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3 23:18:16
出自唐代韓愈的《雜說四·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裏稱也。(祇辱 一作:隻辱)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食馬者 通:飼)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及注釋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隻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枥之間,不以千裏馬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裏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麽能夠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不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真的沒有
有千裏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吧!
注釋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千裏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裏。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而:表轉折。可是,但是。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也隻能在馬夫的手裏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隻是。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裏指喂馬的人。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骈,兩馬并駕。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爲馬廄。不以千裏稱也:不因日行千裏而著名。指馬的千裏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出名。馬之千裏者:之,定語後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頓。食,吃。或:有時。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dàn),容量單位,十鬥爲一石,一石約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食馬者:食,通“飼”,喂。其:指千裏馬,代詞。是:這樣,指示代詞。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裏指雖然)能:本領。足:足夠。才 :才能。美:美好的素質。外見(xiàn):表現在外面。 見:
通“現”,表現;顯現。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安:怎麽,哪裏,疑問代詞。求:要求。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爲鞭打,這裏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裏馬。以其道: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飼”,喂。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裏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裏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盡(2):竭盡,發揮出。鳴:馬嘶。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執:拿。策:馬鞭。臨:面對。嗚呼:表示驚歎,相當于“唉”。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爲“嗎”知:懂得,了解,認識。
常考題型1 本文的中心論點(表明千裏馬和伯樂關系)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領起全文作用)
2 千裏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3 千裏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4 千裏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裏的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 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對千裏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
[!--empirenews.page--]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7 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歎息(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對千裏馬被埋沒的感歎)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運用設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0 能表明千裏馬外在特征(千裏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1 千裏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懷才不遇的人發的感歎):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2表明千裏馬和伯樂關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13文章最能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句子是: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4表明作者對千裏馬被埋沒的感歎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結合全文,談談成爲“千裏馬”的必要條件是什麽:一、要具有良好的資質或才能;二、後天要有堅持不懈的努力精神;三、要能遇到善于識别人才的伯樂。
常[!--empirenews.page--]見問題
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呢?
從我們自身來看,是,因爲我們是先認識了伯樂,再經伯樂認識了千裏馬,作者想表達的是一種認識的先後順序,強調伯樂對千裏馬的重要性;而從邏輯上來看,應是先有千裏馬然後才有了伯樂。
2、第一段表達了作者什麽觀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3、沒有伯樂,千裏馬命運如何呢?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4、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麽?
伯樂對千裏馬的重要作用
5、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裏馬被埋沒的原因
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裏馬不能日行千裏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7、第二段中的文字從側面諷刺了喂馬者的哪些特點?
無能、無知、目光短淺。
8、“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表達了作者什麽感情?
對千裏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9、概括第三段内容
抨擊那些不能正确對待千裏馬卻大呼“天下無馬”的人。
10、第三段中連用三個“不”字,将“食馬者”的平庸刻畫得入木三分,這是一種什麽句式?
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刻畫“食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麽
[!--empirenews.page--]句式?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裏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12、這裏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前兩個“之”,代詞,指千裏馬,分别作動詞“策”(驅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翻譯,隻起到了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 (馬)鳴,而不是鳴(馬)。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執策”的“策”:馬鞭子,名詞。
“臨之”:面對着它 (千裏馬)。
三個“馬”字,都是指千裏馬。
稱”,著名、著稱、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語言能體現食馬者的無知和淺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4、第三段中哪句話能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第三段表達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人才埋沒的憤懑之情
16、作者的論點是什麽?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
第一段。
提出論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正面論證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反面論證
故雖有名馬…...
不以千裏稱也。
第二段。
進一步從反面論證
指出千裏馬被埋沒的原因食馬者不知其
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