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10-01 03:56:05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醉雨非烟

出自唐代王維的《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譯文及注釋

譯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隻要求歸隐家鄉的山林。寬解衣帶對着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

注釋酬:以詩詞酬答。張少府:當指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遭李林甫排擠罷相。少府,唐人稱縣尉爲少府。從“君問窮通理”句看,張少府亦是詩人同道之人。晚年:年老之時。唯:亦寫作“惟”,隻。好(hào):愛好。自顧:自念;自視。長策:猶良計。空知:徒然知道。舊林:指禽鳥往日栖息之所。這裏比喻舊日曾經隐居的園林。吹解帶:吹着詩人寬解衣帶時的閑散心情。解帶,表示熟不拘禮,或表示閑适。君:一作“若”。窮:不能當官。通:能當官。理:道理。漁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處。

賞析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寫情多于寫景。三、四句隐含不滿朝政之牢騷。

  詩開頭就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靜、萬事皆不關心的心态,看似達觀,實則表露出詩

詩人遠大抱負無法實現的無奈情緒。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麽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唯好靜”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實“隻”好靜。二是“動”不了才“隻得”好靜。三是顯示出極端消極的生活态度。既不寫中年、早年“惟好靜”,卻寫晚年變得“惟好靜”,耐人尋味。如細細品味,不難發現此中包含着心靈的隐痛。

  颔聯緊承首聯,“自顧無長策”道出詩人理想的破滅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現實面前,深感無能爲力。既然理想無法實現,就隻好另尋出路。入世不成,便隻剩下出世一條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場,放波山水,歸隐田園,“空知返舊林”。一個“空”字,包含着幾多酸楚與感慨!此兩句亦透露了一個中年消息。王維此時雖任京官,但對朝政已經完全失望,開始過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内心的真實寫照。

  王維早年,懷有政治抱負的雄心,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随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願意同流合污,又感

到自己無能爲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裏隐含着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出路就隻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隐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意謂:理想落空,歸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内心深處的隐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頸聯寫的是詩人歸隐“舊林”後的通送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閑适所取代。擺脫了仕宦的種種壓力,詩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這恬淡閑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詩人内心深處的隐痛和感慨。詩人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隐逸生活和閑适情趣,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這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隐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

  “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隐逸生活和閑适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

、随波逐流好。詩人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隐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将“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爲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

  尾聯詩人借答張少府,用《楚辭·漁父》的結意現出詩人企羨漁父悠然獨居,不問人間窮通。歌入浦,以不答爲咎,合不盡之意于言外。“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問我窮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漁歌向河浦的深處去了。末句含蓄蘊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麽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緻”、“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隐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隐,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爲懷。而聯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麽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隐去吧!這就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

  從表面上看,詩人顯得很達觀。可是,這種對萬事不關心的态度,正是一種抑郁不滿情緒的表現,字裏行間流露出不得已的苦悶,說明了詩人

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滅的産物。“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兩句含義是非常深永的。他沒有回天之力,又不願同流合污,隻能潔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輕松的筆調描寫隐居之樂,并對友人說“君問窮能理,漁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隻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領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現出詩人不願與統治者合作的态度,語言含蓄有緻,發人深思。詩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王維寫給張少府(張九齡)的作品。從題目冠以“酬”字看,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爲酬。此詩反映了他既不想同流合污,隻好潔身自愛,走隐逸之路。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诘,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轼評價其:“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禅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诘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

然合稱“王孟”。

出自唐代王维的《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译文及注释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晚年:年老之时。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自顾:自念;自视。长策:犹良计。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

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实“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

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

、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

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王维写给张少府(张九龄)的作品。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此诗反映了他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

然合称“王孟”。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6882.html

上一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