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4 12:46:22
前階段在圖書館借了本書,名字叫《中國人的素質》。上周把它看完後,對我來說感覺挺有價值。
我爲什麽在圖書館選這本書看呢?首先是這本書的名字與作者吸引了我。這本書是中國晚清時期美國的一位名叫明恩溥的在華傳教士寫的,當時我認爲這本書或許會給我們更真實的中國人的形象。第二是因爲這本書的封面底部寫着這麽一段話:“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幾點說得對,變革,掙紮,自做工夫,卻不求别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這不是别人說的,而是魯迅先生。對于魯迅先生,我是頂禮膜拜的。于是,我就把它借回來看了。
全書共分二十七章,是爲作者總結出的晚清時期中國人的二十六個特性和作者對當時中國人的一個建議。這二十六個特性分别爲:1面子要緊、2省吃儉用、3辛勤勞作、4恪守禮節、5漠視時間、6漠視精确、7天性誤解、8拐彎抹角、9柔順固執、10心智混亂、11麻木不仁、12輕蔑外國人、13缺乏公共精神、14因循守舊、15漠視舒适方便、16生命活力、17遇事忍耐、18知足常樂、19孝行當先、20仁慈行善、21缺乏同情、22社會風暴、23共當責任與尊重法律、24互相猜疑、25言而無信、26多神論 泛神論 無神論。
看完這二十六個作者所謂的中國人的特性,我很有一番感觸。作者雖然寫的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人,也雖然以我現在的眼光看這些特性,當代的中國人有不少是已經看不到了的,但是作者的那些描述,真的給我一種震動。作者在這本書裏基本是以貶低之調來述說中國人的,雖然其中包括了第2, 3, 4, 16, 18, 19, 20, 23等諸多我感覺是優點的性格,但是作者卻也是以一支貶低的筆寫出來的。比如作者所認爲中國人的省吃儉用,卻舉了一些不好的例子。中國人會吃那些病死的動物,中國人的車輪每天發出嘎吱聲的原因是因爲中國人認爲嘎吱聲比上潤滑油要便宜。而這類行爲在他所認爲的西方人是做不出來的。雖然作者列舉的不良例子也不算多,但是在字裏行間,我可以處處讀出那種貶低的筆調。這樣,我們看了封面上魯迅先生的那段話,就會有更不一樣的感受。
這本書對于我的價值不僅僅在于他所寫出的那些中國人的性格在現今也還有一部分還在出現,更在于下面幾點。
一是時間的消逝可以改變很多。一百年前的中國人跟現在的中國人真的很不一樣。那些習慣,那些行爲,我現在在書裏看起來已經感覺到很是不可思議了,雖然我們隻是相隔了一個世紀。在書中作者不時對于西方的描述倒很是像現在的中國。我們可以照這個思維推論一下,再往前的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那時候的人是怎麽生活的。雖然工業革命後的世界發生了以前幾千年曆史都沒有的巨大的變化,但是那些差别,我相信還是很大的。比如古時人吃的東西,肯定沒有現在的好吃的,因爲那時候佐料哪有現在這麽豐富呢?那時候皇帝的生活,也不會比我們現在好。
二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也并不是對的。旁觀者,要看是怎麽樣的旁觀者。如果是一位完全不了解“當局”情況的旁觀者,那他就達不到“清”。比如這位美國作者,他出版這本書時雖然已經在中國農村生活了二十二年,但是他到中國時已經是一個二十七歲的人了,他的腦袋裏裝的是西方思想。而西方思想與中國思想的不同是人盡皆知的。所以作者在第一章《面子要緊》的開頭也就這麽說“面子這個詞不單指人的臉部,它在字面上是一個群體複合名詞,意思比我們所能描述的要多,或許可能比我們所能理解的還要多。”曆史告訴我們,當局者的事,也隻能由當局者自己把握,至多也隻是一個對當局很了解的旁觀者來予以提醒。當然,這需要當局者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
三是這本書不單可以當做中國國民性的研究作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習慣的一種寫照。這本書裏寫到了很多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雖然說它不是一本晚清時期中國人習慣的專著,但是對于我這個這方面很缺乏的人來說,這些已經夠多了。小時候讀白居易的“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總是不太理解。雖然後來感覺那時候沒有現在的農藥,除草捉蟲确實比較麻煩,但是這也隻是我的猜想。而現在,我在這本書上看到了關于這方面的描寫“農民要殚精竭慮,細心照看每一棵白菜,抓小蟲子和毛毛蟲”。這樣,難道不正是像白居易說的那樣嗎?
四是意識的轉換必須要及時革新才行。我敢說,如果現今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有關中國人的書是這本書,那麽他一定會拿這本書裏面所寫的中國人作爲現今中國人的生活寫照,那麽他就完全錯誤了。因爲事實告訴我們,這本書裏所說的不少東西,我真的已經在現今的中國人身上看不到了。我還記得在書上看到過以前一些外國人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還以爲中國人都拖着長長的辮子。沒有實際感受而産生的意識,是必須要靠那些最新的知識來補給的。我感覺對于像這本書的這一類書,是不應該在市場上廣泛流傳的。
這本書的翻譯也是一件很值得鼓勵的事。中國人倒是很難容忍别人說自己的壞話的。但是譯者和出版商把這本書翻譯了出來,讓我看到了一些那時候的現狀,我是相當感謝他們的。這也完成了魯迅先生的一個遺願。他在去世十四天前說“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譯出史密斯(即明恩溥)的《支那人氣質》(即《中國人的素質》)”。中國要多翻譯這類由外人介紹我們的書才好。
2011年12月5日
前阶段在图书馆借了本书,名字叫《中国人的素质》。上周把它看完后,对我来说感觉挺有价值。
我为什么在图书馆选这本书看呢?首先是这本书的名字与作者吸引了我。这本书是中国晚清时期美国的一位名叫明恩溥的在华传教士写的,当时我认为这本书或许会给我们更真实的中国人的形象。第二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底部写着这么一段话:“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这不是别人说的,而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我是顶礼膜拜的。于是,我就把它借回来看了。
全书共分二十七章,是为作者总结出的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二十六个特性和作者对当时中国人的一个建议。这二十六个特性分别为:1面子要紧、2省吃俭用、3辛勤劳作、4恪守礼节、5漠视时间、6漠视精确、7天性误解、8拐弯抹角、9柔顺固执、10心智混乱、11麻木不仁、12轻蔑外国人、13缺乏公共精神、14因循守旧、15漠视舒适方便、16生命活力、17遇事忍耐、18知足常乐、19孝行当先、20仁慈行善、21缺乏同情、22社会风暴、23共当责任与尊重法律、24互相猜疑、25言而无信、26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看完这二十六个作者所谓的中国人的特性,我很有一番感触。作者虽然写的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也虽然以我现在的眼光看这些特性,当代的中国人有不少是已经看不到了的,但是作者的那些描述,真的给我一种震动。作者在这本书里基本是以贬低之调来述说中国人的,虽然其中包括了第2, 3, 4, 16, 18, 19, 20, 23等诸多我感觉是优点的性格,但是作者却也是以一支贬低的笔写出来的。比如作者所认为中国人的省吃俭用,却举了一些不好的例子。中国人会吃那些病死的动物,中国人的车轮每天发出嘎吱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嘎吱声比上润滑油要便宜。而这类行为在他所认为的西方人是做不出来的。虽然作者列举的不良例子也不算多,但是在字里行间,我可以处处读出那种贬低的笔调。这样,我们看了封面上鲁迅先生的那段话,就会有更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对于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所写出的那些中国人的性格在现今也还有一部分还在出现,更在于下面几点。
一是时间的消逝可以改变很多。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跟现在的中国人真的很不一样。那些习惯,那些行为,我现在在书里看起来已经感觉到很是不可思议了,虽然我们只是相隔了一个世纪。在书中作者不时对于西方的描述倒很是像现在的中国。我们可以照这个思维推论一下,再往前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那时候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虽然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发生了以前几千年历史都没有的巨大的变化,但是那些差别,我相信还是很大的。比如古时人吃的东西,肯定没有现在的好吃的,因为那时候佐料哪有现在这么丰富呢?那时候皇帝的生活,也不会比我们现在好。
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也并不是对的。旁观者,要看是怎么样的旁观者。如果是一位完全不了解“当局”情况的旁观者,那他就达不到“清”。比如这位美国作者,他出版这本书时虽然已经在中国农村生活了二十二年,但是他到中国时已经是一个二十七岁的人了,他的脑袋里装的是西方思想。而西方思想与中国思想的不同是人尽皆知的。所以作者在第一章《面子要紧》的开头也就这么说“面子这个词不单指人的脸部,它在字面上是一个群体复合名词,意思比我们所能描述的要多,或许可能比我们所能理解的还要多。”历史告诉我们,当局者的事,也只能由当局者自己把握,至多也只是一个对当局很了解的旁观者来予以提醒。当然,这需要当局者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三是这本书不单可以当做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作品,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写照。这本书里写到了很多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虽然说它不是一本晚清时期中国人习惯的专著,但是对于我这个这方面很缺乏的人来说,这些已经够多了。小时候读白居易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总是不太理解。虽然后来感觉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农药,除草捉虫确实比较麻烦,但是这也只是我的猜想。而现在,我在这本书上看到了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农民要殚精竭虑,细心照看每一棵白菜,抓小虫子和毛毛虫”。这样,难道不正是像白居易说的那样吗?
四是意识的转换必须要及时革新才行。我敢说,如果现今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有关中国人的书是这本书,那么他一定会拿这本书里面所写的中国人作为现今中国人的生活写照,那么他就完全错误了。因为事实告诉我们,这本书里所说的不少东西,我真的已经在现今的中国人身上看不到了。我还记得在书上看到过以前一些外国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以为中国人都拖着长长的辫子。没有实际感受而产生的意识,是必须要靠那些最新的知识来补给的。我感觉对于像这本书的这一类书,是不应该在市场上广泛流传的。
这本书的翻译也是一件很值得鼓励的事。中国人倒是很难容忍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的。但是译者和出版商把这本书翻译了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些那时候的现状,我是相当感谢他们的。这也完成了鲁迅先生的一个遗愿。他在去世十四天前说“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即明恩溥)的《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的素质》)”。中国要多翻译这类由外人介绍我们的书才好。
2011年12月5日
你的眼,你的眉,你的身影已随轻轻的风四处分飞,亲爱的我多想把你紧紧的握在手心。 你的眼,你的泪,你的美,在那个忧伤的夜,就象那杯苦咖啡,将我的心深深占据,让我...[全文阅读]
那一年,他35岁,整天忙忙碌碌,就知道工作。 那一年,她29岁,开朗豁达的性格里难免一丝忧伤。 命运的车轮总是特别的奇怪,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全文阅读]
7月12日早上,暖阳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早早地带好电脑来到了课室,准备让学生们早读。去到教室,看到那些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在凳子上的学生的脸上溢满了笑容,不知不觉心情...[全文阅读]
江湾酒店安静地坐落在高档小区的里面,如果没有联网,不知情的人很难找到她。小区里有十几栋高层塔楼建筑,方形的、每个朝向都有住宅的塔式高楼。塔式高层建得早,弯...[全文阅读]
“小地方工厂招人,月薪4000元没人应聘,高档咖啡店月薪3000元就能轻松招到人,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吃苦了?” 回答中一片附和:一代不如一代,现在能吃苦...[全文阅读]
今天第一次来光顾的男性客户会指着曾偷偷问我:“那是你老公?” 我说是的。 客户会很惊讶的说:不会吧... 我不会去问客户为什么这样问? ...[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读《中国人的素质》后感
上一篇:写给所有吸烟的女孩
下一篇:我们公司纪律好像军队性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