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小雨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
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释】(1)天街:旧称
帝都的城市。稣:牛
羊奶中提炼出来的
脂肪,即酥油。
[
译文]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
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佛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
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
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
变得,往往造平淡”(
《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
他的“平淡”是来之
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
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
不见。但若是
下过一番小雨后,
第二天,你瞧吧,
春来了。雨脚儿
轻轻地走过大地,留
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
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
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
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
生意。可是
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
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
水分的妙笔,隐隐泛
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
细小雨。透过雨丝
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
滋润如酥。酥就是
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
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
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
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
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
加倍写法,为了
突出春色的
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
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
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
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
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
唯一的
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
新鲜感。
所以,诗人
就在第三句转折时
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
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
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
——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钱仲联 徐永端)【
作品评述】
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韩愈初春小雨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4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