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斗鸡的过程,斗鸡活动是在何时产生的,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如何?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描写斗鸡的过程,斗鸡活动是在何时产生的,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如何?

发布时间:2022-03-17 18:01:59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陌颜
(多圖預警~)。
勉強回答一下:。
“鬥雞”作爲“遊戲”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候就已經在貴族之間流行的,漢唐時代爲鬥雞活動較爲繁盛的時代,文獻和考古發現都提供了一些側面的證據。從“鬥雞”作爲民俗和民間遊戲的角度,專門的文獻記載和系統研究尚有部分不足之處,但是從文獻中的側面記載,以及墓葬中壁畫基本可以梳理出一個大緻的脈絡(也許不夠準确)。
鬥雞至少在春秋時期已經在貴族中流行首先,鬥雞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在中原大地上流行,雖然民間記載有限,但至少在貴族中已經相當流行。各種文獻中都有記載。
關于“鬥雞”作爲民間遊戲的起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起源于印度東北,後流入中國,此種說法尚未獲得統一承認,僅作參考。而我們确切知道的是,春秋時期的諸侯貴族們中,“鬥雞”已經是非常流行的遊戲。
西周時期“鬥雞”有多流行可能還有争論,不過春秋時期(東周),已經在貴族之中比較盛行了,已經有曆史典籍記載:。
春秋曆史上最“著名”的一場鬥雞發生在魯昭公二十五年,繼而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政變”,深遠地影響了魯國的政治格局:。
季、郤之雞鬥。季氏介其雞,郈氏爲之金距。平子怒,益宮于郈氏,且讓之。故郤昭伯亦怨平子。——《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大緻翻譯一下:季平子和郈氏鬥雞,兩家都不老實,全都玩“貓膩”,郈氏做得更過分,把自己的鬥雞帶上“金爪”(金屬的爪子),然後季平子鬥雞失敗,大怒,擴建自己的住宅侵占郈氏的領地,多次責備郈氏,兩家自此結怨。
這一個故事在《淮南子》中也有明确記載,相互印證,比較可靠,可以認爲春秋時期貴族之間鬥雞風俗已經相當流行:。
魯季氏與郈氏鬥雞,郈氏介其雞,而季氏爲之金距。季氏之雞不勝,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宮而築之。郈昭伯怒,傷之魯昭公曰:“禱于襄公之廟,舞者二人而已,其餘盡舞于季氏。季氏之無道無上久矣,弗誅,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駒。子家駒曰:“季氏之得衆,三家爲一。其德厚,其威強,君胡得之?”昭公弗聽,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孫氏、叔孫氏相與謀曰:“無季氏,死亡無日矣。”遂興兵以救之。郈昭伯不勝而死,魯昭公出奔齊。故禍之所從生者,始于雞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淮南子人間》。
《淮南子人間》主要是出于闡釋“故禍之所從生者,始于雞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的觀點記載了鬥雞,小的禍患不處理好,釀成大的災難,正所謂千裏之堤,毀于蟻穴。
這場鬥雞之所以被記載在史書之中,主要是因爲後來它引發了更大的“紛争”:由于鬥雞作弊,兩家結怨,季平子的跋扈使得他得罪了不少人,魯昭公聯合這些人趁機發難,一度圍困了季平子,後魯國三桓聯合,趕走魯昭公。
實際上,先秦時期專門闡釋民俗的文獻内容不是很多,隻有涉及了影響曆史走向的部分,會被正史記載。
到戰國時期,“鬥雞”已經是全社會的“風俗”之一了,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參與鬥雞都一定是貴族了:。
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菑之塗,車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史記蘇秦列傳》。
這是《史記》中記載蘇秦遊說齊宣王的原話,當然這裏并不是爲了讨論鬥雞的風俗,而是說服齊宣王“合縱”抗秦,不過話中提到了臨淄城中有“鬥雞,走狗”的人,可見這個時候“鬥雞”已經相當普遍流行于臨淄城中。(齊國當時的首都)。
而《戰國策》中記載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話:。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戰國策齊策一》。
可見,當時“鬥雞”已經在齊國比較普及。
同樣是戰國中期人,《莊子》專門有一則寓言以鬥雞爲例子,出自《達生》篇:。
紀渻子爲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莊子·外篇·達生》。
大緻翻譯一下:大緻是說飼養鬥雞,訓練十天的時候,鬥雞還是虛浮驕躁;訓練二十天的時候,鬥雞看着影子就跳;訓練三十天的時候,還不算完備,還是盛氣淩人的樣子;訓練四十天的時候,基本訓練好了,其他雞鳴叫的時候,它也不會有任何反應,其他雞根本無法與之匹敵,隻能逃走。
這就是《莊子》中赫赫有名的“呆若木雞”的典故,其中背景就是涉及到鬥雞這項民俗。實際上,最初“呆若木雞”并沒有明顯的貶義。
然而《莊子》并不是曆史典籍,帶有寓言故事的色彩,《莊子·外篇·達生》本篇帶有要達到不爲外物所動的主旨思想,而鬥雞這則故事主要是爲了展現這則莊子的道家思想設立的。不過依舊可以看出鬥雞在戰國時期的發展與興盛。
漢代是鬥雞發展的高峰期之一,都有相關墓葬壁畫出土“鬥雞”在漢代是高速發展爲最流行的“民間遊戲”之一,文獻記載和考古文獻都可以印證這一事實,鬥雞作爲民間遊戲可以說在漢代極爲流行:。
目前大量的漢墓中出土了不少鬥雞的圖畫,實際在漢代,鬥雞一度是全社會遊戲,影響力之強,遠超前代。
各種考古發現佐證了漢代鬥雞的“高潮”,這是在河南鄭州出土的漢畫像磚,圖中描繪了鬥雞相關的場景:。
圖中的兩人在鬥雞的同時,還似乎在誇耀自己的雞,或是助威,可見漢朝的鬥雞可能已經是一種風尚。
部分漢墓出土的漢畫像石還揭示了一些鬥雞的相關習俗,這是在河南南陽縣英莊出土的漢畫像石,上面刻畫了鬥雞的場景:。
這幅畫比較重要的一點是能看到鬥雞者有随從,而且似乎在給鬥雞比賽下注。側面表明,至少在漢代鬥雞比賽,已經有“賭注”甚至一定規模的相關“博彩業”,那個時候恐怕已經有人有“下外圍”之類的舉動了。
另外,還有一個典型的漢代鬥雞畫,出土于河南登封,可以看到鬥雞的時候還有其他動物:。
據這幅畫像推測,漢代的時候,已經有“助威”的動物了,似乎是狗。鬥雞比賽自然是雞是主角,旁邊還有一隻狗用來助威。
各種文獻典籍也有類似的呼應:。
受《詩》于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班固《漢書宣帝紀》。
而且漢宣帝(早年受到巫蠱之亂的牽連,并不沒能享受皇族應該有的待遇)等也喜歡這些,應該在漢代鬥雞已經十分盛行。
另外,達官貴人以及皇室子弟很多所謂“有錢有閑”的人,都會用鬥雞打發時間:。
盎病免居家,與阊裏淝枕,相随行鬥雞走狗。——司馬遷《史記袁昂晁錯列傳》。
比如袁昂,因爲自己的意見得不到漢景帝的支持,就回家賦閑,然後天天鬥雞,來打發時間。(可能心情也不是很好)。
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盡管鬥雞在漢代很盛行,不過還是很多時候被認爲和“玩物喪志”聯系在一起的,史家多有議論:。
所忠言:“世家子弟富人或鬥雞走狗馬,弋獵博戲,亂齊民。”乃征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曰“株送徒”。入财者得補郎,郎選衰矣。——班固《漢書食貨志》。
此段記載在《史記平準書》中也有記載,側面證明了鬥雞在貴族中的流行程度,可以佐證,至少兩漢之中,鬥雞是相當流行的遊戲娛樂了。
包括司馬遷,也經常拿“鬥雞”來舉例:。
博戲馳逐,鬥雞走狗,作色相矜,必争勝者,重失負也。——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雖然史家本人沒有明确說“鬥雞”不好,但是也能看出,在曆史記載之中借用東方朔頂撞漢武帝等事情,司馬遷和班固兩人對于鬥雞這種遊戲或多或少還是持有一定負面态度的,認爲這有玩物喪志的嫌疑,尤其對于廟堂之高的士大夫和帝王而言。
魏晉南北朝時期鬥雞大規模進入文學領域魏晉南北朝的“鬥雞”習俗得到了延續,不過大量出現在文人士大夫的文學領域,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中遊樂場景大量進入文學題材,鬥雞也成爲其中之一:。
比如三國時期的《鬥雞詩》:。
丹雞被華采,雙距如鋒芒。願一揚炎威,會戰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長翹驚風起,勁翮正敷張。
輕舉奮勾喙,電擊複還翔。——劉桢《鬥雞詩》。
比如建安風骨的曹植的《鬥雞》:。
遊目極妙伎,清聽厭宮商。主人寂無爲,衆賓進樂方。長筵坐戲客。鬥雞間觀房。群雄正翕赫。
雙翹自飛揚。揮羽激清風。悍目發朱光。觜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長鳴入青雲。扇翼獨翺翔。
願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場。——曹植《鬥雞》。
這一段時期是鬥雞相關的文學作品“爆發”的時代。現在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鬥雞頻繁出現在文學、詩詞歌賦之中,遠遠超過鬥雞盛行的兩漢時期。
以下不再一一列舉了,三國時期的應玚、南朝的庾信、徐陵、劉孝威都有類似描寫鬥雞的詩篇,一般認爲,鬥雞這種娛樂民俗進入文學或許與魏晉南北朝士族地位提升,文人思想解放有一定關系。
另外一則有趣的内容來自于魏晉時期的李夏舍墓葬的考古:。
李夏舍的墓葬出土于甘肅的西和縣,确認其身份是當時曹魏出使隴右鮮卑族轲比能的使者李夏舍,其身份應該是不高的,除了幾處史料提及名字,沒有單獨的列傳,應該是兩千石官階以下,中低層官員,墓葬中也有鬥雞圖,這個時候應該已經是“民間遊戲”了,不局限于貴族階層。
唐代是鬥雞活動又一個高潮期:鬥雞可以影響仕途甚至政治走向唐朝是鬥雞最“鼎盛”也是最後的“高峰期”,後面鬥雞影響力都在減弱,唐朝時期鬥雞屬于典型的“上行下效”,上到王族,下到百姓都在鬥雞,鬥雞甚至完全可以左右一個人的“仕途”甚至人生走向:。
唐詩中描寫鬥雞場景比比皆是,從初唐到中唐、晚唐層出不窮,就連最爲接近平民百姓生活的杜甫,都寫過《鬥雞》這種詩作。然而,這并不是唐代鬥雞最“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地方是唐代鬥雞完全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比如王勃:。
是時,諸王鬥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怒曰:「是且交構。」斥出府。勃既廢,客劍南。——《新唐書王勃傳》。
王勃大家都不陌生,他人生最大的“挫折”就是因爲“鬥雞”造成的,唐高宗時期諸王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當時王勃是沛王的伴讀,爲他鬥雞寫“檄文”,結果被唐高宗知道後大怒,雖然文章很好,文采飛揚,然而被驅逐出府,王勃走上失意人生。
因爲“鬥雞”得以接近皇帝,走上仕途也不在少數,也有本身就有才能,但是靠鬥雞拉進和皇帝關系的大臣,這在唐代(尤其是玄宗朝)非常常見:。
玄宗即位,召拜殿中少監。數召入卧内,命之舍敬,曲侍宴私,與後妃連榻,間以擊球鬥雞,常呼之爲姜七而不名也。——《舊唐書姜皎傳》。
姜皎本身就是玄宗故交,憑借鬥雞和玄宗親密無間。玄宗個人特别喜歡鬥雞,所以玄宗後期,幾乎是愈演愈烈,身邊因爲鬥雞而來,飛揚跋扈的弄臣,比比皆是。
王鉷之子準爲衛尉少卿,出入宮中,以鬥雞侍帝左右。——《舊唐書》。
但是,這并不是玄宗一朝的問題,唐代幾乎都是如此,《唐語林》和《大唐新語》中都記載了太宗朝的杜淹(一度是宰相)最初因爲“鬥雞詩”被李世民賞識的事情,也許唐太宗看中的是他的行政才能,但是也可以看出當時鬥雞在唐朝多麽盛行。
當然,唐代這種風氣引發不少人猛烈抨擊,比如唐代《東城老夫傳》中,猛烈攻擊玄宗朝鬥雞風氣,文中寫到“上之好之,民風尤甚”:。
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東城老父傳》。
裏面對于靠鬥雞走馬而飛黃騰達表達了諷刺之意。這本書時間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安史之亂之後的“元和中興”),一定程度上有對玄宗朝鬥雞風氣的反思。然而安史之亂之後,鬥雞風氣并沒有減弱,比如郭子儀的兒子依然喜愛鬥雞。
直到宋代之後,鬥雞都很一直盛行,算經久不衰,不過總體上一直沒有再回到唐代的流行程度:。
自早呈拽百戲。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說诨話。——《東京夢華錄》。
宋代的時候,都市商業較爲發達,鬥雞依舊作爲遊戲存在。依然相當盛行,可以說是。
宋代鬥雞進入了官方儀仗,可能是比較引人注目的一點,此前曆朝曆代根本不敢想象:。
及百戲、蹴鞠、鬥雞、角抵次第迎引。——《宋史》。
所以,北宋時期鬥雞确實很盛行,《水浒傳》中描寫鬥雞可以說比較适當,沒有問題,雖然成書于明代。
而明代“鬥雞”也較爲盛行,文人筆記小說多有記載:。
天啓壬戌間好鬥雞,設鬥雞社于龍山下,仿王勃《鬥雞檄》,檄同社。仲叔秦一生,日攜古董、書畫、文錦、川扇等物與餘博,餘雞屢勝之。——張岱《陶庵夢憶》。
這其實是明朝滅亡之後,明代散文家張岱寫的一本散文集,這裏記載了當年的一些事情,主要是江浙一帶風俗。其中專門提到了鬥雞。至少明清兩代,鬥雞依然盛行,袁世凱的兒輩還在鬥雞。(已是民國初年)。
然而鬥雞人的地位其實是有所下降的,再沒有像漢唐那樣上行下效,全民參與,甚至依靠鬥雞手藝在政治上平步青雲或者一夜暴富的情況了,至少這種事情發生得要比漢唐少很多了。至于鬥雞盛行的原因,則是衆說紛纭,有的認爲社會穩定、有的認爲尚武陽性的風尚,并無定論了。
如有不妥之處,求輕噴,歡迎愛好者們一同讨論~。
歡迎專注本專欄——都市傳說研究:。
都市傳說研究隻談學術研究,隻談民俗學社會學含義,不談怪力亂神,不談封建迷信。

(多图预警~)。
勉强回答一下:。
“斗鸡”作为“游戏”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在贵族之间流行的,汉唐时代为斗鸡活动较为繁盛的时代,文献和考古发现都提供了一些面的证据。从“斗鸡”作为民俗和民间游戏的角度,专门的文献记载和系统研究尚有部分不足之处,但是从文献中的侧面记载,以及墓葬中壁画基本可以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也许不够准确)。
斗鸡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在贵族中流行首先,斗鸡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在中原大地上流行,虽然民间记载有限,但至少在贵族中已经相当流行。各种文献中都有记载。
关于“斗鸡”作为民间游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印度东北,后流入中国,此种说法尚未获得统一承认,仅作参考。而我们确切知道的是,春秋时期的诸侯贵族们中,“斗鸡”已经是非常流行的游戏。
西周时期“斗鸡”有多流行可能还有争论,不过春秋时期(东周),已经在贵族之中比较盛行了,已经有历史典籍记载:。
春秋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斗鸡发生在鲁昭公二十五年,继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政变”,深远地影响了鲁国的政治格局:。
季、郤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益宫于郈氏,且让之。故郤昭伯亦怨平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大致翻译一下:季平子和郈氏斗鸡,两家都不老实,全都玩“猫腻”,郈氏做得更过分,把自己的斗鸡带上“金爪”(金属的爪子),然后季平子斗鸡失败,大怒,扩建自己的住宅侵占郈氏的领地,多次责备郈氏,两家自此结怨。
这一个故事在《淮南子》中也有明确记载,相互印证,比较可靠,可以认为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斗鸡风俗已经相当流行:。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遂兴兵以救之。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淮南子人间》。
《淮南子人间》主要是出于阐释“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的观点记载了斗鸡,小的祸患不处理好,酿成大的灾难,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这场斗鸡之所以被记载在史书之中,主要是因为后来它引发了更大的“纷争”:由于斗鸡作弊,两家结怨,季平子的跋扈使得他得罪了不少人,鲁昭公联合这些人趁机发难,一度围困了季平子,后鲁国三桓联合,赶走鲁昭公。
实际上,先秦时期专门阐释民俗的文献内容不是很多,只有涉及了影响历史走向的部分,会被正史记载。
到战国时期,“斗鸡”已经是全社会的“风俗”之一了,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参与斗鸡都一定是贵族了:。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鬥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
这是《史记》中记载苏秦游说齐宣王的原话,当然这里并不是为了讨论斗鸡的风俗,而是说服齐宣王“合纵”抗秦,不过话中提到了临淄城中有“斗鸡,走狗”的人,可见这个时候“斗鸡”已经相当普遍流行于临淄城中。(齐国当时的首都)。
而《战国策》中记载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战国策齐策一》。
可见,当时“斗鸡”已经在齐国比较普及。
同样是战国中期人,《庄子》专门有一则寓言以斗鸡为例子,出自《达生》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外篇·达生》。
大致翻译一下:大致是说饲养斗鸡,训练十天的时候,斗鸡还是虚浮骄躁;训练二十天的时候,斗鸡看着影子就跳;训练三十天的时候,还不算完备,还是盛气凌人的样子;训练四十天的时候,基本训练好了,其他鸡鸣叫的时候,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其他鸡根本无法与之匹敌,只能逃走。
这就是《庄子》中赫赫有名的“呆若木鸡”的典故,其中背景就是涉及到斗鸡这项民俗。实际上,最初“呆若木鸡”并没有明显的贬义。
然而《庄子》并不是历史典籍,带有寓言故事的色彩,《庄子·外篇·达生》本篇带有要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主旨思想,而斗鸡这则故事主要是为了展现这则庄子的道家思想设立的。不过依旧可以看出斗鸡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与兴盛。
汉代是斗鸡发展的高峰期之一,都有相关墓葬壁画出土“斗鸡”在汉代是高速发展为最流行的“民间游戏”之一,文献记载和考古文献都可以印证这一事实,斗鸡作为民间游戏可以说在汉代极为流行:。
目前大量的汉墓中出土了不少斗鸡的图画,实际在汉代,斗鸡一度是全社会游戏,影响力之强,远超前代。
各种考古发现佐证了汉代斗鸡的“高潮”,这是在河南郑州出土的汉画像砖,图中描绘了斗鸡相关的场景:。
图中的两人在斗鸡的同时,还似乎在夸耀自己的鸡,或是助威,可见汉朝的斗鸡可能已经是一种风尚。
部分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还揭示了一些斗鸡的相关习俗,这是在河南南阳县英庄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面刻画了斗鸡的场景:。
这幅画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能看到斗鸡者有随从,而且似乎在给斗鸡比赛下注。侧面表明,至少在汉代斗鸡比赛,已经有“赌注”甚至一定规模的相关“博彩业”,那个时候恐怕已经有人有“下外围”之类的举动了。
另外,还有一个典型的汉代斗鸡画,出土于河南登封,可以看到斗鸡的时候还有其他动物:。
据这幅画像推测,汉代的时候,已经有“助威”的动物了,似乎是狗。斗鸡比赛自然是鸡是主角,旁边还有一只狗用来助威。
各种文献典籍也有类似的呼应:。
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班固《汉书宣帝纪》。
而且汉宣帝(早年受到巫蛊之乱的牵连,并不没能享受皇族应该有的待遇)等也喜欢这些,应该在汉代斗鸡已经十分盛行。
另外,达官贵人以及皇室子弟很多所谓“有钱有闲”的人,都会用斗鸡打发时间:。
盎病免居家,与阊里淝枕,相随行斗鸡走狗。——司马迁《史记袁昂晁错列传》。
比如袁昂,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汉景帝的支持,就回家赋闲,然后天天斗鸡,来打发时间。(可能心情也不是很好)。
但是,我们同样要看到,尽管斗鸡在汉代很盛行,不过还是很多时候被认为和“玩物丧志”联系在一起的,史家多有议论:。
所忠言:“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乃征诸犯令,相引数千人,名曰“株送徒”。入财者得补郎,郎选衰矣。——班固《汉书食货志》。
此段记载在《史记平准书》中也有记载,侧面证明了斗鸡在贵族中的流行程度,可以佐证,至少两汉之中,斗鸡是相当流行的游戏娱乐了。
包括司马迁,也经常拿“斗鸡”来举例:。
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虽然史家本人没有明确说“斗鸡”不好,但是也能看出,在历史记载之中借用东方朔顶撞汉武帝等事情,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对于斗鸡这种游戏或多或少还是持有一定负面态度的,认为这有玩物丧志的嫌疑,尤其对于庙堂之高的士大夫和帝王而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斗鸡大规模进入文学领域魏晋南北朝的“斗鸡”习俗得到了延续,不过大量出现在文人士大夫的文学领域,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中游乐场景大量进入文学题材,斗鸡也成为其中之一:。
比如三国时期的《斗鸡诗》:。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刘桢《斗鸡诗》。
比如建安风骨的曹植的《斗鸡》:。
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长筵坐戏客。斗鸡间观房。群雄正翕赫。
双翘自飞扬。挥羽激清风。悍目发朱光。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曹植《斗鸡》。
这一段时期是斗鸡相关的文学作品“爆发”的时代。现在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斗鸡频繁出现在文学、诗词歌赋之中,远远超过斗鸡盛行的两汉时期。
以下不再一一列举了,三国时期的应玚、南朝的庾信、徐陵、刘孝威都有类似描写斗鸡的诗篇,一般认为,斗鸡这种娱乐民俗进入文学或许与魏晋南北朝士族地位提升,文人思想解放有一定关系
另外一则有趣的内容来自于魏晋时期的李夏舍墓葬的考古:。
李夏舍的墓葬出土于甘肃的西和县,确认其身份是当时曹魏出使陇右鲜卑族轲比能的使者李夏舍,其身份应该是不高的,除了几处史料提及名字,没有单独的列传,应该是两千石官阶以下,中低层官员,墓葬中也有斗鸡图,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是“民间游戏”了,不局限于贵族阶层。
唐代是斗鸡活动又一个高潮期:斗鸡可以影响仕途甚至政治走向唐朝是斗鸡最“鼎盛”也是最后的“高峰期”,后面斗鸡影响力都在减弱,唐朝时期斗鸡属于典型的“上行下效”,上到王族,下到百姓都在斗鸡,斗鸡甚至完全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仕途”甚至人生走向:。
唐诗中描写斗鸡场景比比皆是,从初唐到中唐、晚唐层出不穷,就连最为接近平民百姓生活的杜甫,都写过《斗鸡》这种诗作。然而,这并不是唐代斗鸡最“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地方是唐代斗鸡完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比如王勃:。
是時,諸王鬥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怒曰:「是且交構。」斥出府。勃既廢,客劍南。——《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大家都不陌生,他人生最大的“挫折”就是因为“斗鸡”造成的,唐高宗时期诸王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当时王勃是沛王的伴读,为他斗鸡写“檄文”,结果被唐高宗知道后大怒,虽然文章很好,文采飞扬,然而被驱逐出府,王勃走上失意人生。
因为“斗鸡”得以接近皇帝,走上仕途也不在少数,也有本身就有才能,但是靠斗鸡拉进和皇帝关系的大臣,这在唐代(尤其是玄宗朝)非常常见:。
玄宗即位,召拜殿中少监。数召入卧内,命之舍敬,曲侍宴私,与后妃连榻,间以击球斗鸡,常呼之为姜七而不名也。——《旧唐书姜皎传》。
姜皎本身就是玄宗故交,凭借斗鸡和玄宗亲密无间。玄宗个人特别喜欢斗鸡,所以玄宗后期,几乎是愈演愈烈,身边因为斗鸡而来,飞扬跋扈的弄臣,比比皆是。
王鉷之子准为卫尉少卿,出入宫中,以斗鸡侍帝左右。——《旧唐书》。
但是,这并不是玄宗一朝的问题,唐代几乎都是如此,《唐语林》和《大唐新语》中都记载了太宗朝的杜淹(一度是宰相)最初因为“斗鸡诗”被李世民赏识的事情,也许唐太宗看中的是他的行政才能,但是也可以看出当时斗鸡在唐朝多么盛行。
当然,唐代这种风气引发不少人猛烈抨击,比如唐代《东城老夫传》中,猛烈攻击玄宗朝斗鸡风气,文中写到“上之好之,民风尤甚”:。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东城老父传》。
里面对于靠斗鸡走马而飞黄腾达表达了讽刺之意。这本书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安史之乱之后的“元和中兴”),一定程度上有对玄宗朝斗鸡风气的反思。然而安史之乱之后,斗鸡风气并没有减弱,比如郭子仪的儿子依然喜爱斗鸡。
直到宋代之后,斗鸡都很一直盛行,算经久不衰,不过总体上一直没有再回到唐代的流行程度:。
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时候,都市商业较为发达,斗鸡依旧作为游戏存在。依然相当盛行,可以说是。
宋代斗鸡进入了官方仪仗,可能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点,此前历朝历代根本不敢想象:。
及百戏、蹴鞠、斗鸡、角抵次第迎引。——《宋史》。
所以,北宋时期斗鸡确实很盛行,《水浒传》中描写斗鸡可以说比较适当,没有问题,虽然成书于明代。
而明代“斗鸡”也较为盛行,文人笔记小说多有记载:。
天启壬戌间好斗鸡,设斗鸡社于龙山下,仿王勃《斗鸡檄》,檄同社。仲叔秦一生,日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等物与余博,余鸡屡胜之。——张岱《陶庵梦忆》。
这其实是明朝灭亡之后,明代散文家张岱写的一本散文集,这里记载了当年的一些事情,主要是江浙一带风俗。其中专门提到了斗鸡。至少明清两代,斗鸡依然盛行,袁世凯的儿辈还在斗鸡。(已是民国初年)。
然而斗鸡人的地位其实是有所下降的,再没有像汉唐那样上行下效,全民参与,甚至依靠斗鸡手艺在政治上平步青云或者一夜暴富的情况了,至少这种事情发生得要比汉唐少很多了。至于斗鸡盛行的原因,则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社会稳定、有的认为尚武阳性的风尚,并无定论了。
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欢迎专注本专栏——都市传说研究:。
都市传说研究只谈学术研究,只谈民俗学社会学含义,不谈怪力乱神,不谈封建迷信。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描写斗鸡的过程,斗鸡活动是在何时产生的,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如何?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94856.html

上一篇:《阙题》

下一篇:《从猎渭川献诗》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