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 -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注解】:
1、芙蓉樓:原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2、楚山:古時吳、楚兩地相接,鎮江一帶也稱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韻譯】: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評析】:
??這是一首送别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别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
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勳
中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爲江甯(今南京市)丞,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拟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甯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爲辛漸餞别,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别的情景。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着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别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态能爲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萦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将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隻是将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将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将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爲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隻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别叮咛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據《唐才子傳》和《河嶽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爲江甯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谪到更遠的龍标,可見當時他正處于衆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裏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迹”(胡應麟《詩薮》)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别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着痕迹,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葛曉音)【
作品評述】
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以上就是《芙蓉樓送辛漸》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
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
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评析】:
??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
己开郎胸怀和
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
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
江宁(今
南京市)丞,辛渐是
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
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
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
写的是
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
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
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
然而来的
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
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
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
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
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
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
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
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
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
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
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
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
几年后
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
处于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
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
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
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
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
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
所以天然浑成,不着
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葛晓音)【
作品评述】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上就是《芙蓉楼送辛渐》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芙蓉楼送辛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4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