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_古诗文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诗文

《野老》

发布时间:2021-10-11 16:58:15

分类:古诗文发布者:陌颜
野老 - 杜甫
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随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雲何意傍琴台。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阙秋生畫角哀。籬前:一作邊

  此詩寫于上元元年(760),這時杜甫剛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來。經過長年颠沛流離之後,總算得到了一個憩息之處,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國家殘破、生民塗炭的現實,卻時時在撞擊他的心靈,使他無法甯靜。這首詩就揭示了他内心這種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動。
  詩的前四句寫草堂之景,筆觸悠閑疏淡,詩句好象信手拈來似的。開頭“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稱。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此時詩人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柴門”一句妙在寫得毫不費力。這個柴門好象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這裏拐了個彎,就迎江安個門吧,方位不正也無所謂,一切任其自然。而那邊澄碧的百花潭中,漁民們正在歡快地下網捕魚呢。“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許因爲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這四句,是詩人野望之景,出語那麽純真自然,猶如勾畫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閑居圖,整個畫面充滿了村野之趣,傳達了此時此刻詩人的閑适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個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來了。
  “長路”承上“賈客船”而來,接得極自然。杜甫有詩雲:“門泊東吳萬裏船”(《絕句四首》),大概就指這些“賈客船”。正是這些“萬裏船”,擾亂了他平靜的心境,令人想起那漫漫長途。這“長路”首先把他的思緒引向大江南北,那裏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順江東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條“長路”:北上長安,東下洛陽,重返故裏。然而劍門失守,不僅歸路斷絕,而且整個局勢是那樣緊張危急,使人憂念日深。在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頭見到白雲,不禁發出一聲癡問:“片雲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個名勝,相傳爲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當垆賣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雲”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雲般的飄泊之身,爲何留滞蜀中呢?首先當然是戰亂未平,兵戈阻絕。但又是誰把他趕出朝廷,剝奪了他爲國效力的機會呢?這一句借雲抒情,深婉含蓄。雲傍琴台,本是自然現象,無須怪問。因而這一問好似沒頭沒腦,也無法回答,其實正表達了詩人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
  尾聯二句,傳出了詩人哀愁傷感的心情。詩人感歎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後,至今尚未光複,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視耽耽。蜀中也隐伏着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成都城頭傳來的畫角聲,多麽凄切悲涼!全詩以此作結,餘味無窮。
  詩的前四句所寫之景,恰如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人間詞話》)這就是說,詩人以甯靜的心境去觀照外物,“自我”好象溶入客觀世界,這時寫出的意境即是無我之境。本詩前四句詩人心境淡泊閑靜,完全陶醉于優美的江邊晚景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詩的後四句轉入抒情後,仍未脫離寫景,但這時又進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這裏的景物,無論是雲彩還是城阙,是秋色還是角音,都浸染了詩人哀傷的感情色彩。兩種境界,互相映襯,産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當詩的上半部展現出那幅江村圖時,人們以爲詩人是忘情于自然了,讀到下面,才感受到他深沉的憂國憂民之心,原來他的閑适放達,是在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脫。這種出于無奈的超脫,反過來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達,在平靜水面下奔湧着的痛苦的潛流,是一種更爲深沉的哀痛。
(黃寶華)【作品評述野老
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随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雲何意傍琴台。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阙秋生畫角哀。
野老 -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篱前:一作边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象信手拈来似的。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象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就迎江安个门吧,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呢。“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那么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
  “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杜甫有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大概就指这些“贾客船”。正是这些“万里船”,扰乱了他平静的心境,令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长路”: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是那样紧张危急,使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禁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留滞蜀中呢?首先当然是战乱未平,兵戈阻绝。但又是谁把他赶出朝廷,剥夺了他为国效力的机会呢?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无须怪问。因而这一问好似没头没脑,也无法回答,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耽耽。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多么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这就是说,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自我”好象溶入客观世界,这时写出的意境即是无我之境。本诗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又进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这里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时,人们以为诗人是忘情于自然了,读到下面,才感受到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他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出于无奈的超脱,反过来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达,在平静水面下奔涌着的痛苦的潜流,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黄宝华)【作品评述野老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谢叔子阳丈惠诗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登二妃庙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野老》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444782.html

上一篇:《胡姬词》

下一篇:《赠钱塘湖上唐处士》

古诗文相关文章
更多古诗文文章

精选古诗文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诗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