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0 19:15:03
 
作者:洞見·念念
擇高處立,于低處行。
俗話說,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一個人無論身處什麽樣的環境,都要有放低姿态的格局。
不恃才傲物,不自以爲是。
謙虛處世,是與人爲善的涵養,更是一種獨善其身的智慧。
 
01
修爲不足,才會張揚
人在順境中,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
初出茅廬的蘇轼曾有過一段相當自負的時光。
20歲時,他首次進京應試,就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名動京城。
後又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被喻爲北宋百年第一人。
然而溢美之辭聽得多了,他日漸變得狂妄,以爲自己名滿天下,無人能及。
《警世通言》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蘇轼去拜訪宰相王安石,在書房等候其午休時,剛好看到一副筆墨,上面寫着兩句話: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看完後,蘇轼很不以爲然,覺得對方空有名聲在外,卻連兩句詩都填不下去。
在他看來,&ldquo吹落黃花滿地金&rdquo這句話就是一大謬誤。
黃花開在秋季,最能耐久,隻枯萎不凋落,哪來&ldquo滿地金&rdquo可言。
于是,沒有多想,蘇轼就提筆在紙上接着寫了下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意思是,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那樣會落花瓣,你再仔細想想?
寫完後,沒等王安石醒來,就提前告辭了。
後來,蘇轼被貶至黃州。
有一日,正值重陽,蘇轼和朋友前去賞菊,一陣大風刮來,竟真的出現了菊花落瓣的場景。
看着眼前的滿地金黃,蘇轼備感驚訝的同時,也不由爲自己曾經的無知而慚愧。
蘇轼後來屢遭貶谪,多少與他年輕時風頭太盛,不懂藏拙有關。
慶幸的是,他并未因此而生出才華被埋沒的怨歎,也沒有變得憤世嫉俗,而是慢慢學會在現實中收起鋒芒,看淡得失。
正如有句話所說:
年少輕狂時,總以爲天下事,無可不爲歲月蹉跎後,終感到天下人,力有盡頭。
見識越少,人就越會把自己當回事。
但太過顯山露水,反而更快暴露出自我的膚淺。
張揚源于淺薄,謙遜基于厚度。
 
 
02
格局變大,姿态自低
人在什麽時候最能認清自己?
&mdash&mdash低谷時。
蘇轼的一生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階段,而轉折點,就是&ldquo烏台詩案&rdquo。
在那之前,他是意氣風發的蘇大學士,在那之後,他是躬耕田野的東坡先生。
其實這場牢獄變故對他來講,最大的打擊,不在仕途上,而在精神上。
曾經的蘇轼,懷抱經世治國之心,渴望建功立業,成就一番大作爲。
然而天不遂人願,在一次次被誣陷、被迫害的過程中,他終于慢慢認清了現實的無奈。
&ldquo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rdquo,就是寫于這樣一種感慨之下。
有人做過統計,蘇轼一生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
從湖州、黃州,到杭州、徐州,再到後來的惠州、儋州,他的足迹越走越遠,心境也變得越來越通透。
他終于明白,人生的理想未必都要在高處實現,官職再低,隻要能真正的施惠于民,造福于民,又有何不可?
在徐州任知州時,洪水泛濫,蘇轼親荷畚插,和全城百姓一起奮戰了七十多個晝夜終于保住了徐州城。
在杭州兩次任職時,他先是清淤修井,解決了老百姓的飲水問題,又親自組織疏浚西湖,築堤建橋,才有了日後美麗清澈的西湖水。
不僅如此,他還将怡然自得的心态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己開荒種地,煎茶煮食,日子再清貧,也不忘&ldquo松風竹爐, 提壺相呼&rdquo,再樂呵呵地吟上一句&ldquo又得浮生一日涼&rdquo。
《菜根譚》中寫道: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
 
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人生變化無常,追求高志固然沒錯,但如果在遭遇困境時不懂順勢而爲,不知容忍謙讓,就容易陷入執迷,難得安樂。
蘇轼的智慧之處在于,他做到了高處立,低處行,能以出世的豁達之心做入世的尋常之事。
而當一個人擁有足夠大的格局,對世界、對人生自會生出更多敬畏和謙卑之心,姿态也必然越放越低。
 
 
03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人生有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
以此來形容蘇轼的一生,最适當不過。
在經曆了人生起起伏伏後,晚年的他早将榮辱得失都看作浮雲,就連生死大事,也能視之等閑。
被流放到海南時,他已是六十多高齡。
在這樣的年歲,要告别家人,翻山渡海,卻往荒蕪瘴疠之地,換做别人,可能隻會越想越悲涼。
他卻很快就釋然了,潇灑長歎: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來都來了,那就把它當作人生難得的見聞,好好過日子吧。
在那天涯海角之地,他完全丢開了身份的束縛,将自己當成一個普通人,和當地老百姓交友,想着法子在貧瘠的生活尋找滋味。
每次去朋友家喝完酒,迷迷糊糊回去,朋友家的孩子們便吹着蔥葉爲他相送。
他在感動之餘,又詩興大發,寫下&ldquo莫作天涯萬裏意,溪邊自有舞雩風。&rdquo
何必對流放生涯過于在意,哪怕遠在萬裏之外,溪邊自有真情的樂聲相送。
此時的蘇轼,就像一位返璞歸真的少年,心性變得愈發簡單,爲人也愈加誠懇謙遜。
他在《答謝民師書》中,開篇就詞謙語恭地寫道:
&ldquo轼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複齒缙紳。&rdquo
意思是,自己天性拙直,學問低下,因獲罪多年、被貶廢置,故不敢再居于士大夫行列。
與其年輕時的詩作相比,足以見思維之沉澱,境界之升華。
對于暮年的蘇轼形象,我總會想起,他曾給好友董傳的一句話: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生活再多磨難,也從未能磨滅他的才華和光輝。
相反,越是把自己的身段放低,越彰顯了他的胸懷和氣度。
正因爲如此,蘇轼一生所到之處,無不留下了脍灸人口的傳聞,人們發自内心地懷念他,敬重他,認可他。
《禮記》中有雲:&ldquo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rdquo
越是有德行的人,越活得謙卑踏實。
因爲他們知道,真正的高度,隻能來自于一個人對自我的正視。
是知己不足而後進,望山遠岐而前行。
有放低自己的勇氣,也有無畏向前的底氣,方爲大境界。
▽
常言道:人生難逃低屋檐,能屈能伸最坦然。
生活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人隻有把姿态放得低一點,才能看到自身局限性,以更大的心胸接納世事,學會成長。
讓一個人高貴的,從來不是出身,而是修養。
點個贊吧,放低姿态做人,默默耕耘,養得根深,生命自能枝繁葉茂。
 
作者:洞见·念念
择高处立,于低处行。
俗话说,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
不恃才傲物,不自以为是。
谦虚处世,是与人为善的涵养,更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智慧。
 
01
修为不足,才会张扬
人在顺境中,是很容易得意忘形的。
20岁时,他首次进京应试,就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城。
后又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喻为北宋百年第一人。
然而溢美之辞听得多了,他日渐变得狂妄,以为自己名满天下,无人能及。
《警世通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其午休时,刚好看到一副笔墨,上面写着两句话: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看完后,苏轼很不以为然,觉得对方空有名声在外,却连两句诗都填不下去。
在他看来,&ldquo吹落黄花满地金&rdquo这句话就是一大谬误。
黄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只枯萎不凋落,哪来&ldquo满地金&rdquo可言。
于是,没有多想,苏轼就提笔在纸上接着写了下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意思是,菊花不像春天的花那样会落花瓣,你再仔细想想?
写完后,没等王安石醒来,就提前告辞了。
后来,苏轼被贬至黄州。
有一日,正值重阳,苏轼和朋友前去赏菊,一阵大风刮来,竟真的出现了菊花落瓣的场景。
看着眼前的满地金黄,苏轼备感惊讶的同时,也不由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惭愧。
苏轼后来屡遭贬谪,多少与他年轻时风头太盛,不懂藏拙有关。
庆幸的是,他并未因此而生出才华被埋没的怨叹,也没有变得愤世嫉俗,而是慢慢学会在现实中收起锋芒,看淡得失。
正如有句话所说:
年少轻狂时,总以为天下事,无可不为岁月蹉跎后,终感到天下人,力有尽头。
见识越少,人就越会把自己当回事。
但太过显山露水,反而更快暴露出自我的肤浅。
张扬源于浅薄,谦逊基于厚度。
 
 
02
格局变大,姿态自低
人在什么时候最能认清自己?
&mdash&mdash低谷时。
苏轼的一生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而转折点,就是&ldquo乌台诗案&rdquo。
在那之前,他是意气风发的苏大学士,在那之后,他是躬耕田野的东坡先生。
其实这场牢狱变故对他来讲,最大的打击,不在仕途上,而在精神上。
曾经的苏轼,怀抱经世治国之心,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大作为。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一次次被诬陷、被迫害的过程中,他终于慢慢认清了现实的无奈。
&ldquo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rdquo,就是写于这样一种感慨之下。
有人做过统计,苏轼一生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
从湖州、黄州,到杭州、徐州,再到后来的惠州、儋州,他的足迹越走越远,心境也变得越来越通透。
他终于明白,人生的理想未必都要在高处实现,官职再低,只要能真正的施惠于民,造福于民,又有何不可?
在徐州任知州时,洪水泛滥,苏轼亲荷畚插,和全城百姓一起奋战了七十多个昼夜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在杭州两次任职时,他先是清淤修井,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又亲自组织疏浚西湖,筑堤建桥,才有了日后美丽清澈的西湖水。
不仅如此,他还将怡然自得的心态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己开荒种地,煎茶煮食,日子再清贫,也不忘&ldquo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rdquo,再乐呵呵地吟上一句&ldquo又得浮生一日凉&rdquo。
《菜根谭》中写道: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人生变化无常,追求高志固然没错,但如果在遭遇困境时不懂顺势而为,不知容忍谦让,就容易陷入执迷,难得安乐。
苏轼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做到了高处立,低处行,能以出世的豁达之心做入世的寻常之事。
而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大的格局,对世界、对人生自会生出更多敬畏和谦卑之心,姿态也必然越放越低。
 
 
03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人生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以此来形容苏轼的一生,最适当不过。
在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后,晚年的他早将荣辱得失都看作浮云,就连生死大事,也能视之等闲。
在这样的年岁,要告别家人,翻山渡海,却往荒芜瘴疠之地,换做别人,可能只会越想越悲凉。
他却很快就释然了,潇洒长叹: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来都来了,那就把它当作人生难得的见闻,好好过日子吧。
在那天涯海角之地,他完全丢开了身份的束缚,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和当地老百姓交友,想着法子在贫瘠的生活寻找滋味。
每次去朋友家喝完酒,迷迷糊糊回去,朋友家的孩子们便吹着葱叶为他相送。
他在感动之余,又诗兴大发,写下&ldquo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rdquo
何必对流放生涯过于在意,哪怕远在万里之外,溪边自有真情的乐声相送。
此时的苏轼,就像一位返璞归真的少年,心性变得愈发简单,为人也愈加诚恳谦逊。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开篇就词谦语恭地写道:
&ldquo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rdquo
意思是,自己天性拙直,学问低下,因获罪多年、被贬废置,故不敢再居于士大夫行列。
与其年轻时的诗作相比,足以见思维之沉淀,境界之升华。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再多磨难,也从未能磨灭他的才华和光辉。
相反,越是把自己的身段放低,越彰显了他的胸怀和气度。
正因为如此,苏轼一生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了脍灸人口的传闻,人们发自内心地怀念他,敬重他,认可他。
《礼记》中有云:&ldquo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rdquo
越是有德行的人,越活得谦卑踏实。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高度,只能来自于一个人对自我的正视。
是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岐而前行。
有放低自己的勇气,也有无畏向前的底气,方为大境界。
▽
常言道:人生难逃低屋檐,能屈能伸最坦然。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人只有把姿态放得低一点,才能看到自身局限性,以更大的心胸接纳世事,学会成长。
让一个人高贵的,从来不是出身,而是修养。
点个赞吧,放低姿态做人,默默耕耘,养得根深,生命自能枝繁叶茂。
1854年,38岁的约翰·克劳斯顿患了食道癌,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在一个微风吹拂的黄昏,克劳斯顿对陪自己散步的妻子说:“我曾经对你承诺要陪你白头到老,请...[全文阅读]
27年前一个隆冬的夜晚,在上海西北角的一间公房里,一对刚结束婚礼仪式的新人依偎着躺在床上。新娘温柔无比地紧贴着新郎,新郎的喘息渐渐粗重起来,心跳不断加速&hel...[全文阅读]
文/冯小风 1 和好友浩子一起漫步在城市的街头,暮秋之夜,有些微寒。不灭的灯光闪闪烁烁,尽情地折射出这座城市的繁华。鳞波漾漾的江水从黑暗的一头...[全文阅读]
夏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文武双全的统治者,可惜前半生他励精图治,看到成果以后就开始放纵声色,不理朝政,荒废政事,压榨剥削百姓。 有的君主...[全文阅读]
赫拉克勒斯经历的最后一次冒险是讨伐俄卡利亚国王欧律托斯,以前国王曾允诺凡是射箭胜过他和他儿子的人,可以娶他女儿伊俄勒为妻,可是后来他又拒绝了。赫拉克勒斯...[全文阅读]
舟山六横岛有个田坳村,村后傍青山,村前临海滩。村里有一对兄弟,老大叫大郎,老二叫二郎。 一个月夜,兄弟俩到海边去捉沙蟹埋蕃薯。哟!海滩上密密麻麻的爬满了沙蟹...[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苏轼:一个人姿态越低 境界越高
上一篇:撒贝宁一通电话揭开康辉真面目:人这一生 到底什么最值钱?
下一篇:农村阿七是个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