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4 19:54:42
出自先秦的《周頌·闵予小子》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譯文及注釋譯文可憐我這三尺童,新遭父喪真悲痛,孤獨無援憂忡忡。先父武王多英明,終身能夠孝祖宗。念我先祖興大業,任賢黜佞國運隆。我今年幼已即位,日夜勤政求成功。先王靈前發誓言,繼承遺志銘心胸。
注釋闵:通“憫”,憐憫,鄭箋說是“悼傷之言”。予小子:成王自稱。小子,年少。對先祖也可自稱“小字”。不造:不幸,不善。此指遭周武王之喪。嬛(qióng)嬛:同“茕茕”,孤獨無所依靠貌。疚:憂傷。於(wū)乎:同“嗚呼”,表感歎。皇考:指武王。永世:終身。克:能。茲:此。皇祖:對已故祖父的美稱。此指周文王。陟(zhì)降:上下,升降。庭:直。止:語氣詞。夙(sù)夜:原意爲早夜。此指朝夕,日夜,即天天、時時。敬:謹慎。止:語助詞。皇王:這裏指先代君主,兼指文王、武王。序:通“緒”,事業。思:語助詞。忘:忘記。
鑒賞嗣王朝廟,通常是向祖先神靈禱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同時也有對臣民的宣導作用。鑒于周成王的特殊境遇,這篇告廟之辭應有特殊的設計。
開頭三句,将成王的艱難處境如實叙述
述,和盤托出,并強調其“嬛嬛在疚”,無依無靠。國君需要群臣,嗣王更需要群臣的支持,成王這樣年幼的嗣王則尤其需要群臣的全力輔佐。強調成王的孤獨無援,于示弱示困示艱難之中,隐含了驅使、鞭策群臣效力嗣王的底蘊,這一點在下面即逐步顯示出來。
第四句的“皇考”指周武王。武王一生業績輝煌卓著,詩中卻一字不提,隻說他“永世克孝”。爲人子當盡孝;爲人臣則當盡忠,其理一緻,爲什麽不直陳其言呢?蓋因在危難、困窘之際尋求援助,明令不如感化,當時周王室群臣均爲武王舊臣,點出武王克盡孝道,感化之效即生。
第六句的“皇祖”指周文王,而“陟降”一語,當重在“陟”,因爲成王嗣位時在朝的文王舊臣,都是文王擢拔的賢能之士,他們在文王去世之後,輔佐武王成就了滅商的偉業,此時又該輔佐成王來繼業守成了。
周公是經曆文、武、成三世的老臣,“自文王在時,旦爲子孝,笃仁,異于群子”,又“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史記·魯周公世家》),一些三世老臣如姜尚等,都長期與他共事,上述對文王、武王贊頌之語,出自他口中,自有非同尋常的號召與約束力量,穆王時太仆正伯冏作《冏命》,所說“昔在文武,聰明齊聖,小大之臣,鹹懷忠良”,正可見周公
的威嚴。
周公在其子伯禽受封于魯後曾訓戒伯禽要尊賢,說:“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史記·魯周公世家》)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賤”,當然知道成王的身份更爲高貴。成王爲文王之孫,武王之子,血統至尊,這也幾乎就是他繼位時全部的政治資本,周公對此不能不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對文王、武王感恩戴德的群臣對成王也俯首聽命。因此“繼序”一語出現于《周頌·闵予小子》的末句,絕非偶然,它強調成王繼承的是文王、武王開創的大業,而“思不忘”對成王固然是必須兌現的誓言,對于文王、武王的舊臣,則是理所當然應盡的天職。
《周頌·闵予小子》隐含着對文王、武王舊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則、堪稱楷模的。他并沒有忘記對兒子伯禽的教育與指導,用今天的話說是公私兼顧的,可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輔佐成王,他的主要政治業績也在于此。這方面,《詩經》《尚書》中的許多篇章留下了可信的記錄,孔子也一再表示對他的尊崇與景仰。周公與成王雖然一爲臣一爲君,一爲輔相一爲天子,但是,要了解成王時政事,卻往往先要了解周公。《六經》皆史,讀
此篇亦可窺周初政事之一斑。
創作背景此詩當作于周成王三年(公元前2223年),是周成王除武王之喪,将要執政時,朝拜于祖廟,祭告其父王周武王和祖父周文王的詩。《毛詩序》雲:“《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廟也。”《鄭箋》雲:“嗣王者,謂成王也。除武王之喪,将始即政,朝于廟也。”
出自先秦的《周颂·闵予小子》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译文及注释译文可怜我这三尺童,新遭父丧真悲痛,孤独无援忧忡忡。先父武王多英明,终身能够孝祖宗。念我先祖兴大业,任贤黜佞国运隆。我今年幼已即位,日夜勤政求成功。先王灵前发誓言,继承遗志铭心胸。
注释闵:通“悯”,怜悯,郑笺说是“悼伤之言”。予小子:成王自称。小子,年少。对先祖也可自称“小字”。不造:不幸,不善。此指遭周武王之丧。嬛(qióng)嬛:同“茕茕”,孤独无所依靠貌。疚:忧伤。於(wū)乎:同“呜呼”,表感叹。皇考:指武王。永世:终身。克:能。兹:此。皇祖:对已故祖父的美称。此指周文王。陟(zhì)降:上下,升降。庭:直。止:语气词。夙(sù)夜:原意为早夜。此指朝夕,日夜,即天天、时时。敬:谨慎。止:语助词。皇王:这里指先代君主,兼指文王、武王。序:通“绪”,事业。思:语助词。忘:忘记。
鉴赏嗣王朝庙,通常是向祖先神灵祷告,表白心迹,祈求保佑,同时也有对臣民的宣导作用。鉴于周成王的特殊境遇,这篇告庙之辞应有特殊的设计。
开头三句,将成王的艰难处境如实叙述
述,和盘托出,并强调其“嬛嬛在疚”,无依无靠。国君需要群臣,嗣王更需要群臣的支持,成王这样年幼的嗣王则尤其需要群臣的全力辅佐。强调成王的孤独无援,于示弱示困示艰难之中,隐含了驱使、鞭策群臣效力嗣王的底蕴,这一点在下面即逐步显示出来。
第四句的“皇考”指周武王。武王一生业绩辉煌卓著,诗中却一字不提,只说他“永世克孝”。为人子当尽孝;为人臣则当尽忠,其理一致,为什么不直陈其言呢?盖因在危难、困窘之际寻求援助,明令不如感化,当时周王室群臣均为武王旧臣,点出武王克尽孝道,感化之效即生。
第六句的“皇祖”指周文王,而“陟降”一语,当重在“陟”,因为成王嗣位时在朝的文王旧臣,都是文王擢拔的贤能之士,他们在文王去世之后,辅佐武王成就了灭商的伟业,此时又该辅佐成王来继业守成了。
周公是经历文、武、成三世的老臣,“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又“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史记·鲁周公世家》),一些三世老臣如姜尚等,都长期与他共事,上述对文王、武王赞颂之语,出自他口中,自有非同寻常的号召与约束力量,穆王时太仆正伯冏作《冏命》,所说“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正可见周公
的威严。
周公在其子伯禽受封于鲁后曾训戒伯禽要尊贤,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不贱”,当然知道成王的身份更为高贵。成王为文王之孙,武王之子,血统至尊,这也几乎就是他继位时全部的政治资本,周公对此不能不充分地加以利用,以期对文王、武王感恩戴德的群臣对成王也俯首听命。因此“继序”一语出现于《周颂·闵予小子》的末句,绝非偶然,它强调成王继承的是文王、武王开创的大业,而“思不忘”对成王固然是必须兑现的誓言,对于文王、武王的旧臣,则是理所当然应尽的天职。
《周颂·闵予小子》隐含着对文王、武王旧臣效忠嗣王的要求,而在这方面,周公又是以身作则、堪称楷模的。他并没有忘记对儿子伯禽的教育与指导,用今天的话说是公私兼顾的,可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辅佐成王,他的主要政治业绩也在于此。这方面,《诗经》《尚书》中的许多篇章留下了可信的记录,孔子也一再表示对他的尊崇与景仰。周公与成王虽然一为臣一为君,一为辅相一为天子,但是,要了解成王时政事,却往往先要了解周公。《六经》皆史,读
此篇亦可窥周初政事之一斑。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周成王三年(公元前2223年),是周成王除武王之丧,将要执政时,朝拜于祖庙,祭告其父王周武王和祖父周文王的诗。《毛诗序》云:“《闵予小子》,嗣王朝于庙也。”《郑笺》云:“嗣王者,谓成王也。除武王之丧,将始即政,朝于庙也。”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