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5 09:07:05
出自宋代李綱的《喜遷莺·晉師勝淝上》
長江千裏。限南北、雪浪雲濤無際。天險難逾,人謀克莊,索虜豈能吞噬。阿堅百萬南牧,倏忽長驅吾地。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 奇偉。淝水上,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坐卻北軍風靡。夜聞數聲鳴鶴,盡道王師将至。延晉祚,庇烝民,周雅何曾專美。注釋⑴淝:淝水,在今安徽省壽縣境内。⑵限:界。這句說,千裏長江,雪浪翻滾,風起雲湧,一望無際,但南北界限分明。⑶逾:越。⑷人謀:指大臣的謀略。⑸索虜:南北朝時,南朝罵北朝人爲索虜。吞噬:吞食。這幾句說,長江的天險難以越過,而大臣的謀略又能制止強敵,北方的秦王苻堅難道能夠倂吞東晉嗎?⑹阿堅:即秦王苻堅。南牧:侵占南方的土地。⑺倏忽:極快的意思。⑻謝公:指東晉宰相謝安,采取了積極抗敵的戰略措施。⑼頤:面頰。頤指:形容指揮進退皆如人意。⑽八千戈甲:指晉軍前鋒都督謝玄等将領帶精兵八千,争渡淝水,擊殺秦兵。⑾蛇豕:大豬和長蛇,比喻貪暴殘害者,《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大)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注:”言吳貪害如蛇豕。“⑿弭:弓末梢,用骨頭做的,用來助駕車者解開辔結。鞭弭:指駕車前進。周旋:輾轉相從,這裏是交戰戰的意思。晉公子重耳答楚成王時,說過:“左執鞭弭“和”以與君周旋“的話。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⒀麾動:這裏指戰旗招展。⒁北軍:秦兵。這句說,坐談之間,北方秦國苻堅的軍隊順風倒下,很快被打敗。⒂鳴鶴:即風聲鶴唳。秦國軍隊大敗後逃跑,看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爲都是東晉的士兵,路上聽到風聲和鶴叫的聲音也以爲是晉兵追來。見《晉書·謝安傳》。⒃王師:東晉的軍隊。⒄晉祚:東晉的皇位。⒅烝民:衆多的百姓。⒆周雅:指周宣王命大臣征西戎、伐猃狁(音險允,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使周室中興。這句說,周宣王使周室中興的美事,并不是專有的,東晉謝安等以弱勢戰勝強秦,使晉朝轉危爲安,也是值得贊美的。
鑒賞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北方的前秦苻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氣焰嚣張,妄圖消滅東晉,統一南北。東晉隻有八萬軍隊,不到苻堅的十分之一。而淝水一戰,晉師大敗苻堅,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保住了晉國的安全,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這對南宋有重大的曆史借鑒意義。
上片首先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幅長江形勢圖,眼前隻看到長江雪浪,滾滾滔滔,千裏奔騰,一瀉而下,阻隔南北。據傳三國時魏國的曹丕在觀望長江時,曾感歎地說:“此天之
所以限南北也。”他兩次伐吳,都未成功,長江阻隔,是其重要原因。如此天險,北方的金兵是難以逾越的。高宗如果稍有恢複中原之志,就應利用天險,加強設防,固守長江,以遏強虜。當然,天險難逾,并不等于絕對不可逾。三國時東吳孫皓,僅憑天險禦敵,終于招緻“一片降幡出石頭”。所以李綱強調天險難逾,還必須加上“人謀克壯”,天險可憑,而又不可僅憑天險,重在人謀。有天險可憑,又加上人的深謀遠略,北方索虜,豈敢吞噬我們的土地?索虜是南北朝時南方人對北方敵人的蔑稱。這裏既是指前秦,也是指金兵。這段描寫兼論述爲下文寫晉師以少勝多提供了依據。下文很自然地轉入到對淝水之戰的記述。
苻堅率百萬之衆“倏忽長驅吾地”。倏忽,言其神速;長驅,言其勢猛。這句極言秦兵強大,乃爲後面秦兵失敗作反襯。欲抑先揚,以突出晉軍勝利其意義重大。
當苻堅南侵,大敵當前之時,謝安作爲東晉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決定大政方針:堅決抵抗,決不妥協;二是運籌帷幄,用人得當。他以謝石爲征虜将軍、征讨大都督,統率全軍。以謝玄爲前鋒都督。還有輔國将軍謝琰,西中郎将桓伊,龍骧将軍胡彬等,協同作戰。謝安深信他們的謀略将才,放手讓他們發揮主動作用,自己不插
手,不直接幹預軍事,指揮若定,鎮靜自如。《通鑒》載:“謝安得驿書,知秦軍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可見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詞中稱贊:“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頤指”,即指揮如意。
晉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确爲曆史奇迹,故換頭以“奇偉”領起,對這次戰争的勝利作了生動的鋪叙。謝玄等以“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戈甲,代指軍隊;蛇豕,封豕長蛇之簡稱。《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大)豕長蛇,以薦食上國。”封豕長蛇,比喻強大的貪暴殘害者。此借指苻堅。“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弭,弓之末梢,用骨質制成,用以助駕車者解開辔結。謝玄、謝琰、桓伊等指揮數千之衆,直渡淝水,擊退北軍,使北軍望風披靡。苻堅等登上壽陽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爲晉軍。在敗逃路上,夜聞風聲鶴唳,皆以爲晉軍追殺過來。棄甲曳兵,亡魂喪膽,驚慌失措,狼狽北逃。詞以十分快意的筆調贊揚晉軍出奇制勝、力挫強敵,保住了東晉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虜”吞噬。其功業之偉大,雖“周雅”所歌頌的周宣王中興也不得專美于前了。《詩·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詩記述周宣王任周尹吉
甫、方叔等率軍北伐 狁,南懲荊蠻,使西周得以中興。淝水之捷,其功不亞于此。
全詞從長江天險寫起,指出既憑天險,又重人謀,何懼“索虜”!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戰晉勝秦敗的過程及其值得借鑒的曆史意義:強大的敵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敗的。隻要弱小的一方敢于鬥争,人謀克壯。詞還突出了東晉宰相謝安“從容頤指”的作用。曾擔任高宗宰相的李綱多麽希望自己能起類似謝安那樣的作用,可惜他沒會機會。他寫這首詞,意在諷谕高宗以古爲鑒,須知少可以勝多,弱可以勝強,強敵不足畏,全在“人謀克壯”。應痛下決心,北伐中原,收複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顯的。
創作背景北宋被金兵滅亡後,高宗趙構南渡,在臨安建立了南宋新政權。他滿足于偏安江左,不敢收複中原。不少愛國詩人詞人都通過自己的作品,以多種手法表現了驅除金虜,還都汴京的愛國熱情。李綱感于時政,曾寫了七首詠史詞。這首《喜遷莺·晉師勝淝上》就是七首詠史詞之一。
作者簡介李綱(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紀,號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梁溪先生
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
出自宋代李纲的《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庄,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注释⑴淝:淝水,在今安徽省寿县境内。⑵限:界。这句说,千里长江,雪浪翻滚,风起云涌,一望无际,但南北界限分明。⑶逾:越。⑷人谋:指大臣的谋略。⑸索虏:南北朝时,南朝骂北朝人为索虏。吞噬:吞食。这几句说,长江的天险难以越过,而大臣的谋略又能制止强敌,北方的秦王苻坚难道能够倂吞东晋吗?⑹阿坚:即秦王苻坚。南牧:侵占南方的土地。⑺倏忽:极快的意思。⑻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采取了积极抗敌的战略措施。⑼颐:面颊。颐指:形容指挥进退皆如人意。⑽八千戈甲:指晋军前锋都督谢玄等将领带精兵八千,争渡淝水,击杀秦兵。⑾蛇豕:大猪和长蛇,比喻贪暴残害者,《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大)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注:”言吴贪害如蛇豕。“⑿弭:弓末梢,用骨头做的,用来助驾车者解开辔结。鞭弭:指驾车前进。周旋:辗转相从,这里是交战战的意思。晋公子重耳答楚成王时,说过:“左执鞭弭“和”以与君周旋“的话。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⒀麾动:这里指战旗招展。⒁北军:秦兵。这句说,坐谈之间,北方秦国苻坚的军队顺风倒下,很快被打败。⒂鸣鹤:即风声鹤唳。秦国军队大败后逃跑,看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路上听到风声和鹤叫的声音也以为是晋兵追来。见《晋书·谢安传》。⒃王师:东晋的军队。⒄晋祚:东晋的皇位。⒅烝民:众多的百姓。⒆周雅:指周宣王命大臣征西戎、伐猃狁(音险允,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使周室中兴。这句说,周宣王使周室中兴的美事,并不是专有的,东晋谢安等以弱势战胜强秦,使晋朝转危为安,也是值得赞美的。
鉴赏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气焰嚣张,妄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东晋只有八万军队,不到苻坚的十分之一。而淝水一战,晋师大败苻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住了晋国的安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这对南宋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上片首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长江形势图,眼前只看到长江雪浪,滚滚滔滔,千里奔腾,一泻而下,阻隔南北。据传三国时魏国的曹丕在观望长江时,曾感叹地说:“此天之
所以限南北也。”他两次伐吴,都未成功,长江阻隔,是其重要原因。如此天险,北方的金兵是难以逾越的。高宗如果稍有恢复中原之志,就应利用天险,加强设防,固守长江,以遏强虏。当然,天险难逾,并不等于绝对不可逾。三国时东吴孙皓,仅凭天险御敌,终于招致“一片降幡出石头”。所以李纲强调天险难逾,还必须加上“人谋克壮”,天险可凭,而又不可仅凭天险,重在人谋。有天险可凭,又加上人的深谋远略,北方索虏,岂敢吞噬我们的土地?索虏是南北朝时南方人对北方敌人的蔑称。这里既是指前秦,也是指金兵。这段描写兼论述为下文写晋师以少胜多提供了依据。下文很自然地转入到对淝水之战的记述。
苻坚率百万之众“倏忽长驱吾地”。倏忽,言其神速;长驱,言其势猛。这句极言秦兵强大,乃为后面秦兵失败作反衬。欲抑先扬,以突出晋军胜利其意义重大。
当苻坚南侵,大敌当前之时,谢安作为东晋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决定大政方针:坚决抵抗,决不妥协;二是运筹帷幄,用人得当。他以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统率全军。以谢玄为前锋都督。还有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等,协同作战。谢安深信他们的谋略将才,放手让他们发挥主动作用,自己不插
手,不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若定,镇静自如。《通鉴》载:“谢安得驿书,知秦军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可见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词中称赞:“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颐指”,即指挥如意。
晋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确为历史奇迹,故换头以“奇伟”领起,对这次战争的胜利作了生动的铺叙。谢玄等以“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戈甲,代指军队;蛇豕,封豕长蛇之简称。《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大)豕长蛇,以荐食上国。”封豕长蛇,比喻强大的贪暴残害者。此借指苻坚。“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弭,弓之末梢,用骨质制成,用以助驾车者解开辔结。谢玄、谢琰、桓伊等指挥数千之众,直渡淝水,击退北军,使北军望风披靡。苻坚等登上寿阳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军。在败逃路上,夜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杀过来。弃甲曳兵,亡魂丧胆,惊慌失措,狼狈北逃。词以十分快意的笔调赞扬晋军出奇制胜、力挫强敌,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诗·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诗记述周宣王任周尹吉
甫、方叔等率军北伐 狁,南惩荆蛮,使西周得以中兴。淝水之捷,其功不亚于此。
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
创作背景北宋被金兵灭亡后,高宗赵构南渡,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新政权。他满足于偏安江左,不敢收复中原。不少爱国诗人词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以多种手法表现了驱除金虏,还都汴京的爱国热情。李纲感于时政,曾写了七首咏史词。这首《喜迁莺·晋师胜淝上》就是七首咏史词之一。
作者简介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
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