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初识襄阳,
好像都源于金庸,“射雕三部曲”中260多次提到襄阳,郭靖、黄蓉夫妇坚守襄阳城的故事成为襄阳远名的主力。
襄阳是
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
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历代为
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
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提到三国文化就不得不提到
诸葛亮先生,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
就在襄阳古隆中隐居。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
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
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
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
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
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
影响深远。
襄阳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遗产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品格。古隆中
牌坊古隆中位于
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
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隆中是诸葛亮青年
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17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号称“卧龙”。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
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据局势,提
出了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罗贯中曾这样描写襄阳古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
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诸葛亮故宅铭》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下》中“沔水又东迳隆中”条注:“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李兴一名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南北明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荆州记》载:“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又载:““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
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
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为
乐山。”诸葛亮一家离开隆中后,
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
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
维修隆中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唐蜀丞相诸葛公碑,大中三年(应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让撰,今在隆中。”。
北宋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从湖北荆门去
开封,路经襄阳游隆中,写
下了著名诗篇《隆中》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广总督裕禄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
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中正到访隆中,举行祭祀
仪式并拔款维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
立碑。
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题词:“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
隆中古迹“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
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
三顾堂三顾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其外泽清荷香,茂林修竹。传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柏至今耸立门前。其内金匾银对,古碑林立,具有
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研究价值。
武侯祠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
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
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
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
隆中
书院隆中书院。
据《襄阳府志》载,“隆中书院在城西三十里隆中山”,“元建书院以祀”。有
人说隆中书院建于元至正年间,不知何据。到明代成化年间,吴缓视师荆南,重修武候故居时,写了一篇《隆中书院记》,但记中未言及教学事宜。后毁,1987年重建,有静砺堂、致远堂、古隆中陈列馆等建筑。隆中书院的主体,是诸葛亮与襄阳古隆中陈列馆,馆外悬挂着李先念手书的“诸葛亮纪念馆”牌匾。
卧龙深处卧龙深处。
卧龙深处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诸葛亮和
他的亲朋密友聚会畅怀处所。这里隆山怀抱,松鹤常鸣,庭园幽深清静。其内庞德公、黄承彦、庞统、少年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两旁回廊里镶嵌着8块苍劲有力的石碑,一块饱经风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记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园中央。
腾龙阁腾龙阁。
腾龙阁位于古隆中
山顶,
处于隆中山顶的腾龙阁是隆中游客最后将到达的
景点。总共高十层,是隆中
旅游必去的地方。腾龙阁的底层是供游人
休息和吃饭的,第三、五、七、九层是瞭望台,随着一层层的登高,所
看的风景不同,感受也自
有不同。而第二、四、六、八层则是介绍诸葛亮的。
草庐亭草庐亭。
草庐亭建于清康熙年间,傍依明襄简王墓。此处本是草庐故址,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纪念诸葛亮于草庐故址修建了此亭。《隆中武侯草庐诗》原文是:“汉季群奸探赤符,独吟梁父独扶孤。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泣鬼文成何有魏,陨星人去失吞吴。至今不泣英雄气,襄水缠绵晓夜呼。”。
抱膝亭抱膝亭。
抱膝亭位于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层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余”。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于光绪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
目的在于后人来游来歌时联想到诸葛亮在隆中抱膝长吟时的情景,从而“慨然思巾扇之度,虽在小隐,未尝须臾忘天下事焉”。何晏《景福殿赋》:“尔乃建凌云之屈盘。”。
老龙洞老龙洞。
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是一口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当年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就是利用此洞泉水
灌溉农田。明吴绶有诗曰:“泉深岩穴古,时有老龙眠。门掩云中石,功成涧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萝悬。欲觅英雄迹,高风尚宛然。”。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
出去了,刘备只得
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
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
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
帮助自己挽救国家
危险局
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
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
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
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
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
中午,诸葛亮正在
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隆中决策刘备第三次到隆中,正遇诸葛亮在家。两人相见,谈得十分投机,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又命小童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他手
指着说道:“
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
然后可图中原。”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
议论,
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
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
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
隆中对(文学作品)_百度百科。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一九六四年岁首题为襄阳隆中诸葛草庐,寄自
北京什刹海,郭沫若”。
垂功刘氏业,遗范汉家风。——李铎题武侯祠。
落款署有“湘醴李铎为襄阳隆中诸葛故居撰联,甲子孟夏于隆中”。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武侯祠。
1965年1月题武侯祠,此联刻木悬挂于武侯祠内正厅。
问鼎三分三顾地,出师两表两朝心。——阎钧天题武侯祠。
此联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阎钧天八十
三岁时书”。现刻木悬挂
于正厅两侧楹柱。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威德咸孚足千秋。——曹立庵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壬戌岁之初夏,曹立庵书于襄阳古城”。
隆中对、出师表,壮志未遂,长使英雄泪;三顾堂、梁父吟,遗址尚在,想见古人心。——沈鹏题三顾堂。
此联落款署有“沈鹏壬戌端午后三日客次襄阳,为隆中诸葛武侯故居书”。
楚国离骚兴废鉴;南州多土栋梁才。——李国平书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处署有“甲子冬十月,李国平并书”。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单家驹题卧龙深处。
此联落款署有“光绪十
中年七月既望,山阴布衣单家驹”。
让彼苍松翠竹,共绘人间美景;得此古洞幽泉,尽销眼底俗尘。——刘鸣冈撰、王树人书题老龙洞。
等。
《草庐·诸葛亮》大型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
是由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先生的主创团队精心创作编辑的,是目前
国内第一台以草庐形态演出的实景话剧。全剧共分《隆中对》、《贤妻吟》、《
赤壁赋》三幕。
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影像技术和先锋话剧交叉融合的
展现形式,从细节
入手,重现了刘备“三顾茅庐”踏雪寻才、黄月英入嫁、赤壁火烧连营等多段三国历史,再现了“智圣”诸葛亮传奇的一生。
剧目演出实景位于襄阳古隆
中风景区草庐展示馆内,首创国内最
大的草庐形态的展示馆建筑,是目前国内首个竹木结构半露天剧场。建筑
面积4000平米,可容纳1500名观众。剧场北面青山为屏,西、南两面毗邻
大小两座湖泊,并引水环绕剧场。剧场呈圆形,设计延续草庐建筑的
概念,呈现出独具特色的
舞台效果。中央舞台直径70米,
中间设“阴阳鱼”分割,呈太极图造型,暗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圆满”的哲学思想,同时力图还原当年诸葛草庐的情景。而每
一组草庐建筑都能随着圆弧
移动,并能组成一幅180度的巨大环幕。同时,中央舞台亦能升降,形成流水环绕、舟行其间的动感场面。
图片源于网络,参考资料如下:。
襄阳_百度百科。
古隆中_百度百科。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_百度百科。
三顾茅庐(《三国志》中的
典故)_百度百科。
出师表(诸葛亮作品)_百度百科。
诸葛亮故宅铭(习凿齿作品)_百度百科。
草庐·诸葛亮_百度百科。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