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2 11:29:33
出自宋代蘇轼的《陽關曲·答李公擇》
濟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龍山馬足輕。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譯文及注釋譯文春光明媚的濟南城,雪後的天色剛剛放晴。騎行到龍山鎮中,頓覺馬蹄輕盈。李太守千萬不要忘記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時地唱出令人腸斷的《陽關》歌聲。
注釋陽關曲:詞牌名。創自王維(依《詞譜》說),由“西出陽關無故人”之句而得名(王維詩作《送元二使安西》,後入樂府,用爲送行之歌,反複誦唱,稱爲“陽關三叠”)。單調小令,平韻格。李公擇:即李常,時任齊州(今濟南)知州。龍山:濟南郡城東七十裏的龍山鎮。霅(zhá)溪:水名,在今浙江湖州境内。陽關腸斷聲:引用李商隐《贈歌妓二首》之一:“斷腸聲裏唱陽關”。
賞析一、二句寫雪後初霁,濟南在望時的心情。将到濟南時,見到大雪之後初次放晴,蘇轼心中豁然開朗,不由贊歎濟南的春光美好。蘇轼剛到濟南城東六十裏處的龍山鎮,便感到馬蹄輕快了。這兩句是即景而兼即事,并且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描寫以及旅況的叙述,傳達出輕松、歡快的心情,而這同即将與友人李常相見是分不開的。“馬足輕”,應是從王維《觀獵》詩“雪盡馬蹄輕”一句變化而來,既關合自己風雪載途的旅況,與前句“雪初晴”相照應
應,又是借物寫人,體現出人的輕快的心情,所以顯得自然入妙。
三、四句重提舊事,寫當年湖州歌女送别的深情,并提醒李常不要忘懷。其所以如此着筆,一是因爲李常來齊州前,曾任湖州知州,而蘇轼于宋神宗熙甯九年(1076年)。由杭州赴密州任時,又曾過訪李常于湖州,往事曆曆在目,記憶猶新。第二,此處寫歌女(其社會身份是歌妓)送别,與唐、宋時代特殊的文化背景有關。寫歌女臨别時極度傷心(“腸斷聲”),帶有誇張的成分,因而又成爲蘇轼、李常二人之間的戲谑之辭。第三,蘇轼借寫湖州歌女傷别,來表達自己的懷友之情。這是一種“請客對主”的寫法,歌女尚且如此,何況蘇轼别後懷思。而且提到湖州歌女,也會勾起李常對舊日會面與交往的聯想,而使友誼的溫馨油然而生。
全詞,以誇張、引用的寫作手法,記錄了蘇轼要與友人李常重逢時的喜悅之情,和對過去蘇轼、李常二人離别時情景的追思。
創作背景宋神宗熙甯九年(1076年)十二月,蘇轼罷密州任,赴河中(今山西永濟),任祠部員外郎直史館。途中遇大雪,停留濰州(今山東濰坊市)。宋神宗熙甯十年(1077年)元旦,蘇轼再從濰州出發赴任,到達河中後,蘇轼的朋友李常以詩相迎,蘇轼以該詞作答。
作者簡介蘇轼(1037-1101),北宋文學
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郏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出自宋代苏轼的《阳关曲·答李公择》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光明媚的济南城,雪后的天色刚刚放晴。骑行到龙山镇中,顿觉马蹄轻盈。李太守千万不要忘记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时地唱出令人肠断的《阳关》歌声。
注释阳关曲:词牌名。创自王维(依《词谱》说),由“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而得名(王维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后入乐府,用为送行之歌,反复诵唱,称为“阳关三迭”)。单调小令,平韵格。李公择:即李常,时任齐州(今济南)知州。龙山:济南郡城东七十里的龙山镇。霅(zhá)溪:水名,在今浙江湖州境内。阳关肠断声:引用李商隐《赠歌妓二首》之一:“断肠声里唱阳关”。
赏析一、二句写雪后初霁,济南在望时的心情。将到济南时,见到大雪之后初次放晴,苏轼心中豁然开朗,不由赞叹济南的春光美好。苏轼刚到济南城东六十里处的龙山镇,便感到马蹄轻快了。这两句是即景而兼即事,并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旅况的叙述,传达出轻松、欢快的心情,而这同即将与友人李常相见是分不开的。“马足轻”,应是从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一句变化而来,既关合自己风雪载途的旅况,与前句“雪初晴”相照应
三、四句重提旧事,写当年湖州歌女送别的深情,并提醒李常不要忘怀。其所以如此着笔,一是因为李常来齐州前,曾任湖州知州,而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由杭州赴密州任时,又曾过访李常于湖州,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第二,此处写歌女(其社会身份是歌妓)送别,与唐、宋时代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写歌女临别时极度伤心(“肠断声”),带有夸张的成分,因而又成为苏轼、李常二人之间的戏谑之辞。第三,苏轼借写湖州歌女伤别,来表达自己的怀友之情。这是一种“请客对主”的写法,歌女尚且如此,何况苏轼别后怀思。而且提到湖州歌女,也会勾起李常对旧日会面与交往的联想,而使友谊的温馨油然而生。
全词,以夸张、引用的写作手法,记录了苏轼要与友人李常重逢时的喜悦之情,和对过去苏轼、李常二人离别时情景的追思。
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罢密州任,赴河中(今山西永济),任祠部员外郎直史馆。途中遇大雪,停留潍州(今山东潍坊市)。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元旦,苏轼再从潍州出发赴任,到达河中后,苏轼的朋友李常以诗相迎,苏轼以该词作答。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