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睡图歌为黎惟敬赋_古诗文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古诗文

华山睡图歌为黎惟敬赋

发布时间:2020-06-21 14:07:43

分类:古诗文发布者:稳坐江山

雍州雄峙太華山,桃林古塞當潼關。四方削成玉井上,蓮花矗立誰能攀。

蒼松樛枝半空起,蛟虬飛入青天裏。黃河九曲如絲來,陰霏寒翠侵濤水。

雲台觀前玉泉院,希夷先生隐于此。五龍曾出日月池,化五仙公抟所師。

口傳睡法石上坐,梁晉漢周如夢馳。臣靈睥睨高掌擘,玉女啽呓雲鬟垂。

窗間飛蝶忽以覺,騎驢大笑誰得知。黎生學道希夷叟,典秘蘭台歲雲久。

粟比公車過一囊,給似河東頗三鬥。作賦甯論左氏書,得錢更買東方酒。

群星錯落羅在胸,萬象雕锼出其手。講殿猶随大老班,詞場合使千夫走。

生有仙才自不知,海内詩名滿人口。昔從起家便通籍,賜绯帶束荊金赤。

奕世衣冠射策多,大兒詩書小兒易。齋中日詠絲五紽,亭下行留玉雙舄。

肮髒惟營白鶴栖,昂藏豈借青雲色。希夷道在五千文,歸勒名山十赉勳。

故人新請羅浮長,約爾同尋滄海君。

作者簡介

歐大任(1516-1596)字桢伯,號侖山。因曾任南京工部虞衡郎中,别稱歐虞部。廣東順德陳村人。他“博涉經史,工古文辭詩賦”,并喜體育運動,擅長踢球、擊劍。14歲時,督學曾集中十郡的優等生會考,他三試皆列第一,名噪諸生。他和梁有譽、黎民表、梁紹震等人是十分友好的同學,在著名學者黃佐門下讀書,很有得益。無奈文運不佳,八次鄉試均落榜,直到嘉靖四

四十二年(1563年),47歲的歐大任才一鳴驚人,以歲貢生資格,試于大廷,考官展卷閱覽,驚歎其爲一代之才,特薦禦覽,列爲第一。由是海内無不知歐大任,名聲遠播。

雍州雄峙太华山,桃林古塞当潼关。四方削成玉井上,莲花矗立谁能攀。

苍松樛枝半空起,蛟虬飞入青天里。黄河九曲如丝来,阴霏寒翠侵涛水。

云台观前玉泉院,希夷先生隐于此。五龙曾出日月池,化五仙公抟所师。

口传睡法石上坐,梁晋汉周如梦驰。臣灵睥睨高掌擘,玉女啽呓云鬟垂。

窗间飞蝶忽以觉,骑驴大笑谁得知。黎生学道希夷叟,典秘兰台岁云久。

粟比公车过一囊,给似河东颇三斗。作赋宁论左氏书,得钱更买东方酒。

群星错落罗在胸,万象雕锼出其手。讲殿犹随大老班,词场合使千夫走。

生有仙才自不知,海内诗名满人口。昔从起家便通籍,赐绯带束荆金赤。

奕世衣冠射策多,大儿诗书小儿易。斋中日咏丝五紽,亭下行留玉双舄。

肮脏惟营白鹤栖,昂藏岂借青云色。希夷道在五千文,归勒名山十赉勋。

故人新请罗浮长,约尔同寻沧海君。

作者简介

欧大任(1516-1596)字桢伯,号仑山。因曾任南京工部虞衡郎中,别称欧虞部。广东顺德陈村人。他“博涉经史,工古文辞诗赋”,并喜体育运动,擅长踢球、击剑。14岁时,督学曾集中十郡的优等生会考,他三试皆列第一,名噪诸生。他和梁有誉、黎民表、梁绍震等人是十分友好的同学,在著名学者黄佐门下读书,很有得益。无奈文运不佳,八次乡试均落榜,直到嘉靖四

四十二年(1563年),47岁的欧大任才一鸣惊人,以岁贡生资格,试于大廷,考官展卷阅览,惊叹其为一代之才,特荐御览,列为第一。由是海内无不知欧大任,名声远播。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全文阅读]

谢叔子阳丈惠诗

老子诗盟久废闲,喜君步骤少陵坛。句敲金玉声名远,韵险车斜心胆寒。倾出囊中和月露,皎如盘底走珠丸。苦莍难没诗家事,会看尘冠早一弹。作者简介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全文阅读]

登二妃庙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全文阅读]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全文阅读]

《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全文阅读]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华山睡图歌为黎惟敬赋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373461.html

上一篇:示程周量舍人

下一篇:桂林别珂首座二首 其二

古诗文相关文章
更多古诗文文章

精选古诗文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古诗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