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2 04:00:33
出自唐代高适的《登百丈峰二首》
朝登百丈峰,遙望燕支道。漢壘青冥間,胡天白如掃。憶昔霍将軍,連年此征讨。匈奴終不滅,寒山徒草草。唯見鴻雁飛,令人傷懷抱。
晉武輕後事,惠皇終已昏。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而今白庭路,猶對青陽門。朝市不足問,君臣随草根。
譯文及注釋譯文早上登上百丈峰,遠眺那燕支山道。高山上,漢兵遺留下來的堡壘高聳入雲天;胡地的天空曠遠蒼茫。遙想當年霍将軍,連年在此征讨匈奴。匈奴終究沒能滅絕,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這些紛亂的事實。如今隻見大雁高飛而過,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傷懷。
晉武帝輕忽繼承人的培養和選拔之事,沒有廢除惠帝;惠帝登基後,晉朝終于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中原地區豺狼當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全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胡人們妄自稱尊。現在白庭地區還沖着青陽門的方向。名利之場的事是不值得去追問的,且看那晉朝的君臣,無非都與草根同朽罷了。
注釋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肅武威。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時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肅山丹東。唐李白《王昭君》詩之一:“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王琦注引《元和郡縣志》:“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縣南五十裏。東西百馀
馀裏,南北二十裏,水草茂美,與祁連同。”漢壘:漢軍營壘。青冥:形容青蒼幽遠。指青天。《楚辭·九章·悲回風》:“據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王逸注:“上至玄冥,舒光耀也。所至高眇不可逮也。”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霍将軍:指西漢抗擊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此:一作“北”。匈奴: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時突厥等北方民族。草草:騷擾不安的樣子。唯見:一作“唯有”。晉武輕後事:晉武,即晉武帝司馬炎。惠皇:晉惠帝司馬衷,司馬炎之子。他即位後,賈後亂政,導緻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之禍。瀍(chán)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稱。洛陽爲東周、東漢、魏、晉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地處瀍水兩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連稱謂其地。此指中原地區。胡羯(jié):指北方少數民族。五原:關塞名。即漢五原郡之榆柳塞。又作“五涼”。在今内蒙古自治區五原縣。白庭:匈奴單于之庭。在今甘肅民勤北。青陽門:晉宮門名。朝市:朝廷與市肆,泛指名利之場。
鑒賞這兩首詩描寫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見、所思,境界闊大而高邁。第一首詩描寫了詩人登上百丈峰所見到的營壘、胡天雄壯蒼涼的景象,并聯想到昔日的戰争以及這些戰争對邊塞的意義。
“朝登百丈峰,遙望燕支道。”詩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經爲匈奴長期占據、漢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見詩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爲遊覽,而是想要觀察邊疆關隘的地勢,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漢壘青冥間,胡天白如掃。”有感慨昔日戰陣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憶昔霍将軍,連年此征讨。”詩人思前想後,對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勳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終不滅,寒山徒草草。”詩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繼匈奴而後,又有羌、突厥等爲禍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戰都是徒耗國力而已。
“唯見鴻雁飛,令人傷懷抱。”面對自然界的從容與亘古不變,詩人更感到那幾多征讨,幾多紛擾,如今都湮沒了,頂多留下記載。
全詩先寫登山所見,遂由故壘胡天中聯想到昔日的戰争,詩人自然想到這些戰争對邊塞的意義,追今撫昔後,結論是:“徒草草”而已,最後面對永恒的自然,詩人更感到困惑,隻能在一片疑慮中,悲哀地結束詩章。詩人在《塞上》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并充滿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軍,按節出皇都”可以是解決邊境問題的方法之一。如今詩人面對“霍将軍”的“連年此征讨”而“匈奴終不滅”的現實,
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鴻雁飛”之景,詩人囿于積極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鎖,并沒能體悟到順其自然的妙處,隻是陷入更艱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當年的幾多征伐,如今紛擾依然,詩人不禁感慨萬千。詩人久居塞外,與邊疆人民有過密切接觸,因而對邊疆事務體察入微,往往更能覺人所未覺。這首詩堪稱是詩人怎樣對處理邊疆糾紛,以求長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詩的政治意義與其文學意義一樣光耀詩壇,橫亘邊塞。
第二首詩由上文對邊疆守禦的思考,由此而及晉朝在胡人的入侵中滅亡的史實,分析了晉朝破滅的原因和過程,深深感歎内政不修則外虜入侵,并以此諷喻時局。
“晉武輕後事,惠皇終已昏。”詩人對晉國國滅,遭逢大難,感到痛惜。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後一句的原因,正因爲内政混亂,才導緻國力衰微,遊牧民族才得以長驅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詩人指出政權衰弱則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慘現實。
“而今白庭路,猶對青陽門。”詩人居安思危,告誡當局者。
“朝市不足問,君臣随草根。”詩人總結晉朝滅亡的教訓,指出了那些隻顧一味争名奪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場。
全詩分析了
晉朝破滅的原因、過程,并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潛伏的危機,最後詩人對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評。後來李唐王朝爲後梁所覆滅,中國進入五代十國這一與南北朝一樣的混亂時期。這首詩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語,這或許是詩人所始料未及的。
創作背景《登百丈峰二首》當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至十二載(753年)間。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冬之際,高适經人引薦入隴右和河西兩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書記之職。高适先到了武威,再去隴右節度使管轄的臨洮。這組詩當作于高适在武威之時。
作者簡介高适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于《高常侍集》。高适與岑參并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出自唐代高适的《登百丈峰二首》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译文及注释译文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注释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唐李白《王昭君》诗之一:“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王琦注引《元和郡县志》:“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馀
馀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祁连同。”汉垒:汉军营垒。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王逸注:“上至玄冥,舒光耀也。所至高眇不可逮也。”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此:一作“北”。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唯见:一作“唯有”。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瀍(chán)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此指中原地区。胡羯(jié):指北方少数民族。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又作“五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在今甘肃民勤北。青阳门:晋宫门名。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之场。
鉴赏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
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诗人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了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全诗分析了
晋朝破灭的原因、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潜伏的危机,最后诗人对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评。后来李唐王朝为后梁所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与南北朝一样的混乱时期。这首诗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语,这或许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
创作背景《登百丈峰二首》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至十二载(753年)间。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高适先到了武威,再去陇右节度使管辖的临洮。这组诗当作于高适在武威之时。
作者简介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全诗译文及注释赏析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全文阅读]
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全文阅读]
出自明代张煌言的《满江红·屈指兴亡》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全文阅读]
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菩萨蛮·庭叶翻翻秋向晚》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 邻翁开社瓮。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路迷。作...[全文阅读]
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全文阅读]
出自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齐列为东...[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