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张爱玲为何如此迷恋世俗?_经典日志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日志>经典日志

王安忆:张爱玲为何如此迷恋世俗?

发布时间:2016-12-09 11:59:10

分类:经典日志发布者:倨傲的王者

對于我們這些與張愛玲交臂而過的人,就隻能從她留下的文章去認識她。在散文裏,她顯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說則要隐晦與曲折一些。

而說到底,認識張愛玲,是爲了認識她的小說,因爲于我們來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将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

先看張愛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她對日常生活,并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着一股熱切的喜好。

在《公寓生活記趣》裏,她說:“我喜歡聽市聲。”城市中,擠挨着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

開電梯的工人,在後天井生個小風爐燒東西吃;聽壁腳的仆人,将人家電話裏的對話譯成西文傳 給小東家聽;誰家煨牛肉湯的氣味。這樣熱騰騰的人氣,是她喜歡的。

在另一篇散文《道路以目》裏,她寫的街景,也是人間冷暖的:煮南瓜的氣味與那種明亮的桔紅,給她“暖老溫貧”的感情;寒天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爐,嗆人得很,可是,“我喜歡在那個煙裏走過”;一個綠衣郵差騎車載了他的老母親,使她感動;有人在自行車輪上裝着一盞小紅燈———在我們的時代,已經看不見了。

小時候,有人在車輪上系彩色的絨線,大約是一樣的意思———她認真地觀賞着,贊道:“流麗之極”。

在《談畫》中,她看塞尚的《抱着基督屍身的聖母像》,大感驚訝的是,聖母是最普通的婦人,清貧,論件計值地做點縫紉工作,灰了心,灰了頭發“,并且注意到,聖母并不是抱着基督,而是,”背過身去正在忙着一些什麽“,抱着基督的則是”另一個屠夫樣的壯大男子“。

而基督呢?沒有使她聯想起世間的任何一個人,”他所有的隻是圖案美“,于是,他就錯過了她的興趣。她喜歡的就是這樣一種熟稔的,與她共時态,有貼膚之感的生活細節。

這種細節裏有着結實的生計,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興緻。

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興趣與蘇青不同。

胡蘭成對甯波人蘇青的評價很對,他說甯波人過日子多是興興頭頭的,但是缺少回味,是真正入世的興緻。

張愛玲卻不是,她對現時生活的愛好是出于對人生的恐懼,她對世界的看法是虛無的。在《公寓生活記趣》裏,她饒有興味地描述了一系列日常景緻,忽然總結了一句:“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于是,這短促的人生,不如将它安在短視的快樂裏,掐頭去尾,因頭尾兩段是與“長的磨難”接在一起的。隻看着鼻子底下的一點享受,做人才有了信心。

以此來看,張愛玲在領略虛無的人生的同時,她又是富于感官,享樂主義的,這便解救了她。

《道路以目》裏,她寫她上街買菜,遇到封鎖,隻得停留在封鎖線以外的街道上。有一個女傭想沖過防線,叫道:“不早了呀!放我回去燒飯吧!”然後,“衆人全都哈哈笑了”。

這是合乎張愛玲人生觀的地方,大難臨頭,回家燒飯的鍾點卻一絲不苟。在那無意識的女傭,是一種積極,但在張愛玲,卻是消極。

因她是要比女傭了解“封鎖”的含義,了解這個時世裏的災難。她卻又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能夠就事論事地面對現實。

她并不去追究事實的具體原因,隻是籠統地以爲,人生終是一場不幸,沒有理由地一徑走着下坡路,個人是無所作爲的。

像她在《更衣記》的末尾寫的,一個小孩子,在收了攤的小菜場,滿地的垃圾裏面,騎了自行車,撒開把手,很靈活地掠過了。

于是,她寫道:“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吧?”就是在這輕盈地一掠之中,有了小小的冒險,終卻是安全的,便小小地得意着。

就是這麽一點雕蟲小技的手腕。張愛玲喜歡歸喜歡,其實又是不相信它們的意義的,否則,她就是甯波人蘇青了。否則,她就不會如此貪饞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觸可感。

她在千古之遙,屍骨無存的長生殿裏,都要找尋出人間的觸手可及的溫涼。在《我看蘇青》裏,寫楊貴妃和唐明皇鬧氣,逐回娘家,“簡直是‘本埠新聞’裏的故事”。她不喜歡小提琴,因爲太抽象,而胡琴的聲音卻貼 實得多,“遠兜遠轉,依然回到人間”。

這是散文中,由自己直接告白出的張愛玲,在小說裏,張愛玲就隐到了幕後。大約僅有一次,沒藏好,顯現出了真身。

是在《傾城之戀》裏,白流蘇剛到香港, 與範柳原的關系處于膠着,暗底裏使着勁。他們在淺水灣飯店分住兩個客房,晚上範柳原将電話打進白流蘇的房内,向她念起《詩經》:“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底下還附有一大篇解釋。

卻像張愛玲在說話,而不是範柳原。在張愛玲的小說裏,是少有如此自覺到人生的蒼茫,并且有詩情的人物,張愛玲從不曾将自己放進小說中,扮演一個角色。

因連她本身都是虛無的,不适合作世俗的小說的材料和對象。在她的小說裏扮演角色的,多是些俗世裏的人———市民。 最具俗世的特征的,怕就是上海了。

香港也有一些,但比較誇張,更像是俗世的舞台,是戲劇化的俗世。《沉香屑第一爐香》與《沉香屑第二爐香》,這兩則故事就要奇異一些。而發生在上海的故事,則更具有俗世的情調。

《花凋》裏那家的女兒們,我以爲是再真切不過的上海小姐。父親是個輕佻不盡責的人,大約是像《金鎖記》裏的三少爺,妻子卻不如三少奶的賢慧,無能且又 無味。

我以爲,《紅玫瑰與白玫瑰》裏的白玫瑰,煙鹂,老了以後,就是她。女兒們曉得誰也靠不上,隻有靠自己,到社會上汲取養料,掙一份好生活。

張愛玲寫道:“小姐們穿不起絲質的新式襯衫,布褂子又嫌累贅,索性穿一件空心的棉袍夾袍,幾個月之後,脫下來塞在箱子裏,第二年生了黴,另做新的。”

摩登裏面粗陋的,潑辣的芯子,經得起折騰。姊妹多,也成了一個小社會,互相傾軋着,有些弱肉強食的意思。

像川嫦這樣老實,柔弱,帶幾分情緻,命運就不濟了。她生的是痨病,這也有着些哀婉的情緻,可這情緻卻被病期的拖延,一點一點侵蝕掉了。

學醫的未婚夫自然早知結局,但算得上有耐心了,兩年後才另有了人。然後,家裏連買 藥的錢也計較起來,每日吃兩個蘋果成了家人的說嘴。

最後,她想來個多情的了結,自殺,卻買不來安眠藥。她隻得坐着黃包車兜一轉,吃一頓西餐,看一場電影。 這大約就是一個上海小姐閑暇中的全部樂趣,她要最後地享一享。

這是相當感傷的一幕,可這感傷卻被病期的拖沓又腐蝕了。川嫦還又做了兩雙繡花鞋,一雙皮鞋, 用一隻腳試了鞋,很長遠地說:“這種皮看上去倒很牢,總可以穿兩三年。”三周之後,她方才謝世。

這就是俗世裏的人了,死都逼在眼前了,這世界早已經放棄她 了,她卻還愚頑地留意着一些小事,不自量力地掙一掙。

張愛玲小說裏的人,真是很俗氣的,傅雷曾批評其“惡俗”,并不言過。就像方才說的,她其實也是不相信這些俗事有着多大的救贖的意義,所以便帶了刻薄的 譏诮。

而她又不自主地要在可觸可摸的俗事中藏身,于是,她的眼界就隻能這樣的窄逼。《留情》裏,米先生,敦鳳,楊太太麻将桌上的一夥,可不是很無聊?《琉 璃瓦》中的那一群小姐,也是無聊。

《鴻鸾禧》呢,倘不是玉清告别閨閣的那一點急切與不甘交織起來的怅惘,通篇也盡是無聊的。在這裏,反過來,是張愛玲的虛無挽救了俗世的庸碌之風,使這些無聊的人生有了一個蒼涼的大背景。

這些自私又盲目的蠢蠢欲動,就有了接近悲劇的嚴肅性質。比如,《金鎖記》裏的曹七巧,始 終在作着她醜陋而強悍的争取,手段是低下的,心底極其陰暗,所争取的那一點目标亦是卑瑣的。

當她的争取日益陷于無望,她便對這個世界起了報複之心。然而, 她的世界是狹小的,僅隻是她的親人。

于是,被她施加報複的,便是她的親人了。在她扼殺自己的希望的同時,也扼殺了她周遭的人的希望。

生活就這樣沉入黑暗, 這黑暗是如此深入,以至粗鄙的曹七巧也泛起了些許感時傷懷的情緒,想到她抗争的不果與不值:她要是選中了與她同一階層的粗作的男子,“往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

可是,在張愛玲的筆下,這也已是三十年前的舊事了,連曹七巧的懊悔都已經死去了。如曹七巧這般積極的人生,最終又留下什麽呢?逝者如斯,虛無覆蓋了所有的欲望。

而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愛好,爲這蒼茫的人生觀作了具體,寫實,生動的注腳,這一聲哀歎便有了因果,有了頭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

于是,在此,張愛玲的虛無與務實,互爲關照,契合,援手,造就了她的最好的小說。

《傾城之戀》也是她最好的小說之一。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時的男女,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做成了夫妻。這是張愛玲故事裏,少有的圓滿結局。

如文中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麽圓滿的收場。”可那也是不可琢磨的,湊巧了的,世界依然,甚至更加不可理喻。

人生,還是蒼茫的。在此,張愛玲也爲這蒼茫作了合情合理的注腳。

白流蘇和範柳原在各自的利欲推動下,迂回着,探試着,欲擒故縱着,卻不料世事大變,生存之計爲上,忽才珍惜起眼面前的一點慰藉,它給人一種盲目的安全感。

在這裏,張愛玲是與她的人物走得最近的一次,這故事還是包含她人生觀最全部的一個,這含有着對虛無的人生略作妥協的姿态, 是貼合張愛玲的思想的。

就因走得太近,露了真身,人物略有些跑題,就像前邊說過的,在月夜裏,範柳原的喟歎。多虧白流蘇說了句:“我不懂這些”,才将事情又拉回了情景。

就這樣,張愛玲的世俗氣是在那虛無的照耀之下,變得藝術了。

她寫蘇青,寫到想與蘇青談“身世之感”,便想象蘇青的眼神是:“簡直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麽! 大概是藝術吧?”蘇青是不“藝術”的,她的世俗後面沒有背景。

在此,可見得,張愛玲的人生觀是走在了兩個極端之上,一頭是現時現刻中的具體可感,另一頭則是人生奈何的虛無。

在此之間,其實還有着漫長的過程,就是現實的理想與争取。而張愛玲就如那騎車在菜場髒地上的小孩,“放松了扶手,搖擺着,輕倩地掠過。”這一“掠過”,自然是輕松的了。

當她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虛無,便回縮到俗世之中,而終于放過了人生的更寬闊和深厚的蘊含。從俗世的細緻描繪,直接跳入一個蒼茫的結論,到底是簡單了。于是,很容易地,又回落到了低俗無聊之中。

所以,我更加尊敬現實主義的魯迅,因他是從現實的步驟上,結結實實地走來,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虛無的立足點,也有了勇敢。

就如那個“過客”,一直向前走,并不知道要到哪裏去,并不知道前邊是什麽。孩子說是鮮花,老人說是墳墓,可他依然要向前去看個明白,帶着孩子給他裹傷的布片,人世的好意,走向不知名的前面。

对于我们这些与张爱玲交臂而过的人,就只能从她留下的文章去认识她。在散文里,她显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说则要隐晦与曲折一些。

而说到底,认识张爱玲,是为了认识她的小说,因为于我们来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先看张爱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见的,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她对日常生活,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

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她说:“我喜欢听市声。”城市中,挤挨着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

电梯的工人,在后天井生个小风炉烧东西吃;听壁脚的仆人,将人家电话里的对话译成西文传 给小东家听;谁家煨牛肉汤的气味。这样热腾腾的人气,是她喜欢的。

在另一篇散文《道路以目》里,她写的街景,也是人间冷暖的:煮南瓜的气味与那种明亮的桔红,给她“暖老温贫”的感情;寒天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炉,呛人得很,可是,“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一个绿衣邮差骑车载了他的老母亲,使她感动;有人在自行车轮上装着一盏小红灯———在我们的时代,已经看不见了。

小时候,有人在车轮上系彩色的绒线,大约是一样的意思———她认真地观赏着,赞道:“流丽之极”。

在《谈画》中,她看塞尚的《抱着基督尸身的圣母像》,大感惊讶的是,圣母是最普通的妇人,清贫,论件计值地做点缝纫工作,灰了心,灰了头发“,并且注意到,圣母并不是抱着基督,而是,”背过身去正在忙着一些什么“,抱着基督的则是”另一个屠夫样的壮大男子“。

而基督呢?没有使她联想起世间的任何一个人,”他所有的只是图案美“,于是,他就错过了她的兴趣。她喜欢的就是这样一种熟稔的,与她共时态,有贴肤之感的生活细节。

这种细节里有着结实的生计,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兴致。

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兴趣与苏青不同。

胡兰成对宁波人苏青的评价很对,他说宁波人过日子多是兴兴头头的,但是缺少回味,是真正入世的兴致。

张爱玲却不是,她对现时生活的爱好是出于对人生的恐惧,她对世界的看法是虚无的。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她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系列日常景致,忽然总结了一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于是,这短促的人生,不如将它安在短视的快乐里,掐头去尾,因头尾两段是与“长的磨难”接在一起的。只看着鼻子底下的一点享受,做人才有了信心。

以此来看,张爱玲在领略虚无的人生的同时,她又是富于感官,享乐主义的,这便解救了她。

《道路以目》里,她写她上街买菜,遇到封锁,只得停留在封锁线以外的街道上。有一个女佣想冲过防线,叫道:“不早了呀!放我回去烧饭吧!”然后,“众人全都哈哈笑了”。

这是合乎张爱玲人生观的地方,大难临头,回家烧饭的钟点却一丝不苟。在那无意识的女佣,是一种积极,但在张爱玲,却是消极。

因她是要比女佣了解“封锁”的含义,了解这个时世里的灾难。她却又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能够就事论事地面对现实。

她并不去追究事实的具体原因,只是笼统地以为,人生终是一场不幸没有理由地一径走着下坡路,个人是无所作为的

像她在《更衣记》的末尾写的,一个小孩子,在收了摊的小菜场,满地的垃圾里面,骑了自行车,撒开把手,很灵活地掠过了。

于是,她写道:“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就是在这轻盈地一掠之中,有了小小的冒险,终却是安全的,便小小地得意着。

就是这么一点雕虫小技的手腕。张爱玲喜欢归喜欢,其实又是不相信它们的意义的,否则,她就是宁波人苏青了。否则,她就不会如此贪馋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触可感。

她在千古之遥,尸骨无存的长生殿里,都要找寻出人间的触手可及的温凉。在《我看苏青》里,写杨贵妃和唐明皇闹气,逐回娘家,“简直是‘本埠新闻’里的故事”。她不喜欢小提琴,因为太抽象,而胡琴的声音却贴 实得多,“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

这是散文中,由自己直接告白出的张爱玲,在小说里,张爱玲就隐到了幕后。大约仅有一次,没藏好,显现出了真身。

是在《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刚到香港, 与范柳原的关系处于胶着,暗底里使着劲。他们在浅水湾饭店分住两个客房,晚上范柳原将电话打进白流苏的房内,向她念起《诗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底下还附有一大篇解释

却像张爱玲在说话,而不是范柳原。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是少有如此自觉到人生的苍茫,并且有诗情的人物,张爱玲从不曾将自己放进小说中,扮演一个角色

因连她本身都是虚无的,不适合作世俗的小说的材料对象。在她的小说里扮演角色的,多是些俗世里的人———市民。 最具俗世的特征的,怕就是上海了。

香港也有一些,但比较夸张,更像是俗世的舞台,是戏剧化的俗世。《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两则故事就要奇异一些。而发生在上海的故事,则更具有俗世的情调。

《花凋》里那家的女儿们,我以为是再真切不过的上海小姐。父亲是个轻佻不尽责的人,大约是像《金锁记》里的三少爷,妻子却不如三少奶的贤慧,无能且又 无味。

我以为,《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白玫瑰,烟鹂,老了以后,就是她。女儿们晓得谁也靠不上,只有靠自己,到社会上汲取养料,挣一份好生活。

张爱玲写道:“小姐们穿不起丝质的新式衬衫,布褂子又嫌累赘,索性穿一件空心的棉袍夹袍,几个月之后,脱下来塞在箱子里,第二年生了霉,另做新的。”

摩登里面粗陋的,泼辣的芯子,经得起折腾。姊妹多,也成了一个小社会,互相倾轧着,有些弱肉强食的意思。

像川嫦这样老实,柔弱,带几分情致,命运就不济了。她生的是痨病,这也有着些哀婉的情致,可这情致却被病期的拖延,一点一点侵蚀掉了

学医的未婚夫自然早知结局,但算得上有耐心了,两年后才另有了人。然后,家里连买 药的钱也计较起来,每日吃两个苹果成了家人的说嘴。

最后,她想来个多情的了结,自杀,却买不来安眠药。她只得坐着黄包车兜一转,吃一顿西餐,看一场电影。 这大约就是一个上海小姐闲暇中的全部乐趣,她要最后地享一享。

这是相当感伤的一幕,可这感伤却被病期的拖沓又腐蚀了。川嫦还又做了两双绣花鞋,一双皮鞋, 用一只脚试了鞋,很长远地说:“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三周之后,她方才谢世。

这就是俗世里的人了,死都逼在眼前了,这世界早已放弃她 了,她却还愚顽地留意着一些小事,不自量力地挣一挣。

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很俗气的,傅雷曾批评其“恶俗”,并不言过。就像方才说的,她其实也是不相信这些俗事有着多大的救赎的意义,所以便带了刻薄的 讥诮。

而她又不自主地要在可触可摸的俗事中藏身,于是,她的眼界就只能这样的窄逼。《留情》里,米先生,敦凤,杨太太麻将桌上的一伙,可不是很无聊?《琉 璃瓦》中的那一群小姐,也是无聊。

《鸿鸾禧》呢,倘不是玉清告别闺阁的那一点急切与不甘交织起来的怅惘,通篇也尽是无聊的。在这里,反过来,是张爱玲的虚无挽救了俗世的庸碌之风,使这些无聊的人生有了一个苍凉的大背景。

这些自私又盲目的蠢蠢欲动,就有了接近悲剧的严肃性质。比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始 终在作着她丑陋而强悍的争取,手段是低下的,心底极其阴暗,所争取的那一点目标亦是卑琐的。

当她的争取日益陷于无望,她便对这个世界起了报复之心然而, 她的世界是狭小的,仅只是她的亲人

于是,被她施加报复的,便是她的亲人了。在她扼杀自己的希望的同时,也扼杀了她周遭的人的希望。

生活就这样沉入黑暗, 这黑暗是如此深入,以至粗鄙的曹七巧也泛起了些许感时伤怀的情绪,想到她抗争的不果与不值:她要是选中了与她同一阶层的粗作的男子,“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可是,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也已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连曹七巧的懊悔都已经死去了。如曹七巧这般积极的人生,最终又留下什么呢?逝者如斯,虚无覆盖了所有的欲望

而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爱好,为这苍茫的人生观作了具体,写实,生动的注脚,这一声哀叹便有了因果,有了头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

于是,在此,张爱玲的虚无与务实,互为关照,契合,援手,造就了她的最好的小说。

《倾城之恋》也是她最好的小说之一。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时的男女,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做成了夫妻。这是张爱玲故事里,少有的圆满结局。

如文中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可那也是不可琢磨的,凑巧了的,世界依然,甚至更加不可理喻。

人生,还是苍茫的。在此,张爱玲也为这苍茫作了合情合理的注脚。

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各自的利欲推动下,迂回着,探试着,欲擒故纵着,却不料世事大变,生存之计为上,忽才珍惜起眼面前的一点慰藉,它给人一种盲目的安全感。

在这里,张爱玲是与她的人物走得最近的一次,这故事还是包含她人生观最全部的一个,这含有着对虚无的人生略作妥协姿态, 是贴合张爱玲的思想的。

就因走得太近,露了真身,人物略有些跑题,就像前边说过的,在月夜里,范柳原的喟叹。多亏白流苏说了句:“我不懂这些”,才将事情又拉回了情景。

就这样,张爱玲的世俗气是在那虚无的照耀之下,变得艺术了。

她写苏青,写到想与苏青谈“身世之感”,便想象苏青的眼神是:“简直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大概是艺术吧?”苏青是不“艺术”的,她的世俗后面没有背景。

在此,可见得,张爱玲的人生观是走在了两个极端之上,一头是现时现刻中的具体可感,另一头则是人生奈何的虚无。

在此之间,其实还有着漫长的过程,就是现实的理想与争取。而张爱玲就如那骑车在菜场脏地上的小孩,“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这一“掠过”,自然是轻松的了。

当她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虚无,便回缩到俗世之中,而终于放过了人生的更宽阔和深厚的蕴含。从俗世的细致描绘,直接跳入一个苍茫的结论,到底是简单了。于是,很容易地,又回落到了低俗无聊之中。

所以,我更加尊敬现实主义的鲁迅,因他是从现实的步骤上,结结实实地走来,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虚无的立足点,也有了勇敢。

就如那个“过客”,一直向前走,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并不知道前边是什么。孩子说是鲜花,老人说是坟墓,可他依然要向前去看个明白,带着孩子给他裹伤的布片,人世的好意,走向不知名的前面。

带月的诗句飞花令

也许【带月的诗句飞花令】正好与您此时的心情一致,为您整理了36条有关的精美说说,这些说说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这条最为经典,下面一起来欣赏吧!1、当时明...[全文阅读]

六月的说说心情短语句子

六月你好,愿我们所有的汗水都有收获,所有的努力都不被辜负,愿我们的六月如夏花般绚烂。 下面为大家精选了44条有关六月的说说心情短语句子,希望大家喜欢。1、六月,你...[全文阅读]

有关父亲节的祝福语

人生中的第一辆车是爸爸的肩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30条有关父亲节的祝福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1、做父亲名正言顺,做一家之主则图有虚名,有老妈呢;在外...[全文阅读]

复活节英文祝福邮件 复活节说什么祝福语

吉祥复活,好运复出,活出完美自我。下面为大家精选了38条有关复活节英文祝福邮件复活节说什么祝福语,希望大家喜欢。1、复活节,思念在萌芽,想你,朋友!2、复活节到了,愿快乐...[全文阅读]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

也许【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正好与您此时的心情一致,为您整理了41条有关的精美说说,这些说说以:【小池荷净雨初晴,世念……】这条最为经典,下面一起来欣赏吧!1、辛勤...[全文阅读]

世界地球日变废为宝说说

在圣湖中,我们应该节省水,爱护树木,保护小动物。下面为大家精选了41条有关世界地球日变废为宝说说,希望大家喜欢。1、把消费限制在生态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2、世界地球...[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王安忆:张爱玲为何如此迷恋世俗?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318127.html

上一篇:千帆过尽,谁是你最温柔的守候

下一篇:裸条:有的人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是活在当下,就去活在裆下

经典日志相关文章
更多经典日志文章

精选经典日志

经典日志分类阅读

经典日志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