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_经典日志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日志>经典日志

王阳明: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发布时间:2017-10-02 14:54:52

分类:经典日志发布者:雨中漫步

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的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詩詞歌賦也是無一不精。

很難想象,一個人在鑽研哲學、精研書畫、教育子弟的同時,還能有條不紊地帶兵打仗,治國理政。縱觀王陽明一生,他隻要想做什麽,幾乎沒有什麽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夠獲得這麽大的成功,都離不開他知行合一的智慧。隻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們也同樣能在龐雜的工作和學習中做到有條不紊,遊刃有餘,實現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1、知行合一:先行動起來

王陽明說: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爲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學習、詢問、思考、分辨,這些都是爲了學習某一件事,而要掌握這件事,光學不做是不可能的。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失敗不是因爲沒有思考,而是因爲猶豫不決,遲遲沒有行動。

我們通常說,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但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做事的勇氣卻一點點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過度的思考隻能帶來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絕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終等到拖不下去的時候,才倉促行動。而行動起來的時候才發現,有很多問題是在行動中才呈現出來的,而此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解決這些問題,隻能草草收場。

事前的“三思”其實和事實脫節很嚴重。隻有先去做了之後,才能知道問題所在,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王陽明從小就立志做聖人,他的父親聽說這件事之後覺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陽明卻從立定志向之後,就一直在行動的路上,他處處尋師訪友,學習做聖人的法門,雖然屢試屢敗,但是他卻一直在不停地嘗試。

爲了驗證“格物緻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雖然沒有格出什麽道理,而且還大病了一場,但是他卻也因此知道了通過外物尋找“理”是行不通的,這對他後來開創心學,不可謂不重要。

正所謂,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裏夾腳。

隻有先行動起來,才能發現有哪些問題,邊行動邊思考,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前進。

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一萬次,不如去實踐一次。做,還有成功的機會,而不做,卻是一點機會也沒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動起來,縱然華麗的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

2、知行合一:注意循序漸進

王陽明曾言:“我輩緻知,隻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隻随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我們這些人緻知,也隻是依據各自的能力盡力而爲之。今天的良知僅到這樣的程度,就隻依據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體悟,那就從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學問,也必須依據他的能力所及。

俗話說的好,一口吃不了個大胖子,萬事萬物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

《荀子·勸學》中說:“學習,從哪兒開始呢?到哪兒終結呢?

答曰:依其順序來說,就是從《尚書》開始,到讀《禮經》終結;依其意義來說,就是從成爲學士開始,到成爲聖人終結。”

雖然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隻有專心緻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讓自己不斷地有新的領悟。

這就如同樹剛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澆灌。樹芽稍長了一點,再多澆一點水。樹從一臂粗到雙臂合抱,澆水的多少,都要根據樹的大小來決定,剛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澆灌它,就會把它泡壞了。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3、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煉

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意思是: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隻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王陽明有個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學習知行合一的學問,但是他平時公務繁忙,擔心學不好,于是問王陽明應該如何取舍。

王陽明笑着對他說,我什麽時候說過要你抛下公務來聽我講學呢?我的學問是行的學問,需要在事上磨煉才行。

你在斷案的時候,面對犯人,不會因爲他的無禮而愠怒,不會因爲他的讨好而開心,不會因爲他的懇求而失去主見,不會因爲自己事情龐雜而敷衍了事,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時刻糾正,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所以知行合一如果離開了切實的事物,反而會沒有邊際,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要注意鍛煉自己的心态,随時随地,每時每刻都是在修行。

一個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樣重要,王陽明南贛剿匪,多次身陷險境,但是他卻處變不驚。每次都能沉着冷靜地分析局勢,做出最有利的判斷,而這也是王陽明每次都可以化險爲夷的關鍵。

隻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練,在各種事情上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讓自己心境逐漸處在一種十分穩定的狀态下,隻有這樣才能鍛煉出遇事不慌不亂的素質。

4、知行合一:笃行才能出奇迹

王陽明有句話: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笃行。

意思是,當我們已經分辨清楚,思考缜密,問得詳細,已經學會了,還是持續不斷地用功,這就叫笃行,這是獲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單做學問是這樣,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要想做到爐火純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孔子當年向音樂大師師襄子學琴,師襄子看他天天彈一首曲子,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他說,你彈得不錯了,可以試試新曲子了。

孔子說,我雖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彈奏的技法并沒有完全掌握。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孔子說,我雖然掌握了技法,但是還沒有領悟作者在曲中蘊含的情感。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提醒孔子說,你已經領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呢?

孔子說,我還沒從曲中領悟到作者的爲人。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彈奏曲子的氣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副莊重肅穆的樣子。

孔子高興的對師襄子說,我終于知道作曲者是個什麽樣的人了。他志向高遠,應該是個統治四方的諸侯,隻有周文王有這樣的氣度。

就這樣,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數倍的時間和精力,精益求精,把這首曲子彈奏得爐火純青。同時舉一反三,孔子在彈奏其他曲子的時候,也變得得心應手。

俗話說,“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會浮躁風氣漸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

一件事,不是說表面上學會了就行,隻有通過“笃行”來不斷地琢磨學習,反複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規律内化于心,做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使得自己進入更高的境界中。

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1、知行合一: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2、知行合一:注意循序渐进

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

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荀子·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

答曰: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尚书》开始,到读《礼经》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

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3、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王阳明有个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学习知行合一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心学不好,于是问王阳明应该如何取舍。

王阳明笑着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行。

你在断案的时候,面对犯人,不会因为他的无礼而愠怒,不会因为他的讨好而开心,不会因为他的恳求而失去主见,不会因为自己事情庞杂而敷衍了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刻纠正,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所以知行合一如果离开了切实的事物,反而会没有边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样重要,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

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4、知行合一:笃行才能出奇迹

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孔子当年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看他天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弹奏的技法并没有完全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是还没有领悟作者在曲中蕴含的情感。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呢?

孔子说,我还没从曲中领悟到作者的为人。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弹奏曲子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副庄重肃穆的样子。

孔子高兴的对师襄子说,我终于知道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志向高远,应该是个统治四方的诸侯,只有周文王有这样的气度。

就这样,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把这首曲子弹奏得炉火纯青。同时举一反三,孔子在弹奏其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一件事,不是说表面上学会了就行,只有通过“笃行”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规律内化于心,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中。

带月的诗句飞花令

也许【带月的诗句飞花令】正好与您此时的心情一致,为您整理了36条有关的精美说说,这些说说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这条最为经典,下面一起来欣赏吧!1、当时明...[全文阅读]

有关父亲节的祝福语

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是爸爸的肩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30条有关父亲节的祝福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1、做父亲名正言顺,做一家之主则图有虚名,有老妈呢;在外...[全文阅读]

复活节英文祝福邮件 复活节说什么祝福语

吉祥复活,好运复出,活出完美自我。下面为大家精选了38条有关复活节英文祝福邮件复活节说什么祝福语,希望大家喜欢。1、复活节,思念在萌芽,想你,朋友!2、复活节到了,愿快乐...[全文阅读]

六月的说说心情短语句子

六月你好,愿我们所有的汗水都有收获,所有的努力都不被辜负,愿我们的六月如夏花般绚烂。 下面为大家精选了44条有关六月的说说心情短语句子,希望大家喜欢。1、六月,你...[全文阅读]

世界地球日变废为宝说说

在圣湖中,我们应该节省水,爱护树木,保护小动物。下面为大家精选了41条有关世界地球日变废为宝说说,希望大家喜欢。1、把消费限制在生态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2、世界地球...[全文阅读]

告别三月迎接四月的句子 2022四月你好说说句子

也许【告别三月迎接四月的句子2022四月你好说说句子】正好与您此时的心情一致,为您整理了34条有关的精美说说,这些说说以:【我真的很怕,没有了你……】这条最为经典,...[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王阳明: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329595.html

上一篇:生活不是赛跑,所以放慢一点吧

下一篇:跟家人说话的方式,最见一个人的教养

经典日志相关文章
更多经典日志文章

精选经典日志

经典日志分类阅读

经典日志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