弓裘:《礼·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倚门愁:谓让父母挂念、担忧。

鉴赏

  唐人的送行诗很多。但送行有种种情况,诗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样。这里是送一个年轻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里的州官。恰逢时节在初春,正是游历的大好时光。对一个刚成年的来说,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件好事。尽管离别免不了引起依惜别

别之情,但也被替对方高兴的心情掩盖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明快基调。

  诗的首联点明了送人春日出游的意思。诗人化用了前人的诗句。谢灵运《悲哉行》说:“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王孙是对年轻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漂母对韩信说过这样的话:“ 吾哀王孙而食之,岂望报乎!”王牧恰好姓王,所以用在这里更显恰当。汀洲,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水边。细草绿,时值早春,小草刚刚发芽。古人常常把春草和离情联系在一起。《古诗十九首》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一说“细草绿”,惜别之意也就蕴含其中了。

  第二联是对被送者的介绍和赞许。古代男子二十而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了。这正是人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不仅如此,王牧承继了家学,擅长诗赋,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四弓裘”,用的是《礼记·学记》的典:“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来便用“弓冶”、“弓裘”比喻父子世袭的事业。这里既是对王牧的赞许,又是对他所要拜见的叔父的称誉。当然,应酬之作中这类词句难免也有溢美之处。

  第三联设想王牧旅途中的见闻。“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这

两句描写山野春天雨后的景色。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这才是真正的春天,是身居市朝的人们领略不到的春天的真正的美。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日山野的美,而且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前人评论道:“ 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唐音癸签》卷七引刘辰翁语)

  第四联设想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一定十分怜爱,舍不得他离开。所以嘱咐说: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

  全诗清丽流畅,气韵生动,是应酬诗中难得的佳作。沈德潜评论此诗云:“天然名秀,当时称其齐梁风格,不虚也。”(《唐诗别裁》卷十一)

创作背景

  关于王牧这个人的事迹现已难确考。只知道有个王牧曾经担任过考功员外郎,与李嘉祐同时。吉州的王姓刺史有王缜,大历后期在任。这时候李嘉祐在吴越一带闲居。所以这首诗大致是大历后期(774~779年),作者送王牧春日出游时所作。

作者简介

李嘉祐,字从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赵州

(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七年(748)进士,授秘书正字。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74467.html

上一篇: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