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描写生命的诗句,从杜甫的诗里,看他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浓烈的家国情怀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杜甫描写生命的诗句,从杜甫的诗里,看他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浓烈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3-03-23 09:52:43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陌颜
  衆所周知,唐代詩歌史上能人輩出,不論是一生活得潇灑肆意具有“詩仙”之稱的李白,還是後來居上充滿神秘色彩的“詩鬼”李賀,他們留下的詩作都爲千古傳誦。
  在這次讀書之前,我是比較喜歡讀雙李的詩歌的,因爲在閱讀他們作品的時候,作品透露出的神秘浪漫的氣息和大膽跳脫的想象,讓我覺得詩人是和我有着距離感的,這種距離感說不出的模糊,而恰好是這種模糊感非常吸引我。
  而讀杜甫的作品,則會讓我覺得這個詩人,包括他的思想他的憂慮他的抱負是完完全全展現在我的眼前,由于他勇敢地直面整個社會的腐朽黑暗,敢于一針見血地去寫去說,所以字裏行間中透露出的沉郁頓挫的風格,常常會讓人喘不過來氣。
  例如經典作品“三吏”中的《石壕吏》中:。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緻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别。  其中“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可見當時戰争有多殘酷,對于古代社會來說,戰場上每一個士兵的死亡,同樣也是對于一個家庭的沉重打擊甚至是摧毀,接下來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這一句,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杜甫個人借這老妪發出的慨歎與怨憤,更是代表着平民百姓,對于戰争,對于統治者的霸道專橫的強征行爲的一種包含血與淚的控訴:。
  死掉的人已經沒辦法複生了,我們活下來的人隻能苟且偷生,想着不論再困難再卑微也要活下去,可即便是如此,你們卻還是不讓,強逼着我們上沒有止境的布滿硝煙的戰場。
  這種控訴與後來兩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所透露出的凄涼場景結合起來,何其難受!在杜甫的筆下,百姓就連大聲哭的權利都沒有!。
  同樣的直擊人心的還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著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句,短短十字卻将古代社會中鮮明的貧富差距表達得淋漓盡緻。
  一邊是窮奢極恀到了“酒肉臭”的地步,一邊是饑寒交迫到“凍死骨”的境地,讓人讀完不禁心裏直打顫,社會不公竟至于此!這樣的唐朝又怎會不衰敗?這首詩最後兩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表達對于平民百姓的憂愁,将抽象的憂愁實體化,比作像南山一樣沉重,沉重到彌漫廣延至無法收斂的境地。
  讀下來讓讀者十分具有畫面感,仿佛看到飽經滄桑的詩人,面對家中餓死的小兒已是悲痛之餘,又想到自己尚是一名小官,有着特權,但輪到平民百姓呢?豈不是比自己更慘?。
  我想這便是杜甫詩歌經久不衰之處,他總能跳出當下,不是束縛于個人得失和情感,而是從整體大局觀出發,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體悟别人體會不到的情感,自然所寫出來的詩歌也就高人一等。
  除此之外,杜甫的七律也是值得一提的,《被開拓的詩世界》中就提出杜甫的七律詩是“實積衆家所長”“盡得古今之體勢”。他創造性地使用七律聯章詩的形式,進而極大可能地從更廣度和更深度上表現所要表達的重要政治内容。
  其中有個吸引我的觀點是“内容反作用現實”即狹窄的内容影響其本身在形式方面的發展。爲什麽會稱杜甫的詩爲“詩史”呢?書中認爲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此——對于現實政治的直接描寫,對于在這巨大宏偉的現實政治中所反映的身世之感,以及對于詠歎史事來表現政治内涵。
  這些組詩傳遞出來的強烈現實感,讓每位讀者覺得,這種感覺不僅僅是局限于那個時代,而是古今貫通的。
  在這裏選組詩《秋興八首》中第一首和第七首作爲例子:。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再讀這首詩,我讀出新意的是開頭第一句,它選取“楓樹林”這樣顔色鮮豔的意象以及“玉露”這樣與一般露珠顔色不同的意象構成一幅顔色鮮明的畫面。因着我有幸去過三峽,曾親眼看到兩岸山峰連綿不斷,且山峰高聳陡峭,仿佛構成了一種罩子,将人籠罩在裏面,透不過氣。
  所以緊接着“氣蕭森”三字一出,我立即就能體會出那種肅殺的氛圍,想着這句應是作者心情的一種外擴的表現。這一句中鮮豔的色彩不僅抓人眼球,讓人眼前一亮的同時,也與詩人低沉的心情和肅殺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凸顯了畫面感以及這幅畫面給人的沖擊感。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鲸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不同于之前,再讀這首詩,整個給我的感覺是詩人的渺小無力和這之後的寂寞。第一句用漢代的典故,點出漢武帝時期挖掘的昆明池到唐代還存在着,恍惚中武帝的旌旗還在風中飄揚着,但時代已經變遷了。
  第二句前半句寫夜晚,後半句寫秋天,一下子就奠定了整首詩沉郁的基調。緊接着形容“菰米”如同沉雲一般黑,而唯一亮色“粉紅”蓮房也已墜落,這一句的描寫還在不斷渲染整個氛圍。
  個人認爲前三句的描寫從想象到現實,從昆明池的四周到其中心,整個是呈遞進的關系,詩人在不停加強這種凄涼蕭索的氛圍。
  在這幾句中,其中最打動我的是“冷”這一字,這一字實在是用得妙,一是我仿佛能感受到,如此荒涼凄清的場景,隻能也隻有倍感“冷”了。
  這種冷可以延伸爲心理上的感覺,看着這荷花上搖搖欲墜的露水,回憶起昔日盛景,再與當下場景所對比,覺得即荒誕又好笑——漢武帝爲南征訓練水軍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漢朝終有一天會覆滅?自居太平盛世的唐玄宗有沒有想到不過幾年光景國家就已衰敗至此?。
  也可以延伸爲物理上的感覺,這樣的一個夜晚,秋風一吹,這露水自然是冷極了。總而言之,一個“冷”字,卻能讀出千百般滋味,再多加一字都是累贅。
  最後一句極其有畫面感,詩人當時是處在距離長安很遠的南方寫下這首詩的,所見之處全是崇山峻嶺,根本望不到長安,是無路可行的。所以“鳥道”的提出,既是實寫此時此地沒有路,又是寄托着詩人想成爲一隻鳥沖上雲霄,脫離此刻的境地,不被暮年多病的苦況所困擾,不被沒有路的情況所束縛,能夠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回長安,或是爲國家命運繼續奔走着,又或是爲黎明百姓的困苦繼續呼喊着。
  隻可惜最後半句将這種想象打斷了,詩人選取廣闊無際到“滿地”的江湖與僅僅“一”漁翁的意象形成沖擊性對比,這個“一”字用得太直擊人心,将這種孤立無援和無邊寂寞的感覺表達得淋漓盡緻。
  我想詩人也一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國家的衰敗不可挽回,百姓的困苦沒法解決,他還能做什麽呢?在這不可逆的自然規律面前,除了寫詩抒發内心抑郁之情,也隻能做一漁翁罷了。
  這種古今貫通的感覺不僅僅是在讀杜甫七律組詩的時候有,就在讀歌行體古詩《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之處也有同感。
  這樣短短十幾字的語句,卻将一名時刻關心民生疾苦,大公無私的詩人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即便是沒有見過杜甫本人,你也可以從他的詩歌裏想象出一個臨近垂暮之年飽經滄桑且眉目間總帶有沉郁之色的老人形象。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又不是很大的稀奇之處了,個人認爲詩歌所呈現的不在于表現力所刻畫和保有這種詩人形象有多細膩和形象,而是一種穿透力,是一種能跨越時代的穿透力,一種讓你總能在之後的時代裏找到第二個、第三個等無法計數“杜甫”的能力,可以說“每一個時代都有杜甫”,杜甫的形象已然從具體到抽象,成爲一種具有普适性的概念。
  雖然常說杜甫是堅守儒家政治思想的詩人,就連《被開拓的詩世界》裏也說他是繼承最純粹的儒家思想的人。但我卻覺得并不是這樣,除開“仁”,我個人從他的詩歌讀出來墨家思想的“兼愛”。
  這種“兼愛”是不分平等的愛,他熱愛着這世間萬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他哀痛百姓的不幸遭遇,恨不得舍棄自己來換回他們的幸福安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熱愛他的國家,熱愛國家的一切,他接受孔孟之道,秉持奉儒守官的理念,但國家的衰敗,統治者的不作爲,百姓的困苦不堪,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使得這個曾立志“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人,這一生都在痛苦和熱愛中掙紮,甚至到死都還在擔憂,還留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語句。可以說,他的詩對他本人來說是一種不幸,但對于後人來說,是何其幸運!。
  作者:章魚不愛吃丸子,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以上就是杜甫描寫生命的詩句,從杜甫的詩裏,看他真實的生命體驗與濃烈的家國情懷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众所周知,唐代诗歌史上能人辈出,不论是一生活得潇洒肆意具有“诗仙”之称的李白,还是后来居上充满神秘色彩的“诗鬼”李贺,他们留下的诗作都为千古传诵。
  在这次读书之前,我是比较喜欢读双李的诗歌的,因为在阅读他们作品的时候,作品透露出的神秘浪漫的气息和大胆跳脱的想象,让我觉得诗人是和我有着距离感的,这种距离感说不出的模糊,而恰好是这种模糊感非常吸引我。
  而读杜甫的作品,则会让我觉得这个诗人,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忧虑他的抱负是完完全全展现在我的眼前,由于他勇敢地直面整个社会的腐朽黑暗,敢于一针见血地去写去说,所以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沉郁顿挫风格,常常会让人喘不过来气。
  例如经典作品“三吏”中的《石壕吏》中:。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其中“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可见当时战争有多残酷,对于古代社会来说,战场上每一个士兵的死亡,同样也是对于一个家庭的沉重打击甚至是摧毁,接下来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一句,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杜甫个人借这老妪发出的慨叹与怨愤,更是代表着平民百姓,对于战争,对于统治者的霸道专横的强征行为的一种包含血与泪的控诉:。
  死掉的人已经没办法复生了,我们活下来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想着不论再困难再卑微也要活下去,可即便是如此,你们却还是不让,强逼着我们上没有止境的布满硝烟的战场。
  这种控诉与后来两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所透露出的凄凉场景结合起来,何其难受!在杜甫的笔下,百姓就连大声哭的权利都没有!。
  同样的直击人心的还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短短十字却将古代社会中鲜明的贫富差距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边是穷奢极恀到了“酒肉臭”的地步,一边是饥寒交迫到“冻死骨”的境地,让人读完不禁心里直打颤,社会不公竟至于此!这样的唐朝又怎会不衰败?这首诗最后两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表达对于平民百姓的忧愁,将抽象的忧愁实体化,比作像南山一样沉重,沉重到弥漫广延至无法收敛的境地。
  读下来让读者十分具有画面感,仿佛看到饱经沧桑的诗人,面对家中饿死的小儿已是悲痛之余,又想到自己尚是一名小官,有着特权,但轮到平民百姓呢?岂不是比自己更惨?。
  我想这便是杜甫诗歌经久不衰之处,他总能跳出当下,不是束缚于个人得失和情感,而是从整体大局观出发,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体悟别人体会不到的情感,自然所写出来的诗歌也就高人一等。
  除此之外,杜甫的七律也是值得一提的,《被开拓的诗世界》中就提出杜甫的七律诗是“实积众家所长”“尽得古今之体势”。他创造性地使用七律联章诗的形式,进而极大可能地从更广度和更深度上表现所要表达的重要政治内容。
  其中有个吸引我的观点是“内容反作用现实”即狭窄的内容影响其本身在形式方面的发展。为什么会称杜甫的诗为“诗史”呢?书中认为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此——对于现实政治的直接描写,对于在这巨大宏伟的现实政治中所反映的身世之感,以及对于咏叹史事来表现政治内涵。
  这些组诗传递出来的强烈现实感,让每位读者觉得,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个时代,而是古今贯通的。
  在这里选组诗《秋兴八首》中第一首和第七首作为例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再读这首诗,我读出新意的是开头第一句,它选取“枫树林”这样颜色鲜艳的意象以及“玉露”这样与一般露珠颜色不同的意象构成一幅颜色鲜明的画面。因着我有幸去过三峡,曾亲眼看到两岸山峰连绵不断,且山峰高耸陡峭,仿佛构成了一种罩子,将人笼罩在里面,透不过气
  所以紧接着“气萧森”三字一出,我立即就能体会出那种肃杀的氛围,想着这句应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外扩的表现。这一句中鲜艳的色彩不仅抓人眼球,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与诗人低沉的心情和肃杀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画面感以及这幅画面给人的冲击感。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不同于之前,再读这首诗,整个给我的感觉是诗人的渺小无力和这之后的寂寞。第一句用汉代的典故,点出汉武帝时期挖掘的昆明池到唐代还存在着,恍惚中武帝的旌旗还在风中飘扬着,但时代已经变迁了。
  第二句前半句写夜晚,后半句写秋天,一下子就奠定了整首诗沉郁的基调。紧接着形容“菰米”如同沉云一般黑,而唯一亮色“粉红”莲房也已坠落,这一句的描写还在不断渲染整个氛围。
  个人认为前三句的描写从想象到现实,从昆明池的四周到其中心,整个是呈递进的关系,诗人在不停加强这种凄凉萧索的氛围。
  在这几句中,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冷”这一字,这一字实在是用得妙,一是我仿佛能感受到,如此荒凉凄清的场景,只能也只有倍感“冷”了。
  这种冷可以延伸为心理上的感觉,看着这荷花上摇摇欲坠的露水,回忆起昔日盛景,再与当下场景所对比,觉得即荒诞又好笑——汉武帝为南征训练水军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汉朝终有一天会覆灭?自居太平盛世的唐玄宗有没有想到不过几年光景国家就已衰败至此?。
  也可以延伸为物理上的感觉,这样的一个夜晚,秋风一吹,这露水自然是冷极了。总而言之,一个“冷”字,却能读出千百般滋味,再多加一字都是累赘。
  最后一句极其有画面感,诗人当时是处在距离长安很远的南方写下这首诗的,所见之处全是崇山峻岭,根本望不到长安,是无路可行的。所以“鸟道”的提出,既是实写此时此地没有路,又是寄托着诗人想成为一只鸟冲上云霄,脱离此刻的境地,不被暮年多病的苦况所困扰,不被没有路的情况所束缚,能够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回长安,或是为国家命运继续奔走着,又或是为黎明百姓的困苦继续呼喊着。
  只可惜最后半句将这种想象打断了,诗人选取广阔无际到“满地”的江湖与仅仅“一”渔翁的意象形成冲击性对比,这个“一”字用得太直击人心,将这种孤立无援和无边寂寞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想诗人也一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国家的衰败不可挽回,百姓的困苦没法解决,他还能做什么呢?在这不可逆的自然规律面前,除了写诗抒发内心抑郁之情,也只能做一渔翁罢了。
  这种古今贯通的感觉不仅仅是在读杜甫七律组诗的时候有,就在读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处也有同感。
  这样短短十几字的语句,却将一名时刻关心民生疾苦,大公无私的诗人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即便是没有见过杜甫本人,你也可以从他的诗歌里想象出一个临近垂暮之年饱经沧桑且眉目间总带有沉郁之色的老人形象。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又不是很大的稀奇之处了,个人认为诗歌所呈现的不在于表现力所刻画和保有这种诗人形象有多细腻和形象,而是一种穿透力,是一种能跨越时代的穿透力,一种让你总能在之后的时代里找到第二个、第三个等无法计数“杜甫”的能力,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杜甫”,杜甫的形象已然从具体到抽象,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概念
  虽然常说杜甫是坚守儒家政治思想的诗人,就连《被开拓的诗世界》里也说他是继承最纯粹的儒家思想的人。但我却觉得并不是这样,除开“仁”,我个人从他的诗歌读出来墨家思想的“兼爱”。
  这种“兼爱”是不分平等的爱,他热爱着这世间万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他哀痛百姓的不幸遭遇,恨不得舍弃自己来换回他们的幸福安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热爱他的国家,热爱国家的一切,他接受孔孟之道,秉持奉儒守官的理念,但国家的衰败,统治者的不作为,百姓的困苦不堪,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得这个曾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人,这一生都在痛苦和热爱中挣扎,甚至到死都还在担忧,还留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语句。可以说,他的诗对他本人来说是一种不幸,但对于后人来说,是何其幸运!。
  作者:章鱼不爱吃丸子,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以上就是杜甫描写生命的诗句,从杜甫的诗里,看他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浓烈的家国情怀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杜甫描写生命的诗句,从杜甫的诗里,看他真实的生命体验与浓烈的家国情怀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527951.html

上一篇:广州长隆大马戏描写,广州长隆和珠海长隆的大马戏,建议看哪一个?

下一篇:更多古风词韵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