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4-28 08:58:58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风与尘的誓约

出自兩漢的《鄒忌諷齊王納谏》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谏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谏,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謗譏 一作:謗議)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鄒忌身長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豔美麗。早晨,(

(鄒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麽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最美的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呢?”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呢?”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 又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着他,自己認爲不如徐公美;照着鏡子裏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贊美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贊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贊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這種情況下,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确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爲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裏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範圍内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

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衆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傳到我耳朵裏的人,給予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谏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谏;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谏,也沒有什麽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注釋鄒忌:戰國時的齊國人,曾任相國。諷:諷谏,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的規勸。齊王:即齊威王,威王。納谏:接受規勸。納,接受,接納修:長,這裏指身高。八尺:戰國時一尺約合今天的七寸左右。昳麗:光豔美麗。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詞作動詞活用,意爲穿戴,在句中作狀語。)窺鏡:照鏡子。孰:誰,什麽。與:和……比。及:比得上旦日:明天。這裏指第二天。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後一天。若:如。孰視之,孰:通“熟”,仔細。之:代城北徐公。弗如遠甚:遠不如。弗:不。又:更。寝:躺着。美我者:贊美/認爲……美私:動詞,偏愛。誠知:确實知道。皆以美于徐公:都認爲(我)比徐公美。“以”的後邊省去

了“我”。以:認爲。于:比。地:土地,疆域。方:方圓。宮婦:宮裏的姬妾。左右:身邊的近臣。四境之内:全國範圍内(的人)。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蔽:形容詞用作動詞,指受蒙蔽。善:好。乃:于是,就。面刺:當面指責。面,當面,名詞作狀語。受上賞:給予,付予。通“授”謗譏于市朝:在公衆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謗:公開指責别人的過錯。譏,諷喻。謗譏,在這裏指“指責,議論”,沒有貶意。市朝,衆人集聚的公共場所。聞:這裏是“使……聽到”的意思。使動用法。時時而間(jiàn)進:有時候偶然進谏。間進:偶然有人進谏。間,間或,偶然,有時候。期(jī)年:滿一年。期,滿。朝于齊:到齊國來朝見(齊王)。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而形貌昳(yì)麗:而,表并列關系。

課文研讨

  關于課文

  課文通過鄒忌以自身經曆對齊王進行類比從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諷勸齊王納谏除弊的故事,從而說明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

  這個故事明确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在受蒙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确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作爲領導,更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一些表面現

象所迷惑;不要偏聽偏信,要廣泛聽取他人的批評意見,對于奉承話要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犯或少犯錯誤。

  應該說明的是,這篇課文所記述的,未必全是事實,很可能是戰國時期流傳的名人逸事。所謂納谏能導緻“戰勝于朝廷”的結果,在諸侯割據稱雄、以攻伐爲賢的戰國時代,隻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觀察日常生活,從中提煉出有意義的主題,而且通俗生動,說服力強,文筆流暢而富有變化,充滿情趣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内容分析

  第1段,進谏的緣起。

  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修長,儀表堂堂。“窺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後“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遠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卻異口同聲地認爲他比徐公漂亮,顯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情況。這裏,三個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贊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現了妻對他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之間并沒有多少真

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強,說話比較拘謹,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贊揚聲中,并沒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先是“不自信”,等見到徐公後,又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這一段,作者并沒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瑣事之中,一般性地寫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贊美而感到自滿,而是将人物形象進一步提高、升華,由自身想到國家,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見威王”。

  第2段,進谏的内容。

  這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分。鄒忌見威王後,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谏,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後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裏,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啓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廣開言路,虛心納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爲依據,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谏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

強烈的表達效果。他爲什麽敢下這樣的結論呢?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國君的受蒙蔽,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第3段,進谏的結果。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布政令,懸賞求谏,廣開言路,開張聖聽,對于關心國事、積極進谏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谏之後,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說明在此以前,齊國确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說明最初的進谏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谏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考綱篇目

  文學常識

  1.《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别史彙編,也是一部曆史散文總集。由漢代劉向編訂,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2.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記叙鄒忌以家庭瑣事設喻勸谏齊威王和齊

威王勇于納谏的故事,表現出作者對善于勸谏者和開明君主的肯定和贊賞。在今天,鄒忌的忠誠與智慧,齊威王的胸懷與魄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采用設喻說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設喻的事實寫起,寫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贊美之辭以及鄒忌對這些言辭的分析,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來似乎與諷谏無關,實際上是設喻說理的前提。接着寫鄒忌諷谏齊王,正面設喻來說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後從國内和國外兩個方面寫出了鄒忌諷谏齊王納谏後取得的巨大成效。從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設喻說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設喻說理本身,第三部分則是第二部分的必然發展和結果。三部分之間聯系緊密,結構嚴謹。此外,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4.人物形象

  首先鄒忌在周圍人的交口稱贊中,頭腦冷靜,能夠正确認識自己,可見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當他通過觀察思考,由現象到本質得出正确結論的時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思維缜密,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的人。當他把這一生活現象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的時候,一位忠于職守,勤于王事,善于發現問題的謀

士形象就躍然紙上。而他高超的勸谏藝術更進一步刻畫出他足智多謀、娴于辭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齊威王是一位善于納谏而又有魄力的開明君主。他不僅認真聽取了鄒忌的勸谏,認爲“善”(當然與鄒忌的委婉諷谏藝術有關)。而且果斷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對進谏者的獎勵辦法,鼓勵更加直接的進谏者。而文章通過“令初下”,數月之後和期年之後的變化,表現出齊威王措施得力,從善如流,興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顯著。可見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開明君主。

  内容理解

  鄒忌以什麽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鄒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對自己的評價?

  他認爲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谏。

  諷谏的結果如何?齊王接受谏言,并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谏,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于“戰勝于朝廷”。

  鄒忌成功說服齊王,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帶來什麽啓示?

  他的勸說方式,即委

婉勸說,它的優點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啓發、明白道理,從而樂于接受。今天的人際交往仍值得借鑒這種做法。

  鄒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贊中,沒有得意忘形,還能保持清醒的判斷,最後承認自己“弗如遠甚”,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些什麽呢?探究文意,說說你的認識。

  ①對人對已有實事求是的态度(正視自己,論人客觀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習慣與自省的能力。

  ③觀察事物深入細緻,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确認識妻、妾、客的贊美動機等)。

  7.齊國能“戰勝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從中概括出一條對我們的學習有指導意義的建議。

  第一問:一是有鄒忌這樣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勸谏的忠臣,二是齊威王敢于采納群臣的意見。

  第二問答案開放,言之戚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虛心地向師長、同學征求學習方面的意見。(2)要虛長、同學提出的學習方面的批評和建議。(3)在學習過程中要敢于挑戰權威,大膽質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國道理是什麽?

  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谏,讓人們敢于說真話,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戰勝别國。

  總結鄒忌

諷谏成功的原因

  ① 列國争強争霸,齊是大國,齊威王是有作爲的君主,鄒忌進谏的内容是“受蔽”使威王領悟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這是關系到國家興亡的問題;②鄒忌進谏的方式是委婉設喻,易于被對方接受;③鄒忌把過錯歸于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使威王可以接受;④威王受蔽是客觀存在,隻是由鄒忌點明而已。

句子賞析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

  【句解】第一次“窺鏡”自視,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逼真地再現了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比“美”。

  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句解】其心裏應該是對自己的美貌充滿信心,所以,這第一問的語氣應該是充滿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妻子的回答,極贊其美,語态親昵,飽含偏愛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種神态、心理渲染得淋漓盡緻。與後文“私我”呼應。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句解】插筆介紹徐公,說明徐公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爲鄒忌怕比不上他提供現實依據。

  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句解】鄒忌對自己

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這句話的語氣應帶有疑惑,并且急于知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因此,語氣是嚴肅,焦慮,急切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妾回答,少“君美甚”一句,仍用反問語氣,表現了妾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順從心理。與後文“畏我”呼應。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句解】鄒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仍在懷疑。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句解】客回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語婉轉,阿谀奉承。與後文“有求于我”呼應。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句解】“窺鏡而自視”,自我感覺“弗如遠甚”。可見,由“自信”到“自慚”,心理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句解】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鄒忌美于徐公,但鄒忌并沒有飄飄然,而是在會見徐公後,又經過冷靜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謬贊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這表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精神,終于看清事物的本質。這句話也是下文他用暗示、

比喻的方法諷谏齊王的基礎。

寫作特色

  1.情節完整,人物生動。

  全文雖然隻有三百多字,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鄒忌的兩次窺鏡,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節,妙趣橫生,富于生活氣息,親切有味。對人物的刻畫特别講究。如對鄒忌,作者不重形體的刻畫,而是着重用細節和對話,表現人物豐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齊王隻有兩個舉動,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個賢明的君主形象表現得生動傳神。

  2.叙事簡潔,剪裁巧妙。

  對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節,作者作了繪聲繪色的描繪,對他的進谏,卻隻作概括的叙述。對臣民的進谏,也突出重點,記叙“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使讀者從中體會齊王納谏後的巨大變化,而對齊王最初受蔽之深,齊國積弊之多,以及具體如何改革等,都隻從側面暗示,略而不寫,使文章的中心更爲突出。三問三答,也沒有從每個人的形态上去描寫,而是通過不同語言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态度。用筆簡潔,辭約意豐。

  3.語言繁簡适度。

  鄒忌的三問,内容完全相同,隻是在文字上略有變化,既表現了他的懷疑,又毫無重複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卻大不一樣。齊王的回答

隻有一個“善”字,既表現了他的态度和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矜持與尊貴。.

  4.設喻說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設喻說理是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文章先寫鄒忌與徐公比美,接着對妻,妾,客的贊美之詞進行了分析,爲下文的設喻說理做了必要的鋪墊.接着寫鄒忌諷谏齊王,先從自己的私事說起,随後以私事比國事,讓齊威王從中受到啓發。這種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事大事,用設喻來講道理,表明了隻要語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順耳,使得對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手法。【設喻說理】

  設喻,又叫諷喻,這是比喻修辭的一種擴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個故事,通過暗示、類比,說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張的富有機智幽默情趣比較婉曲的語言表達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個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詞,喻意較含蓄,讓讀者去體會兩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有時有“意在言外”之感。諷喻的使用非常靈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點明本意;也可以獨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說,而留給讀者以思考。無論是哪種形式,一般都蘊含着諷谏、譏刺、規勸、批評、誘導的意義。

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争,各統

治集團内部新舊勢力的鬥争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爲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台上。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争相延攬人才。至于鄒忌諷齊王納谏的故事,于史無考。

出自两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 一作:谤议)

译文注释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

(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

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齐王:即齐威王,威王。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昳丽:光艳美丽。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窥镜:照镜子。孰:谁,什么。与:和……比。及:比得上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若:如。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又:更。寝:躺着。美我者:赞美/认为……美私:动词,偏爱。诚知:确实知道。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

了“我”。以:认为。于:比。地:土地,疆域。方:方圆。宫妇:宫里的姬妾。左右:身边的近臣。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善:好。乃:于是,就。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期(jī)年:满一年。期,满。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而形貌昳(yì)丽:而,表并列关系

课文研讨

  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

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

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

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考纲篇目

  文学常识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

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者和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在今天,邹忌的忠诚与智慧,齐威王的胸怀与魄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人物形象

  首先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头脑冷静,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

士形象就跃然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善”(当然与邹忌的委婉讽谏艺术有关)。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内容理解

  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讽谏的结果如何?齐王接受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邹忌成功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

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7.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戚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总结邹忌

讽谏成功的原因

  ① 列国争强争霸,齐是大国,齐威王是有作为的君主,邹忌进谏的内容是“受蔽”使威王领悟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问题;②邹忌进谏的方式是委婉设喻,易于被对方接受;③邹忌把过错归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使威王可以接受;④威王受蔽是客观存在,只是由邹忌点明而已。

句子赏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句解】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句解】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该是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妻子的回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种神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与后文“私我”呼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句解】插笔介绍徐公,说明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为邹忌怕比不上他提供现实依据。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句解】邹忌对自己

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这句话的语气应带有疑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焦虑,急切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妾回答,少“君美甚”一句,仍用反问语气,表现了妾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心理。与后文“畏我”呼应。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句解】邹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仍在怀疑。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句解】客回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句解】“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句解】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美于徐公,但邹忌并没有飘飘然,而是在会见徐公后,又经过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谬赞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这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终于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句话也是下文他用暗示、

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

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

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31842.html

上一篇: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