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9-08-12 20:09:50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一生莫轻舞

出自宋代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及注釋

譯文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着品名茶。呵,不要歎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髒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注釋霁(jì):雨後或雪後轉晴。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客:客居。京華:京城之美稱。因京城是文物、人才彙集之地,故稱。深巷:很長的巷道。明朝(zhāo):明日早晨。矮紙:短紙、小紙。斜行:傾斜的行列。草:指草書。晴窗:明亮的窗戶。細乳: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宋元時煎茶之法。注湯後用箸攪茶乳,使湯水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這裏用作代稱。是詩人對自己的謙稱(類似于“素士”)。風塵歎:因風塵而歎息。暗指不必擔心京城的不良風氣會污染自己的品質。

賞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霁》,也許會以爲它

它并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着“爲國戍輪台”而“一身報國”的陸遊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征很不一緻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見了陸遊以來,他并未得到重用,隻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後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于政治舞台上的傾軋變幻,對于世态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歎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于是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并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遊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歎,說出對世态炎涼的内心感受。這種悲歎也許在别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台”的陸遊來說,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爲嚴州知州。對于一生奮鬥不息、始終矢志不渝地實現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遊來說,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

  颔聯點出“詩眼”,也是陸遊的名句,語言清新隽永。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着春雨的淅瀝;次

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裏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緻。傳說這兩句詩後來傳入宮中,深爲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曆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爲這兩句細緻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豔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于刻劃春光,而是與前後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着這雨聲而湧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隐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陸遊這裏寫得更爲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爲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接下去的頸聯就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在這明豔的春光中,詩人隻能做的是“矮紙斜行閑作草”,陸遊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遊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緻,風韻潇灑。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

夫寫。陸遊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爲是小雨初霁,所以說“晴窗”,“細乳戲分茶”這裏就是品茶、玩茶道。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适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後,正藏着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遊素來有爲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願,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觐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尾聯雖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爲缁”(晉陸機作《爲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爲缁”),但這聯不僅道出了羁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爲其所化的意思。詩人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願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詩人應召入京,卻隻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陸遊這裏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

  在陸遊的衆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美淳樸的鄉村生活描寫

,如《遊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等等這些,都與《臨安春雨初霁》極不相似。《臨安春雨初霁》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隻是結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一聲輕歎,“别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嚴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一些陰暗的結論。與他的許多寄夢詩不一樣,在深夜,萬籁俱寂時,作者眼前沒有現實生活的情景攪擾,可以對着曠遠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說任何放言達詞。而身在繁榮帝都,作者卻身不由己。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一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作者是時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壯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無法托情夢,隻好借春色說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可以說《臨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戰場上、幕帳中和夜空下高唱報國之外,偶爾也有惆怅徘徊的時候。在幾乎同時所作的《書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現了一貫的豪情。《書憤》在一定意義上是作者對自己悲壯一生的總結。“早歲那知世事艱”,卻終有膽量說“千載誰堪伯仲間”,把一生留給

曆史公斷。《臨安春雨初霁》、《書憤》的比較可以顯現出詩人感情思想的一個短時期的反複。陸遊畢竟是陸遊,他不會永久地停留在“閑”“戲”之上的。不久後他在嚴州任上,仍堅持抗金,并且付諸行動,表達于詩文,終于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他的綿綿“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發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疾風暴雨。

  一個詩人的性格是複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怅抑郁。這種抑郁惆怅與其雄奇悲壯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體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創作背景

  陸遊的這寫這首《臨安春雨初霁》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裏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

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爲秦桧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極爲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出自宋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注释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客:客居。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深巷:很长的巷道。明朝(zhāo):明日早晨。矮纸:短纸、小纸。斜行:倾斜的行列。草:指草书。晴窗:明亮的窗户。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赏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

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

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

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

,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临安春雨初霁》极不相似。《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与他的许多寄梦诗不一样,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可以说《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所作的《书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现了一贯的豪情。《书愤》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悲壮一生的总结。“早岁那知世事艰”,却终有胆量说“千载谁堪伯仲间”,把一生留给

历史公断。《临安春雨初霁》、《书愤》的比较可以显现出诗人感情思想的一个短时期的反复。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一个诗人的性格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创作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123185.html

上一篇: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下一篇: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