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_名言名句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名言名句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发布时间:2021-10-21 16:27:36

分类:名言名句发布者:陌颜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 / 早寒有懷 / 江上思歸》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孤帆 一作:歸帆)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雲海迷迷茫茫。
思鄉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歸來的帆在天邊徜徉。
風煙迷離渡口可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蕩漾。

注釋
⑴木落:樹木的葉子落下來。雁南度:大雁南飛。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從鮑照《登黃鶴矶》“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句脫化而來。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漢水的轉彎處。襄水,漢水流經襄陽(今屬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轉彎處,即河灣。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雲端:長江中遊一帶雲的盡頭。雲:一作“山”。
⑸鄉淚客中盡: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無比辛酸。
⑹孤:一作“歸”。天際:天邊。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寬廣平靜的江水。漫漫:水廣大貌。

【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全詩情感是複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于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于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遠離故土,思想處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雲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遊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隻是透露一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麽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洩無餘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歸去,遙望着“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爲強烈了。“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歎。雙方是隐居與從政的沖突。而孟浩然本爲襄陽隐士,如今卻奔走于東南各地(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隐居與從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首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迹。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爲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相關内容:
  • 夢斷刀頭,書開虿尾,别有相思随定。
  • 空勞纖手,解佩贈情人。
  • 顧謂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 相思不作勤書禮,别後吾言在訂頑。
  • 懷春情不斷,猶帶相思舊子。
  • 織錦相思樓影下,钿钗暗約小簾間。
  • 天街曾醉美人畔,涼枝移插烏巾。
  • 細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來。
  • 詩詞名句

以上就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注释
⑴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⑸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⑹孤:一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漫漫:水广大貌。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以上就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

出自明代宋濂的《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全文阅读]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原文赏析:竹枝词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拼音解读:zhúzhīcíqútángcáocáoshíèrtān,cǐzhōngdàolùgǔláinán。...[全文阅读]

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出自五代毛熙震的《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搂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译文及注释...[全文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秋登万山寄张五/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秋登万山》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一作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全文阅读]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全文阅读]

日往菲薇,月来扶疏。

出自魏晋左思的《三都赋》总序  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杨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45295.html

上一篇: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

下一篇: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名言名句相关文章
更多名言名句文章

精选名言名句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名言名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