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4-28 08:58:56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东京雨季黯然

出自近現代魯迅的《送增田涉君歸國》

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随東棹憶華年。譯文及注釋

譯文你的祖國正值風景美麗的秋天,楓葉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紅豔。我卻想象古人那樣折柳給你送别,心則随着東去的船回憶起在日本度過的青年時代。

注釋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島大學、關西大學等校教授。1931年他在上海時,常向魯迅請教翻譯《中國小說史略》等方面的問題。著有《中國文學史研究》、《魯迅的印象》等。扶桑:日本的别稱。丹:紅色。嫩寒:微寒。折垂楊:古人折柳贈别。東棹(zhào):東去的船。華年:華同花,華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處指魯迅留學日本時風華正茂的時期。

賞析

  “如丹”的“楓葉”,和似霞的櫻花一樣,是扶桑之國“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給詩人魯迅最爲鮮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軒詞《臨江仙》有“金谷無煙宮樹綠,嫩寒生怕春風”之句。辛稼軒所寫的“嫩寒”,是殘冬的輕寒,作爲意象,與“春風”相對立;魯迅筆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爲意象,與“楓葉”相映照。“楓葉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調和冷色調、暖意和寒意的對比、交流和融彙;霜葉紅于二月花的“主意象”,則賦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麗、生

生機盎然的個性。這是“景語”,更是“情語”。詩人想象中明麗熱烈的扶桑秋景,寄托着他對即将歸國的“遠客”的殷殷祝願,更寄托着他對逝去的青春“華年”的深情憶念。

  詩人的心,仿佛随着歸客東去的客舟,回到了舊遊之地。“心随東掉憶華年”中的“憶華年”三字,蘊含着極爲豐富的情感内涵。可能詩人又看到了”绯紅的”、“輕雲”般的上野櫻花,又回到了“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戶,又見到了“臉色仿佛有些悲哀”的藤野先生,又聽到了留學生會館裏慷慨激烈的論争……回憶中的這些美好的景物人事以及那勃發着少年意氣的峥嵘歲月,都是和那個遙遠的國度聯系在一起的。如今,來自日本的誠摯而友好的增田涉即将回去了,等待着他的,一定是詩人所見到過的明瑟秋光,詩人的情感像涓涓清流,形成一個無盡的回環,蕩漾不已。

  全詩四句,隻有“卻折垂楊送歸客”一句是實寫,它反映着一個真實的物理時空。秋光正好的扶桑,是一個遼遠的空間;已經流逝的華年,是一段遙遠的時間,它們構成一組内涵豐厚、外延廣闊的心理時空。東去的歸棹,既把“遠客”渡向彼岸,也把詩人從真實的時空渡入心理的時空,使他的想象從“華夏”遨遊到“扶桑”,從“現在”飛翔到“往昔”。在這心理時

空中的扶桑,既是“現在時”的,又是“過去時”的。借有限之實境,拓無限之虛境,此詩構思,深得虛實相生、虛實互補的藝術。

創作背景

  增田涉于1931年3月來到上海。由内山完造聯系,見了魯迅,直接向魯迅請教魯迅所著《中國小說史略》、《呐喊》、《彷徨》和雜文、散文等有關問題。從3月中旬至7月中旬,魯迅每天下午抽出三小時左右,用日語向他講解。他們相處很融洽,友誼漸增。同年12月,增田涉離開上海回日本時,魯迅作此詩贈别。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爲“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送增田涉君归国》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译文注释

译文你的祖国正值风景美丽的秋天,枫叶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红艳。我却想象古人那样折柳给你送别,心则随着东去的船回忆起在日本度过的青年时代

注释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岛大学、关西大学等校教授。1931年他在上海时,常向鲁迅请教翻译《中国小说史略》等方面的问题。著有《中国文学史研究》、《鲁迅的印象》等。扶桑:日本的别称。丹:红色。嫩寒:微寒。折垂杨:古人折柳赠别。东棹(zhào):东去的船。华年:华同花,华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处指鲁迅留学日本时风华正茂的时期

赏析

  “如丹”的“枫叶”,和似霞的樱花一样,是扶桑之国“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给诗人鲁迅最为鲜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轩词《临江仙》有“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之句。辛稼轩所写的“嫩寒”,是残冬的轻寒,作为意象,与“春风”相对立;鲁迅笔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为意象,与“枫叶”相映照。“枫叶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调和冷色调、暖意和寒意的对比、交流和融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意象”,则赋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丽、生

生机盎然的个性。这是“景语”,更是“情语”。诗人想象中明丽热烈的扶桑秋景,寄托着他对即将归国的“远客”的殷殷祝愿,更寄托着他对逝去的青春“华年”的深情忆念。

  诗人的心,仿佛随着归客东去的客舟,回到了旧游之地。“心随东掉忆华年”中的“忆华年”三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可能诗人又看到了”绯红的”、“轻云”般的上野樱花,又回到了“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户,又见到了“脸色仿佛有些悲哀”的藤野先生,又听到了留学生会馆里慷慨激烈的论争……回忆中的这些美好的景物人事以及那勃发着少年意气的峥嵘岁月,都是和那个遥远的国度联系在一起的。如今,来自日本的诚挚而友好的增田涉即将回去了,等待着他的,一定是诗人所见到过的明瑟秋光,诗人的情感像涓涓清流,形成一个无尽的回环,荡漾不已。

  全诗四句,只有“却折垂杨送归客”一句是实写,它反映着一个真实的物理时空。秋光正好的扶桑,是一个辽远的空间;已经流逝的华年,是一段遥远的时间,它们构成一组内涵丰厚、外延广阔的心理时空。东去的归棹,既把“远客”渡向彼岸,也把诗人从真实的时空渡入心理的时空,使他的想象从“华夏”遨游到“扶桑”,从“现在”飞翔到“往昔”。在这心理时

空中的扶桑,既是“现在时”的,又是“过去时”的。借有限之实境,拓无限之虚境,此诗构思,深得虚实相生、虚实互补的艺术。

创作背景

  增田涉于1931年3月来到上海。由内山完造联系,见了鲁迅,直接向鲁迅请教鲁迅所著《中国小说史略》、《呐喊》、《彷徨》和杂文、散文等有关问题。从3月中旬至7月中旬,鲁迅每天下午抽出三小时左右,用日语向他讲解。他们相处很融洽,友谊渐增。同年12月,增田涉离开上海回日本时,鲁迅作此诗赠别。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31419.html

上一篇:原夫辈,算事今如此,安用毛锥?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可知道司马和愁听。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