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表演描写,“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_爱情诗歌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爱情诗歌

粤剧表演描写,“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

发布时间:2022-01-12 19:25:36

分类:爱情诗歌发布者:陌颜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萬人圍住看瓊花。”這是一首清代的竹枝詞,描寫了當時粵劇表演的盛況實景,詞中“紅船”“瓊花”都是粵劇的代名詞。
粵劇又稱“大戲”“廣東大戲”或“廣府大戲”,是廣東省傳統戲曲之一,自明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一帶出現,後來不斷吸納更加多元的音樂、戲劇元素,将梆子、二黃聲腔與粵方言音韻進行完美的結合,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戲曲的藝術表現,成爲中國南北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2009年,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瓊花會館分八堂。
如果向前追溯粵劇的曆史,粵劇中很多劇目都是由元雜劇流傳下來的,如《西廂記》《窦娥冤》《趙氏孤兒》等傳統粵劇戲碼跟元雜劇基本相同。粵劇真正發展成爲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劇種是在3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間。明朝初年,當地已有“雜扮故事”“七月七演戲”的零星記載。到歸有光編寫《莊渠遺書》時,開始正式記載當地的戲劇表演活動,“倡優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不許造唱淫曲,搬演曆代帝王,讪謗古今,違者拿問”。
雖然唱戲的行當在當時并不被社會所認可,俗語說“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但是聽戲已經成爲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縣志中還記載當地人不僅喜愛聽戲,一些年輕人甚至“事戲劇度日”。明嘉靖四十年(1561),廣州府每到二月,城中就以演戲爲樂,諺語說這是“正燈二戲”。由這些曆史資料可以推測,到了嘉靖年間,廣東人已經十分喜愛粵劇表演。
粵劇行内有“未有八和,先有吉慶;未有吉慶,先有瓊花”的說法,說的是成立于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的“吉慶公所”和“八和會館”要比佛山“瓊花會館”晚一些。随着粵劇在廣東一帶的不斷發展,人們爲了加強行業内部管理,成立了很多民間組織。佛山瓊花會館建于明代中葉,是最早的粵劇行業組織。瓊花會館的館址在佛山大基尾,裏面供奉戲行祖師“華光”,于是又被人們稱爲“瓊花宮”。瓊花會館是當地戲班排練、教習、切磋藝術的主要聚點。會館附近的水埗頭邊還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着“瓊花水埗”四個大字,意思是說每次藝人們外出演戲,都是從這裏乘船出發。
爲了加強行會内部管理,瓊花會館有着嚴格的管理制度,會館内設慎和、兆和、慶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八堂,分管各自會衆。瓊花會館建立之後,其他會館也紛紛建立,但規模都不及瓊花會館。據《佛山忠義鄉志》記載,當時鎮内共有37個會館,其中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爲會館之最”。
瓊花會館的活動也很豐富,當時佛山地區民俗活動頻繁,有很多迎神賽會,每逢神誕慶典,瓊花會館都要組織藝人上演粵劇。除了規模大、活動多外,當年的瓊花會館權力也很大,它是一個統管廣東、廣西粵劇行業的管理機構,總領粵劇行業的經營發展,如新劇目的版權問題,哪個戲班要是排了新戲都要到會館演一次,審查通過後才能到外面演出;如果兩個戲班到同一個地點演出,有了場地糾紛問題,也要找會館來協調解決。行業會館的出現、繁榮是粵劇藝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推動粵劇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到了清代,佛山戲劇不斷吸收當地音樂、民謠曲律,改用粵語演唱,還融入了南派武術,逐漸形成了聲腔獨特、生動傳神、語言通俗的風格,受到當地人的喜愛。
“紅船”搖橹把戲唱。
在粵劇的發展曆史上,不得不提到“火燒瓊花會館”事件,這件事的發生深刻影響了粵劇的曆史走向。
話說清鹹豐四年(1854),粵劇藝人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起義,與清政府爲敵。清政府爲了剿滅他的勢力,火燒瓊花會館,還禁止演出粵劇長達15年之久。這期間,很多粵劇藝人逃亡外地,一些留在當地的藝人爲了生計,不得不參加徽漢等劇的“外江班”,挂着京、漢、徽、湘等皮黃戲班招牌演出,這樣一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梆子與二黃的合流。
同時,粵劇能夠成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要的一點在于它在海外産生了廣泛的影響。話說當年随着粵劇藝人、華工大量流轉海外,粵劇作爲一種帶有嶺南味道的地方戲也逐漸傳播至海外。據《美國華人史》記載,當時從舊金山請來的青年男演員(當時還沒有女演員)經常來往于巴特和瑪麗斯維爾等礦區,爲當地華工演出傳統的舞蹈和折子戲。鴻福堂劇團還在美國大劇院首次登場演出粵劇,獲得了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了自己的劇場。除了美國,遷居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的華僑也把自己的家鄉劇種粵劇帶了過去。19世紀70年代,印度尼西亞出版了爪哇文譯本的《薛仁貴》《狄青》《貴夫人》等,後來還有了馬來文譯本的《乾隆君遊江南》。可見,粵劇已經在那裏找到了新的土壤并生根發芽,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華僑華人。
粵劇不僅能給人提供娛樂、傳播曆史知識,還能作爲革命思想宣揚的重要工具。20世紀初,戲劇改良運動席卷全國。爲了宣傳革命思想,春柳社開始用廣州方言演唱粵劇,《周姑娘放腳》《盲公問米》等劇目受到當地人的喜愛,極大地宣傳了革命思想。
20世紀30年代,廣州有大型粵劇戲班40多個,産生了“薛馬桂白廖”五大流派。當時成名的編劇家達上百人,新編劇目多達4000多個,可以說是粵劇發展的黃金時期。
一些粵劇老藝人經常以“紅船子弟”自稱。據說,清雍正年間,北京名伶張五爲了躲避朝廷的追捕,喬裝打扮逃亡到了粵地,寄居在佛山。爲了謀生,張五開始收徒,教授京劇昆曲。後來,師徒們組成戲班子到外面演出。由于要經常外出,他們便住在了船上。船是當地主要的交通工具,爲了讓鄉民在遠處就知道有戲班來了,他們将船塗成紅色。于是,其他戲班也紛紛效仿,戲班的船都變成了紅船。後來,“紅船”便成了戲班的别稱;“紅船子弟”也成爲粵劇藝人的代稱。今天,粵劇戲班外出演出已經不用坐紅船了,但是,“紅船”這一美妙的名字一直被保留下來。
廣采博收話唱腔。
每一種戲曲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都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令人沉醉。粵劇的聲腔廣采博收,融合昆、弋、梆、黃、謠于一體,形成了板腔體、曲牌體和歌謠體三種唱腔類型。
粵曲唱腔音樂的基本特色是板腔體,即梆子和二黃,俗稱“梆黃”,就是和京劇的“皮黃”同類,所以粵劇也屬于南北路的戲曲,即有南路二黃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二黃有散板、慢板、二流、西皮和戀壇等板式;梆子有散板、慢板、中板、芙蓉等板式。
曲牌體唱腔主要是牌子,即傳統填詞制譜用的曲調調名的統稱。古代詞曲創作是“選詞配樂”,《雁兒落》《水仙子》《山坡羊》《上小樓》成爲固定的曲牌。不同的曲牌有約定俗成的用法,如皇帝和大将登場用《點绛唇》《小開門》,奸臣和昏帝出場用《普天樂》,激戰用《救弟》《括地風》,戰勝用《雁落平沙》《浪淘沙》,戰敗用《孝順歌》,遊玩賞樂用《耍孩兒》《百花亭》,拜堂用《一錠金》,窮途落魄用《歎顔回》,等等。
粵劇曲牌體來源于昆腔和弋陽腔。明嘉靖年間,昆腔已經在廣東廣爲流傳,萬曆年間,弋陽腔也随之傳入廣東。粵劇原有劇目《琵琶記》《金印記》《玉簪記》等,現在保留下來的《思凡》《和番》《彈詞》等,所用曲牌與連套習慣與昆曲基本相同。清朝中葉以後,亂彈興起,逐步取代原來的昆曲和弋陽腔,尤其是随着秦腔、徽調相繼南來,不斷融入到粵劇聲腔當中,使得原來的曲牌體音樂唱腔不斷流失,不再屬于粵劇聲腔的主體。
歌謠體是粵劇唱腔中獨具地域特征的部分。廣東地區曆來歌謠豐富,木魚、南音、粵讴、板眼、芙蓉、鹹水歌等都是非常流行的民間歌謠和雜曲。清朝中後期,粵劇不斷吸收這些民間樂調,還吸收了一些流行音樂,甚至是西洋音樂的元素,形成了粵劇唱腔中的歌謠體。
此外,粵劇唱詞爲了增強感染力,也常用雙聲詞(如鴛鴦、倜傥、缤紛等)、疊韻詞(如逍遙、窈窕、彷徨等)、重疊詞(如嬌嬌、娜娜、盈盈、朝朝暮暮、昏昏沉沉等),僅僅讀這些唱詞,已能感受到情景的清麗和音韻的和諧。
說起粵劇,人們常說“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還有“大排場十八本”。所謂“江湖十八本”,指的是早期的《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五登科》《六月雪》《七賢眷》《八美圖》《九更天》等,全是早期演員的“開山戲”。到了清同治年間,又有《黃花山》《再重光》《動天庭》等“新江湖十八本”。清中葉以後,出現側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蘇武牧羊》等,被稱爲“大排場十八本”。
“四功”“六柱”與妝容。
粵劇是糅合唱念做打、服飾形體以及戲台配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爲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唱念做打是粵劇表演中的四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粵劇演員的四種基本功,通常被稱爲“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樂性念白;“打”則指的是武功。表演方式有自報家門、打引、定場詩、坐場白、跑龍套、說白等。粵劇的行當原來有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合稱“十大行當”,後來被精簡爲“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這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的分類,如“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淨”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醜”就是滑稽角色。
粵劇一開場,文武旦生一一粉墨登場,豔麗生動的精緻妝容,眉間眼角神采飛揚,還未使出看家本領,台下已是掌聲如雷。這就是粵劇妝容神奇的藝術魅力。早期的粵劇化妝流行濃脂厚粉,但使用的化妝品是比較簡單的。化妝顔色以紅、黑、白、藍、黃爲主,而且各種顔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如紅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剛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惡陰險,藍色代表狂妄兇猛,黃色代表剽悍幹練。後來又與京劇、話劇等化妝手法相結合,使粵劇化妝呈現出樸實自然的風格,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
在以前,化妝要先拉起臉部皮膚,用布條紮着頭發,用白色顔料畫了底稿,确定線條對稱公正,然後才正式填上其他鮮豔顔色。比如淨角的化妝,行内稱爲“開面”:先用白色顔料描畫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塗上黑色,把眉毛畫得長長的并向上翹起,這是爲了表現威嚴,在其他的地方塗上紅色,就完成整個“開面”過程。
作爲粵方言區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戲曲劇種,粵劇以其獨有的腔調韻律、别緻的妝容動作和豐富的文化内涵,滲透在嶺南地區的傳統和現代生活中,成爲文化傳承、族群認同的重要媒介,也成爲鄉音互通、情性互達的一條紐帶,嶺南人用這種吹拉彈唱的藝術方式來抒發着自己的鄉音鄉情。
推薦收聽:。
1.曆史上的唐僧其實是個偷渡客。
2.爲什麽百貨商店的大減價都在最高一層進行?。
3.找個女朋友要花多少錢?。
4.千古難題:鑰匙到底放哪了?。
5.爲什麽初戀總是難以忘懷?。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同步更新)。

以上就是粵劇表演描寫,“紅船”泊晚沙,萬人看“瓊花”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这是一首清代的竹枝词,描写了当时粤剧表演的盛况实景,词中“红船”“琼花”都是粤剧的代名词。
粤剧又称“大戏”“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是广东省传统戏曲之一,自明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一带出现,后来不断吸纳更加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黄声腔与粤方言音韵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琼花会馆分八堂。
如果向前追溯粤剧的历史,粤剧中很多剧目都是由元杂剧流传下来的,如《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传统粤剧戏码跟元杂剧基本相同。粤剧真正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剧种是在3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明朝初年,当地已有“杂扮故事”“七月七演戏”的零星记载。到归有光编写《庄渠遗书》时,开始正式记载当地的戏剧表演活动,“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
虽然唱戏的行当在当时并不被社会所认可,俗语说“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但是听戏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县志中还记载当地人不仅喜爱听戏,一些年轻人甚至“事戏剧度日”。明嘉靖四十年(1561),广州府每到二月,城中就以演戏为乐,谚语说这是“正灯二戏”。由这些历史资料可以推测,到了嘉靖年间,广东人已经十分喜爱粤剧表演。
粤剧行内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的说法,说的是成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吉庆公所”和“八和会馆”要比佛山“琼花会馆”晚一些。随着粤剧在广东一带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加强行业内部管理,成立了很多民间组织。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琼花会馆的馆址在佛山大基尾,里面供奉戏行祖师“华光”,于是又被人们称为“琼花宫”。琼花会馆是当地戏班排练、教习、切磋艺术的主要聚点。会馆附近的水埗头边还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琼花水埗”四个大字,意思是说每次艺人们外出演戏,都是从这里乘船出发
为了加强行会内部管理,琼花会馆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八堂,分管各自会众。琼花会馆建立之后,其他会馆也纷纷建立,但规模都不及琼花会馆。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当时镇内共有37个会馆,其中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
琼花会馆的活动也很丰富,当时佛山地区民俗活动频繁,有很多迎神赛会,每逢神诞庆典,琼花会馆都要组织艺人上演粤剧。除了规模大、活动多外,当年的琼花会馆权力也很大,它是一个统管广东、广西粤剧行业的管理机构,总领粤剧行业的经营发展,如新剧目的版权问题,哪个戏班要是排了新戏都要到会馆演一次,审查通过后才能到外面演出;如果两个戏班到同一个地点演出,有了场地纠纷问题,也要找会馆来协调解决。行业会馆的出现、繁荣是粤剧艺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粤剧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到了清代,佛山戏剧不断吸收当地音乐、民谣曲律,改用粤语演唱,还融入了南派武术,逐渐形成了声腔独特、生动传神、语言通俗的风格,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红船”摇橹把戏唱。
在粤剧的发展历史上,不得不提到“火烧琼花会馆”事件,这件事的发生深刻影响了粤剧的历史走向。
话说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与清政府为敌。清政府为了剿灭他的势力,火烧琼花会馆,还禁止演出粤剧长达15年之久。这期间,很多粤剧艺人逃亡外地,一些留在当地的艺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参加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着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梆子与二黄的合流。
同时,粤剧能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在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话说当年随着粤剧艺人、华工大量流转海外,粤剧作为一种带有岭南味道的地方戏也逐渐传播至海外。据《美国华人史》记载,当时从旧金山请来的青年男演员(当时还没有女演员)经常来往于巴特和玛丽斯维尔等矿区,为当地华工演出传统的舞蹈和折子戏。鸿福堂剧团还在美国大剧院首次登场演出粤剧,获得了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了自己的剧场。除了美国,迁居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侨也把自己的家乡剧种粤剧带了过去。19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出版了爪哇文译本的《薛仁贵》《狄青》《贵夫人》等,后来还有了马来文译本的《乾隆君游江南》。可见,粤剧已经在那里找到了新的土壤生根发芽,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
粤剧不仅能给人提供娱乐、传播历史知识,还能作为革命思想宣扬的重要工具。20世纪初,戏剧改良运动席卷全国。为了宣传革命思想,春柳社开始用广州方言演唱粤剧,《周姑娘放脚》《盲公问米》等剧目受到当地人的喜爱,极大地宣传了革命思想。
20世纪30年代,广州有大型粤剧戏班40多个,产生了“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当时成名的编剧家达上百人,新编剧目多达4000多个,可以说是粤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些粤剧老艺人经常以“红船子弟”自称。据说,清雍正年间,北京名伶张五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乔装打扮逃亡到了粤地,寄居在佛山。为了谋生,张五开始收徒,教授京剧昆曲。后来,师徒们组成戏班子到外面演出。由于要经常外出,他们便住在了船上。船是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为了让乡民在远处就知道有戏班来了,他们将船涂成红色。于是,其他戏班也纷纷效仿,戏班的船都变成了红船。后来,“红船”便成了戏班的别称;“红船子弟”也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今天,粤剧戏班外出演出已经不用坐红船了,但是,“红船”这一美妙的名字一直被保留下来。
广采博收话唱腔。
每一种戏曲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令人沉醉。粤剧的声腔广采博收,融合昆、弋、梆、黄、谣于一体,形成了板腔体、曲牌体和歌谣体三种唱腔类型
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体,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就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于南北路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二黄有散板、慢板、二流、西皮和恋坛等板式;梆子有散板、慢板、中板、芙蓉等板式。
曲牌体唱腔主要是牌子,即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古代词曲创作是“选词配乐”,《雁儿落》《水仙子》《山坡羊》《上小楼》成为固定的曲牌。不同的曲牌有约定俗成的用法,如皇帝和大将登场用《点绛唇》《小开门》,奸臣和昏帝出场用《普天乐》,激战用《救弟》《括地风》,战胜用《雁落平沙》《浪淘沙》,战败用《孝顺歌》,游玩赏乐用《耍孩儿》《百花亭》,拜堂用《一锭金》,穷途落魄用《叹颜回》,等等。
粤剧曲牌体来源于昆腔和弋阳腔。明嘉靖年间,昆腔已经在广东广为流传,万历年间,弋阳腔也随之传入广东。粤剧原有剧目《琵琶记》《金印记》《玉簪记》等,现在保留下来的《思凡》《和番》《弹词》等,所用曲牌与连套习惯与昆曲基本相同。清朝中叶以后,乱弹兴起,逐步取代原来的昆曲和弋阳腔,尤其是随着秦腔、徽调相继南来,不断融入到粤剧声腔当中,使得原来的曲牌体音乐唱腔不断流失,不再属于粤剧声腔的主体。
歌谣体是粤剧唱腔中独具地域特征的部分。广东地区历来歌谣丰富,木鱼、南音、粤讴、板眼、芙蓉、咸水歌等都是非常流行的民间歌谣和杂曲。清朝中后期,粤剧不断吸收这些民间乐调,还吸收了一些流行音乐,甚至是西洋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粤剧唱腔中的歌谣体。
此外,粤剧唱词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常用双声词(如鸳鸯、倜傥、缤纷等)、叠韵词(如逍遥、窈窕、彷徨等)、重叠词(如娇娇、娜娜、盈盈、朝朝暮暮、昏昏沉沉等),仅仅读这些唱词,已能感受到情景的清丽和音韵的和谐。
说起粤剧,人们常说“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还有“大排场十八本”。所谓“江湖十八本”,指的是早期的《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登科》《六月雪》《七贤眷》《八美图》《九更天》等,全是早期演员的“开山戏”。到了清同治年间,又有《黄花山》《再重光》《动天庭》等“新江湖十八本”。清中叶以后,出现侧重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苏武牧羊》等,被称为“大排场十八本”。
“四功”“六柱”与妆容。
粤剧是糅合唱念做打、服饰形体以及戏台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唱念做打是粤剧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粤剧演员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打”则指的是武功。表演方式有自报家门、打引、定场诗、坐场白、跑龙套、说白等。粤剧的行当原来有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合称“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这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的分类,如“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粤剧一开场,文武旦生一一粉墨登场,艳丽生动的精致妆容,眉间眼角神采飞扬,还未使出看家本领,台下已是掌声如雷。这就是粤剧妆容神奇的艺术魅力。早期的粤剧化妆流行浓脂厚粉,但使用化妆品是比较简单的。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而且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如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剽悍干练。后来又与京剧、话剧等化妆手法相结合,使粤剧化妆呈现出朴实自然的风格,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
在以前,化妆要先拉起脸部皮肤,用布条扎着头发,用白色颜料画了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颜色。比如净角的化妆,行内称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并向上翘起,这是为了表现威严,在其他的地方涂上红色,就完成整个“开面”过程。
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其独有的腔调韵律、别致的妆容动作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在岭南地区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文化传承、族群认同的重要媒介,也成为乡音互通、情性互达的一条纽带,岭南人用这种吹拉弹唱的艺术方式来抒发着自己的乡音乡情。
推荐收听:。
1.历史上的唐僧其实是个偷渡客。
2.为什么百货商店的大减价都在最高一层进行?。
3.找个女朋友要花多少钱?。
4.千古难题:钥匙到底放哪了?。
5.为什么初恋总是难以忘怀?。
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同步更新)。

以上就是粤剧表演描写,“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无名碎词之深藏

听闻不了你的近况也无法知晓我的惆怅以为两相忘,是谁在心上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日常时间去衡量,缘分去定夺现实无法阻挡,情意放肆流淌还是深藏,让它过往最好忘记,不再...[全文阅读]

抚摸碎片

耽搁到今日的,是前世未写完的情书。风来不及想念,便匆忙的不见。回望往昔的背影太多的碎片散落在时间的雾里,被一层层落叶掩埋。是金色的芬芳年华,枫叶飘飘零,人间仿苦...[全文阅读]

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

望着你望着你的走来望着你的走去总感觉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你和我相聚难离别就容易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相聚欢喜容易分离爱分离难相聚是你我的感觉容易悲哀容易...[全文阅读]

形容女人胸大诗句

看来我在知乎诗词圈只能回答这种不正经的问题了么?坐等掉粉!。隐约兰胸,菽发初匀,玉脂暗香。似罗罗翠叶,新垂桐子;盈盈紫药,乍擘莲房。窦小含泉,花翻露蒂,两两巫峰最断肠。...[全文阅读]

描写女孩子的外貌段,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传神的人物外貌描写?

美女篇:。林黛玉_红楼梦。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全文阅读]

太史慈

我一直很喜欢的,或者在没看三国演义之前就听说过的,不知道算不算名句:。1.。男子汉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这句话其实没说完,但我喜欢前...[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粤剧表演描写,“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55972.html

上一篇:叙事描写200字,怎么用200字写出一个感人的故事

下一篇:九龙湖描写,踏寻足迹之名副其实的水墨画——九龙湖

爱情诗歌相关文章
更多爱情诗歌文章

精选爱情诗歌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爱情诗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