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3-24 22:16:33
美方從“基地”組織頭號人物烏薩馬·本·拉丹藏身處獲取一本這名恐怖大亨的手寫日記
“不要隻想着襲擊紐約,考慮一下像洛杉矶這樣的地方,或更小的城市,将目标鎖定火車或者飛機。
日記中一段數學演算記錄顯示,本·拉丹計算需要殺死多少美國人才能迫使美國撤軍。
多名美國官員11日向媒體透露,美方從“基地”組織頭號人物烏薩馬·本·拉丹藏身處獲取一本這名恐怖大亨的手寫日記。
日記内容顯示,本·拉丹并未失去對“基地”的控制,圖謀對美國發動更多襲擊。
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安全部門官員11日表示,美軍在擊斃本·拉丹的行動中截獲了一本拉丹的私人日記本,上面寫有不少疑似拉丹對于“基地”發展方向以及未來計劃的思考。
不 過目前,安全部門還不能完全确定這就是拉丹本人的日記本。“這本日記上沒有任何有關拉丹私人生活的記錄,上面寫的都是對于‘基地’組織運作的思考和想 法,”這位官員說。除此之外,日記還包括拉丹對其他“基地”領導人發出的指令,還有他對屬下提議所做的答複。他在回複中經常讨論他想要襲擊的地點、最佳時 間、甚至執行任務的最佳人選。
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不要隻想着襲擊紐約,考慮一下像洛杉矶這樣的地方,或更小的城市,将目标鎖定火車或者 飛機。總之,要以在單次行動殺死盡可能多的美國人爲目标”。不僅如此,日記中一段數學演算記錄顯示,本·拉丹計算需要殺死多少美國人才能迫使美國撤軍。他 認爲,小型攻擊不足以實現這一目标,必須發動不低于“9·11”事件規模的恐怖襲擊、緻死數以千計美國人,才能迫使美國轉變政策。
此外,這本日記以及其他一些資料顯示,拉丹在“基地”組織中仍然會親自參與各大行動的一手策劃與指揮,而并非之前外界猜測的那樣僅僅是象征作用的領導人。“可以看出,拉丹與‘基地’組織的其他領導人一直保持密切聯系,而且他關于‘基地’組織的思考也相當清晰和深入。”
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國土安全部本月早些時候聯合向執法部門官員發送簡報說,美方從本·拉丹藏身處獲取的一張手寫便箋顯示,“基地”組織自2010年2月起圖謀在“9·11”恐怖襲擊十周年之際襲擊美國鐵路系統。
美方官員說,本·拉丹還打算在華盛頓散布政治謠言,“離間”美國政治人物。
路透社援引多名西方國家安全部門官員的話報道,美方将部分情報材料發送給其他一些國家政府,據信包括至少一個西歐國家,那些國家可能需要對安全部署“作出一些調整”。
另 外一位美國官員同一天說,美軍擊斃拉丹後無法拿走拉丹和“基地”組織的所有日志材料,而巴基斯坦政府到目前還未與美方分享這些日志。一位軍方消息人士透 露,他們并不清楚在拉丹住所到底留下了多少材料,可能數量很多。美國高級情報官員稱海豹突擊隊員拿回的日志顯示,拉丹在積極籌劃和指揮“基地”組織的行 動。
梁杉(中國日報)
丈人家探親不容易
“基地”組織頭目烏薩馬·本·拉丹的也門籍妻子在美軍突襲行動中受傷,現受巴基斯坦方面羁押。她的“娘家人”向媒體講述她與恐怖大亨“結緣”的經曆。
自定終身
本·拉丹的也門籍妻子名爲阿邁勒·艾哈邁德·阿蔔杜勒-法塔赫·薩達,現年29歲。她父母離異,父親住在山區小鎮伊蔔,位于也門首都薩那以南大約160公裏。娘家人在自家二層石屋内接受美聯社記者采訪。
親戚們說,阿邁勒就讀中學時辍學,但求知欲強,是個勇敢的女孩。宗教信仰方面,她屬于保守派,卻并非原教旨主義者。
1999年,阿邁勒的姐夫穆罕默德·加利蔔·貝尼來到阿邁勒的叔叔家,稱一名名爲烏薩馬·本·拉丹的沙特阿拉伯男子正尋求一門親事。阿邁勒的叔叔哈希姆說,他當時不知道本·拉丹因涉嫌策劃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使館爆炸襲擊“正遭美國通緝”。
幾周後,哈希姆作爲阿邁勒的監護人與代表本·拉丹的賽義德簽署婚姻協議。
探親艱難
阿邁勒随後在賽義德陪同下離開也門,經由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和巴基斯坦,最終抵達阿富汗,第一次見到新郎本·拉丹。阿邁勒的父親艾哈邁德·阿蔔杜勒-法塔赫·薩達說,他不久聽說女兒産下一女,起名薩菲亞。
2000年,幾名娘家人動身前往阿富汗探望阿邁勒,踏上一段艱難旅途。他們到達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在一家酒店居住20多天,其間一直受到本·拉丹手下監視。
一天夜裏,一輛汽車把他們送到阿富汗邊境。他們換乘另一輛汽車,六七個小時後抵達一處由武裝人員守衛的大帳篷,裏面是一條通道的入口。大約半小時後,他們走出通道另一端,由一輛汽車送往本·拉丹所住山洞。
艾哈邁德當天與女兒相見。次日上午,本·拉丹和一些“基地”成員和阿富汗部族人員來到這處山洞,慶祝阿邁勒家人團聚,包括鳴槍21響和一頓豐盛午餐。
艾哈邁德回憶,本·拉丹因嶽父一家在巴基斯坦耽擱多日向他道歉,稱那樣做是爲了确保安全。
東躲西藏
阿邁勒的一名表親說,探親最後一天,本·拉丹對阿邁勒和一名叙利亞籍妻子說,她們可以選擇回國或留在阿富汗。
阿邁勒迅速回答,願意和丈夫在一起。
當本·拉丹告訴她們自己“任何時刻可能死亡”時,阿邁勒打斷他說:“我決心已定。”
阿 邁勒據稱告訴父親:“我的生活,确實是在阿富汗的山洞之間搬來搬去……但我與烏薩馬相處融洽。”本·拉丹那一段時期據信住在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一些時 候前往位于偏遠地區的“基地”訓練營。阿邁勒的叔叔回憶說,本·拉丹稱自己遭美國和阿拉伯國家情報機構多次“暗殺”。一次,他在一處清真寺遭一枚巡航導彈 襲擊。
阿邁勒的表親說,那次探親時,本·拉丹告訴他們一家,“世界将發生大事”。不久,2001年“9·11”恐怖襲擊震驚全球,本·拉丹從此“銷聲匿迹”。娘家人再也沒有見過阿邁勒,這也是他們唯一一次探親。劉一楠(新華社)
美方从“基地”组织头号人物乌萨马·本·拉丹藏身处获取一本这名恐怖大亨的手写日记
“不要只想着袭击纽约,考虑一下像洛杉矶这样的地方,或更小的城市,将目标锁定火车或者飞机。
日记中一段数学演算记录显示,本·拉丹计算需要杀死多少美国人才能迫使美国撤军。
多名美国官员11日向媒体透露,美方从“基地”组织头号人物乌萨马·本·拉丹藏身处获取一本这名恐怖大亨的手写日记。
日记内容显示,本·拉丹并未失去对“基地”的控制,图谋对美国发动更多袭击。
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安全部门官员11日表示,美军在击毙本·拉丹的行动中截获了一本拉丹的私人日记本,上面写有不少疑似拉丹对于“基地”发展方向以及未来计划的思考。
不 过目前,安全部门还不能完全确定这就是拉丹本人的日记本。“这本日记上没有任何有关拉丹私人生活的记录,上面写的都是对于‘基地’组织运作的思考和想 法,”这位官员说。除此之外,日记还包括拉丹对其他“基地”领导人发出的指令,还有他对属下提议所做的答复。他在回复中经常讨论他想要袭击的地点、最佳时 间、甚至执行任务的最佳人选。
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不要只想着袭击纽约,考虑一下像洛杉矶这样的地方,或更小的城市,将目标锁定火车或者 飞机。总之,要以在单次行动杀死尽可能多的美国人为目标”。不仅如此,日记中一段数学演算记录显示,本·拉丹计算需要杀死多少美国人才能迫使美国撤军。他 认为,小型攻击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动不低于“9·11”事件规模的恐怖袭击、致死数以千计美国人,才能迫使美国转变政策。
此外,这本日记以及其他一些资料显示,拉丹在“基地”组织中仍然会亲自参与各大行动的一手策划与指挥,而并非之前外界猜测的那样仅仅是象征作用的领导人。“可以看出,拉丹与‘基地’组织的其他领导人一直保持密切联系,而且他关于‘基地’组织的思考也相当清晰和深入。”
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本月早些时候联合向执法部门官员发送简报说,美方从本·拉丹藏身处获取的一张手写便笺显示,“基地”组织自2010年2月起图谋在“9·11”恐怖袭击十周年之际袭击美国铁路系统。
美方官员说,本·拉丹还打算在华盛顿散布政治谣言,“离间”美国政治人物。
路透社援引多名西方国家安全部门官员的话报道,美方将部分情报材料发送给其他一些国家政府,据信包括至少一个西欧国家,那些国家可能需要对安全部署“作出一些调整”。
另 外一位美国官员同一天说,美军击毙拉丹后无法拿走拉丹和“基地”组织的所有日志材料,而巴基斯坦政府到目前还未与美方分享这些日志。一位军方消息人士透 露,他们并不清楚在拉丹住所到底留下了多少材料,可能数量很多。美国高级情报官员称海豹突击队员拿回的日志显示,拉丹在积极筹划和指挥“基地”组织的行 动。
梁杉(中国日报)
丈人家探亲不容易
“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的也门籍妻子在美军突袭行动中受伤,现受巴基斯坦方面羁押。她的“娘家人”向媒体讲述她与恐怖大亨“结缘”的经历。
自定终身
本·拉丹的也门籍妻子名为阿迈勒·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法塔赫·萨达,现年29岁。她父母离异,父亲住在山区小镇伊卜,位于也门首都萨那以南大约160公里。娘家人在自家二层石屋内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
亲戚们说,阿迈勒就读中学时辍学,但求知欲强,是个勇敢的女孩。宗教信仰方面,她属于保守派,却并非原教旨主义者。
1999年,阿迈勒的姐夫穆罕默德·加利卜·贝尼来到阿迈勒的叔叔家,称一名名为乌萨马·本·拉丹的沙特阿拉伯男子正寻求一门亲事。阿迈勒的叔叔哈希姆说,他当时不知道本·拉丹因涉嫌策划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爆炸袭击“正遭美国通缉”。
几周后,哈希姆作为阿迈勒的监护人与代表本·拉丹的赛义德签署婚姻协议。
探亲艰难
阿迈勒随后在赛义德陪同下离开也门,经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和巴基斯坦,最终抵达阿富汗,第一次见到新郎本·拉丹。阿迈勒的父亲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法塔赫·萨达说,他不久听说女儿产下一女,起名萨菲亚。
2000年,几名娘家人动身前往阿富汗探望阿迈勒,踏上一段艰难旅途。他们到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在一家酒店居住20多天,其间一直受到本·拉丹手下监视。
一天夜里,一辆汽车把他们送到阿富汗边境。他们换乘另一辆汽车,六七个小时后抵达一处由武装人员守卫的大帐篷,里面是一条通道的入口。大约半小时后,他们走出通道另一端,由一辆汽车送往本·拉丹所住山洞。
艾哈迈德当天与女儿相见。次日上午,本·拉丹和一些“基地”成员和阿富汗部族人员来到这处山洞,庆祝阿迈勒家人团聚,包括鸣枪21响和一顿丰盛午餐。
艾哈迈德回忆,本·拉丹因岳父一家在巴基斯坦耽搁多日向他道歉,称那样做是为了确保安全。
东躲西藏
阿迈勒的一名表亲说,探亲最后一天,本·拉丹对阿迈勒和一名叙利亚籍妻子说,她们可以选择回国或留在阿富汗。
当本·拉丹告诉她们自己“任何时刻可能死亡”时,阿迈勒打断他说:“我决心已定。”
阿 迈勒据称告诉父亲:“我的生活,确实是在阿富汗的山洞之间搬来搬去……但我与乌萨马相处融洽。”本·拉丹那一段时期据信住在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一些时 候前往位于偏远地区的“基地”训练营。阿迈勒的叔叔回忆说,本·拉丹称自己遭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情报机构多次“暗杀”。一次,他在一处清真寺遭一枚巡航导弹 袭击。
阿迈勒的表亲说,那次探亲时,本·拉丹告诉他们一家,“世界将发生大事”。不久,2001年“9·11”恐怖袭击震惊全球,本·拉丹从此“销声匿迹”。娘家人再也没有见过阿迈勒,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探亲。刘一楠(新华社)
善建者行 “善”需要耐心与毅力,“建”需要勇气和眼光,然后收获“行”。这恰恰是调研组的这几天日程的生动体现。我是一个社会型的人,每个人都面对着弗罗斯特...[全文阅读]
一笺红尘小字,抹去藏于心底的忧伤,如水般澄澈的岁月里,文字成了唯一的诉说,唯一的陪伴,折纸为安,煮字为念。一字一句,句句深情,一行一段,段段牵念。 ——题记 ...[全文阅读]
这个城市的雪,我等了两年,就像等一个情深的爱人,等一个迟迟不肯赴约的故人。爱人来了又去,故人聚了又散。 在恬淡无忧的早晨里,雪终于把所有的荒芜都掩埋身...[全文阅读]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今年夏天,我参加了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风向标”实践队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如今已是下乡活动的第六天。经过这几天的历练,我感触良多。来下乡...[全文阅读]
迎着晨曦,拖着行李,带着充满期待的心,“暖阳”社会实践队踏上了前往廉江市石颈镇中心小学的“三下乡”之旅。前往之前,我满怀信心,踌躇满志,申请担任新闻组组长。经过一...[全文阅读]
一路走来,路过了风风雨雨,沐浴了彩虹之光。不变的是日出日落,善变的是沧桑的岁月。无论红尘深几丈,首先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么你还有...[全文阅读]
上一篇:活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