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01 05:15:06
出自宋代範成大的《州橋》
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禦路也。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賞析此詩四句,截取了一個生動的場面,有人物、有環境、 有情節、有對話,完全可以作爲一篇小小說來看。環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橋,是一個特定的環境,因爲其南北是禦路,作者經過此地,不直寫自己内心的亡國之痛,而是從對面寫來,寫中原父老的感情。喪國的痛楚,淪爲異邦蹂躏的凄慘,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這裏,“父老”是宋金兩個時期的人,他們對故國的懷念遠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讓其出場很典型;同時,這也是實情。他們盼啊盼,盼了幾十年,忽然見到宋朝使者,一時間該有多少話要說、有多少淚欲流啊!可他們強行忍住,因爲屈辱的遭遇雖然難堪,盼望官軍的情緒最是激烈。接下來,兩句忍淚失聲的詢問,是這個場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結。從内容上看,這樣更深刻地表現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從藝術上說, 在感情的頂點收結是詩歌創作的妙法, 往往起到語盡不盡的效果。此詩正是如此,詩在到達頂點時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語意都盡,而是餘音袅袅。詩人沒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問題,也沒有以作者口吻發表議論;但他的感情已經與詩
詩筆叙說的事實、描繪的形象融合爲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話,那範成大可能隻是無言以對,因爲南宋統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複失地,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詩對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詩歌的創作多用比、興,然而“賦”──直接叙述或描寫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寫更難駕禦,這就要求詩人要有敏銳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環境中的典型細節,将感情傾注于其中。這首詩的特色就在于此。詩中的典型細節在于兩個字──“等”和“詢”。父老歲歲年年在等着“王師北定中原日”,幾乎到了望穿雙眼,幾乎要化作“望駕石”,其強烈的願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淚失聲的“詢”則惟妙惟肖地描繪出父老的神情,那顫顫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聲調,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讀”。而“幾時真有”更是意味深長,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橋畔,伫立凝眸,企首懸望,父老們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這是他們的弦外之音,因爲他們的熱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變成失望。而詩人的無言以對,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創作背景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範成大奉命出使金國,渡過淮河,踏
上中原土地,感慨很深,将沿途所見所聞所感寫成日記《攬辔錄》一卷,又有詩一卷,收其所作七十二首七言絕句。此詩爲過汴京時所作。
作者簡介範成大(1126-1193),字緻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谥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妩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裏、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州桥》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赏析此诗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 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父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 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 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
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父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父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立凝眸,企首悬望,父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创作背景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渡过淮河,踏
上中原土地,感慨很深,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日记《揽辔录》一卷,又有诗一卷,收其所作七十二首七言绝句。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
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