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5 03:12:48
出自唐代韓偓的《草書屏風》
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怪石奔秋澗,寒藤挂古松。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鑒賞“屏風”是室内擋風或作爲障蔽的器具,爲美觀設計,上面一般都繪有圖畫或寫有文字,所以它在使用中還有書畫的藝術價值。這首詩看似詠“屏風”,實際上是詠“屏風”上懷素的草書。它“通過生動精辟的語言形式,極其深刻地描述了懷素草書的飛動氣勢和蒼勁形象,以及它那無窮的生命力。是爲唐人論書名篇之一”(洪丕谟《書論選讀》)。
懷素,字藏真,湖南長沙人。原姓錢,幼年便出家做了和尚。生卒年月不可考,活動當在公元八世紀,即唐代中葉。他曾師事張旭、顔真卿等著名書法大師,勤奮好學,後遂以狂草知名,興到筆運,如驟雨急旋,随手萬變,而合乎法度,成爲一代大師。他的草書名盛一時,到後來,他的書迹更爲人所珍愛,雖片紙隻字,亦價值連城。他留存下來的墨迹有《自叙帖》、《苦筍帖》、《食魚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書,有影印本傳世。其中尤以狂草《自叙帖》爲最出衆有名。
懷素的草書到了韓所在的晚唐、五代,愈來愈爲世所珍愛。韓偓不僅精于詩歌,對書法也有一定造詣。據宋代《宣和書譜》卷十載:“考其(指韓偓)
)字畫,雖無譽于當世,然而行書亦複可喜。嘗讀其《題懷素草書詩》(按即《草書屏風》)雲雲,非潛心字學,其作語不能迨此。後人有得其《石本詩》以贈,謂字體遒麗,辭句清逸。”由于韓偓對書法有愛好和研究,因而他對懷素遺留在屏風上的草書墨迹表示了極大的愛好。
“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
一開始就以問句突起,好像十分激動地在問主人:“您從哪裏得到的這個屏風啊?”驚喜萬分之态,溢于言外。而且緊接着就立刻判斷,這個分明是懷素的筆迹(“蹤”是蹤迹,這裏指筆迹)。這充分說明他平日對書法極爲留心,尤其是對懷素的草書風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認了出來。接下來,作者在驚喜中對屏風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審視。
“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前一句從“塵色染”中,看出墨迹流傳已久,古色古香,彌足珍貴;但由于長期輾轉流傳,字幅上侵蝕了塵色,有些斑駁,詩人在極端愛惜中也流露出一絲惋惜之意。後一句說雖然蒙上了很多塵色,但還是可以看見那濃黑的墨迹,從“墨色濃”三字中,仍滿含着詩人的驚喜愛惜之情。這裏一個“濃”字,生動地描述出懷素草書中那種筆酣墨飽、痛快淋漓的特點,已經把整幅字中體現的風格和意境初步傳達給讀者,十分形
象準确。
前四句一句一轉,“何處”、“分明”、雖多”、“猶見”,在轉折中步步頓宕,峰回路轉,引人入勝,作者的驚悅之情在詩行中不停地躍躍。但一氣貫通,流轉自如,其歡欣的情緒,猶如一條活潑的小溪,在曲折中暢流而下。這四句顯得極爲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讀來仿佛如見當時情形。到後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對字幅中的點畫作了具體描述,把這一高度抽象的藝術,十分具體、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而且具有懷素書法的特點,使人欣賞贊歎不已。
“怪石奔秋澗,寒藤挂古松。”
這兩句先是從點畫來贊美懷素書法的剛勁有力。前一句是說懷素草書中的點,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澗奔走。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有由來。晉代衛夫人(筆陣圖)說:點,要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這裏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體現出懷素草書的“狂”的特色。在“怪石”與“秋澗”間着一“奔”字,充分表現了草書中“點”畫在映帶時那種迅疾有力的動勢,十分形象生動。後一句是說懷素草書中豎和弧鈎筆畫,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這個比喻從歐陽詢來。歐陽詢《八訣》說:豎,要如“萬歲之枯藤”;弧鈎,要如“勁松倒折,落挂石崖”。“藤”、“松
”已有勁健意味,再用“寒”、“古”來形容,就更具蒼勁感。兩句中雖隻點出點、豎和弧鈎這些個别筆畫,但卻在懷素草書中具有代表性,其他筆畫概可想見,那種中鋒運筆時飽滿、剛勁、渾厚的效果,鮮明地凸現出來。而且,這些“怪石奔秋澗,寒藤挂古松”的點畫,構成了狂放、豪縱的整幅氣度,無一字不飛動,無一字不活潑,體現了生動活潑的氣韻。這是書法作品中很難達到的高妙境界。這屏風上生動的草書,激動着詩人的心,不禁萌發奇妙的想象。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如果把屏風搬到水邊,每個字恐怕都要化成龍,遊到水裏去了。這一想象更爲奇特,但也并非無來處。古人把寫草書比爲“筆走龍蛇”,如李白《草書歌行》:“時時隻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因爲筆畫的盤繞曲折,有如龍蛇迅速有力的遊動。從這個比喻中,可見懷素草書是何等的筆勢飛矯,生動活潑,顯現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阙”來比喻“書聖”王羲之的字,此處隐然以懷素比王羲之,可見推許之高。“恐”字,不僅有估計的意思,也還恐怕它真化爲龍,從水中飛走,而失去這珍貴難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種風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達了對懷素草書遺墨的萬分珍愛之情,使
前四句那種驚喜神情一直貫穿到結束,全詩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詩人從屏風寫起,然後寫懷素草書,寫懷素草書又先表現整體感覺,然後再以形象的筆墨作具體的描述,全詩層層深入,步步遞進,最後又以神奇的想象結尾,留下回味不盡的餘意,同篇首暗中照應,在章法上顯得嚴謹、完整,表現出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形象的生動描寫,激情的強烈抒發,使全篇蕩漾着盎然詩意,語語動人心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緻光,號緻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滿座皆驚,李商隐稱贊其詩是“雛鳳清于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曆任左拾遺、左谏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出自唐代韩偓的《草书屏风》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鉴赏“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器具,为美观设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所以它在使用中还有书画的艺术价值。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是为唐人论书名篇之一”(洪丕谟《书论选读》)。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原姓钱,幼年便出家做了和尚。生卒年月不可考,活动当在公元八世纪,即唐代中叶。他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勤奋好学,后遂以狂草知名,兴到笔运,如骤雨急旋,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草书名盛一时,到后来,他的书迹更为人所珍爱,虽片纸只字,亦价值连城。他留存下来的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书,有影印本传世。其中尤以狂草《自叙帖》为最出众有名。
怀素的草书到了韩所在的晚唐、五代,愈来愈为世所珍爱。韩偓不仅精于诗歌,对书法也有一定造诣。据宋代《宣和书谱》卷十载:“考其(指韩偓)
)字画,虽无誉于当世,然而行书亦复可喜。尝读其《题怀素草书诗》(按即《草书屏风》)云云,非潜心字学,其作语不能迨此。后人有得其《石本诗》以赠,谓字体遒丽,辞句清逸。”由于韩偓对书法有爱好和研究,因而他对怀素遗留在屏风上的草书墨迹表示了极大的爱好。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一开始就以问句突起,好像十分激动地在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万分之态,溢于言外。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断,这个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指笔迹)。这充分说明他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认了出来。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前一句从“尘色染”中,看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后一句说虽然蒙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从“墨色浓”三字中,仍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点,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十分形
象准确。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者的惊悦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跃。但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形。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十分具体、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欣赏赞叹不已。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这两句先是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有由来。晋代卫夫人(笔阵图)说:点,要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体现出怀素草书的“狂”的特色。在“怪石”与“秋涧”间着一“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在映带时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这个比喻从欧阳询来。欧阳询《八诀》说:竖,要如“万岁之枯藤”;弧钩,要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藤”、“松
”已有劲健意味,再用“寒”、“古”来形容,就更具苍劲感。两句中虽只点出点、竖和弧钩这些个别笔画,但却在怀素草书中具有代表性,其他笔画概可想见,那种中锋运笔时饱满、刚劲、浑厚的效果,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这些“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的点画,构成了狂放、豪纵的整幅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这是书法作品中很难达到的高妙境界。这屏风上生动的草书,激动着诗人的心,不禁萌发奇妙的想象。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如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从这个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比喻“书圣”王羲之的字,此处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珍爱之情,使
前四句那种惊喜神情一直贯穿到结束,全诗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诗人从屏风写起,然后写怀素草书,写怀素草书又先表现整体感觉,然后再以形象的笔墨作具体的描述,全诗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最后又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同篇首暗中照应,在章法上显得严谨、完整,表现出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形象的生动描写,激情的强烈抒发,使全篇荡漾着盎然诗意,语语动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