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上惊秋》_古风词韵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风词韵

《汾上惊秋》

发布时间:2021-11-15 07:03:56

分类:古风词韵发布者:陌颜
汾上驚秋 - 蘇廷
北風吹白雲,萬裏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注釋](1)汾上:汾水上。汾水爲黃河第二的支流。(2)搖落:樹葉凋零。

[譯文]北風吹卷着白雲,我要渡過汾河到萬裏以外的地方去。心緒傷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搖落凋零,再也不願聽到這蕭瑟的秋風。

  按照題目的标示,這首五絕大概是寫詩人在汾水上驚覺秋天的來臨,抒發歲暮時邁之類的感慨。詩的内容似乎也即如此。其實它有興寄,有深意,是一首頗具特色的即興詠史詩。

  汾水在今山西省。這詩所說的“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黃河的一段。這河、汾沿岸,便是漢、唐的河東郡。河東郡有個汾陰縣(今山西萬榮南)。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夏天,方士奏報祥瑞,在汾陰掘獲黃帝鑄造的寶鼎。武帝大喜,秋天親自來到汾陰,祭祀土神後土,還和群臣在船中飲宴賦詩,作《秋風辭》。

  開元時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漢武帝之意。開元十一年(723)二月,玄宗來到汾陰祭祀後土,并下令改稱汾陰爲寶鼎縣。蘇颋其時正在禮部尚書任上,當也從駕參加了這個祭祀盛典。蘇颋長期充任中樞要職,甚受玄宗器重。大概就在從駕祭祀後土之後,忽然被調離朝廷,出京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到開元十三年才又調回長安。外放的兩年,是他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時期,這詩可能就是這一兩年中的一個秋天所作的。

  明瞭上述背景,就較易切實地理解這詩所蘊含的複雜心情,也可以體會詩人所以采取這種虛虛實實,若即若離,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現手法的用意。前二句顯然化用了《秋風辭》的詩意,首句即“秋風起兮白雲飛”,次句爲“泛樓船兮濟河汾”,從而概括地暗示着當年漢武帝到汾陰祭後土的曆史往事,同時也令人不難聯想到唐玄宗欲效漢武帝的作爲。兩者何其相似,曆史仿佛重演,這意味着什麽,又啓示些什麽,詩人并不予點破,留給讀者自行理會。然而題目卻點出了一個“驚”字,表明詩人的思緒是受了震驚的。難道是由于個人遭遇而被震驚了嗎?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點象是即景自況。他在汾水上被北風一吹,一陣寒意使他驚覺到秋天來臨;而他當時正處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陣北風把他這朵白雲吹得老遠,來到了這汾水上。這也合乎題目标示的“汾上驚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複雜的。總的來說,是在即景起興中抒發着曆史的聯想和感慨,在關切國家的隐憂中交織着個人失意的哀愁。可謂百感交集,愁緒紛亂。

  爲了使讀者體會這種心情,詩人在後二句便明确加以說穿了。“心緒”此處謂愁緒紛亂。“搖落”用《秋風辭》中“草木黃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辯》語“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裏用以指蕭瑟天氣,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說“逢”。“逢”者,愁緒又加上挫折之謂,暗示出“心緒”并非隻是個人的失意。“秋聲”即謂北風,其聲肅殺,所以“不可聞”。聽了這肅殺之聲,隻會使愁緒更紛亂,心情更悲傷。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蘊含的複雜心情的性質和傾向。

  實際上,這詩的表現手法和抒情特點,都比較接近阮籍的《詠懷詩》。讀者從它的抒情形象中感覺到詩人有寄托,有憂慮,有感傷;但究竟爲什麽,是難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這種手法,可能是以久與政事的經驗,熟悉曆史的知識,意識到漢、唐兩代的兩個盛世皇帝之間有某種相似,仿佛受到曆史的某種啓示,隐約感到某種憂慮,然而他還說不清楚,也無可奈何,因此隻能寫出這種感覺和情緒。而恰是這一點,卻構成了一種獨有的藝術特點:以形象來表示,讓讀者去理會。

  (倪其心)【作品評述汾上驚秋
北風吹白雲,萬裏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以上就是《汾上驚秋》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汾上惊秋 - 苏廷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注释](1)汾上:汾水上。汾水为黄河第二的支流。(2)摇落:树叶凋零。

[译文]北风吹卷着白云,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按照题目的标示,这首五绝大概是写诗人在汾水上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迈之类的感慨。诗的内容似乎也即如此。其实它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

  汾水在今山西省。这诗所说的“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这河、汾沿岸,便是汉、唐的河东郡。河东郡有个汾阴县(今山西万荣南)。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夏天,方士奏报祥瑞,在汾阴掘获黄帝铸造的宝鼎。武帝大喜,秋天亲自来到汾阴,祭祀土神后土,还和群臣在船中饮宴赋诗,作《秋风辞》。

  开元时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汉武帝之意。开元十一年(723)二月,玄宗来到汾阴祭祀后土,并下令改称汾阴为宝鼎县。苏颋其时正在礼部尚书任上,当也从驾参加了这个祭祀盛典。苏颋长期充任中枢要职,甚受玄宗器重。大概就在从驾祭祀后土之后,忽然被调离朝廷,出京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到开元十三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两年,是他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这诗可能就是这一两年中的一个秋天所作的。

  明瞭上述背景,就较易切实地理解这诗所蕴含的复杂心情,也可以体会诗人所以采取这种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的用意。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令人不难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难道是由于个人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象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读者从它的抒情形象中感觉到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倪其心)【作品评述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以上就是《汾上惊秋》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汉宫露,梁园雪。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唤客情应重。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择肉而后发,先中而命处,弦矢分,艺殪仆。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汾上惊秋》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46541.html

上一篇:《望蓟门》

下一篇:《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古风词韵相关文章
更多古风词韵文章

精选古风词韵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风词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