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在婺源的最後一天,我坐在從嶺腳村開往縣城的最後一趟班車上,這段一直被交通支配的旅程,每天早起晚歸。
可是我的第一感受居然不是終于可以回家休息了,而是冒出了另一個可怕的念頭。
";我還不想離開,我想再多留幾天。";。
安徽與江西之間,有一條千年古道,沿途三十餘裏,白牆青瓦,古風古韻,美不勝收。它是婺源北線遊中的一段,但真正來到這的人卻并不多。
旅程第三天,早早起床,告别了能喊出我姓名的客棧老板娘,我們從清華鎮出發,決定前行探訪這條";徽饒古道";。
北線交通并不方便,聽客棧老板說,來往車次較少,每天隻有爲數不多的三趟班次,可以在橋頭的路邊等待,招手就停。
由于出發較晚,錯過了第一班車,正發愁之際,路過了一輛白色面包車,趕忙招手停下。說來也巧,司機師傅恰好也住在嶺腳村,我們就這樣慶幸地上了車。
三十多分鍾的車程,遠處群山疊翠,相比起東線,這裏顯得冷清許多,但是沿路的風景,卻美得讓人永遠不會忘記。
我喜歡嶺腳的建築風貌。
村口剛進去,地勢較爲平緩,建築多爲新居,與先前在思溪延村看到的差别不大。但向裏深入,就開始見到許多造型獨特的老宅。
沿路的老屋錯落有緻、參差不齊,有些建築的牆面已經完全裸漏,紅磚顯現,有些已經完全廢棄坍塌,上起了門鎖。
小道古巷相互交錯,沒有一點兒規律可找,不一會便和同行小夥伴走散了。
如果說徽派建築的美在于那些白牆青瓦的典雅,那麽這些飽經風霜的斑駁牆面,似乎更能向我們訴說徽州古村落穿越百年的故事。
我喜歡嶺腳的秀美如畫。
村落中每一處地方,多的是你沒發現的美,鏡頭随處一擺,隻要簡單的構圖,就能收獲到一張像畫一樣的照片。
這裏簡直是美術生們的天堂。
也許是更多的層次賦予了畫作更多的美感,巷子裏每走過一處,不管多深多淺,都能看到畫家們在寫生。
對着眼前的小橋流水和古屋古巷,靜心繪畫,悠然自在。
順着他們繪畫的方向看過去,似乎也發現了先前沒有留意的美,趕忙用相機記錄下來。
左爲現實,右爲畫畫我喜歡嶺腳的人情味。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到來對這座靜谧的村莊可能是種打擾,但是大部分的村民還是很熱情地歡迎人們的到來。村落任由遊客拍照或畫作,都不收取門票費用。在這裏,随機向村民們問路,都會得到耐心的解答。
這裏的民風淳樸,比如剛到村裏那會,因爲一路拖着行李箱實在不便,剛好碰到一家小店,想着有償寄存一下。小店的奶奶見我們進去,一路小跑着從外面趕了回來。
說明來意,奶奶淡定且爽快地答應了,而且堅決表示不要收錢,“行李随便放門口都行,這裏沒有人丢東西的,沒有人會去拿别人的東西”。“路不拾遺”,聽得人心裏感動。
我喜歡嶺腳的生活氣息。
村中間有一條小河,沿着河畔,建起了村子的主幹道,道上偶有石橋相通。
河畔處,常常聚集着些搗衣洗菜的村民,重複着這些簡單又瑣碎的家務。
不管是光處的雞或是影中的鴨,都無處不顯這閑暇的田園鄉村生活。
這座依山傍水的小村落,一如這片山水般甯靜悠揚與世無争。
這裏沒有篁嶺大批大批把油菜花田當自拍背景的遊客,更沒有鳳凰的燈紅酒綠,有的隻是各做自家事兒的村民,以及老屋門前曬着太陽閑聊的老人們。
從嶺腳村出來後,沿着回城的路經過了虹關與察關村。
虹關被稱作徽饒古道第一村,然而去的時候恰逢村子改造,巷道被挖開不便遊覽。在那棵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樟樹周圍轉了轉,就前往不遠處的察關。
古樟樹攝于虹關村攝于虹關村剛入村的石拱橋是察關最出名的景點,說來也好玩,這橋本身并沒有什麽曆史陳迹,反而是靠一張攝影照片帶紅了這處本不起眼的地方。
水關往河流邊走,沿路的牆壁上還能見到雇農民牽牛擔架的出演廣告,可見攝影影響力度之大呀!。
左爲攝影名圖,右爲廣告雖然我不是發現這個角度的第一人,但也在離開時偶然間拍下這張屬于自己的照片。
橋上行人如果說徽州古韻的别樣之美彌補了此趟旅行沒趕上花期的遺憾,那麽嶺腳村絕對是這别樣之美裏最最意外的驚喜。
如果你喜歡本文,别忘了給我點個“贊”哦!。
你的分享是對我的最大支持!。
以上就是描寫婺源山村景色,讓我用鏡頭告訴你,婺源的這個村莊有多美!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回想起在
婺源的
最后一天,我
坐在从岭脚村开往
县城的最后
一趟班
车上,这段一直被
交通支配的旅程,每天
早起晚归。
可是我的第一感受居然不是终于可以回家
休息了,而是冒
出了另一个
可怕的念头。
";我还不想离开,我想再多留
几天。";。
安徽与
江西之间,有一条千年古道,沿途三十余里,白墙青瓦,古风古韵,美不胜收。它是婺源北线游中的一段,但真正来到这的人却并不多。
旅程第三天,早早
起床,告别了能喊出我姓名的客栈
老板娘,我们从
清华镇
出发,决定前行探访这条";徽饶古道";。
北线交通并不方便,听客栈老板说,来往车次较少,每天只有为数不
多的三趟班次,可以在桥头的路边等待,招手就停。
由于出发较晚,
错过了第一
班车,正发愁之际,路过了一辆白色
面包车,赶忙招手停下。说来也巧,
司机师傅恰好也住在岭脚村,我们就这样庆幸地
上了车。
三十多分钟的车程,远处群山叠翠,相
比起东线,这里
显得冷清许多,但是沿路的风景,却美得
让人永远不会忘记。
我喜欢岭脚的建筑风貌。
村口刚进去,地势较为平缓,建筑多为新居,与先前在思溪延村
看到的
差别不大。但向里深入,就开始
见到许多造型独特的老宅。
沿路的老屋错落有致、参差不齐,
有些建筑的
墙面已经完全裸漏,红砖显现,有些已经完全废弃坍塌,上
起了门锁。
小道古巷
相互交错,没有一点儿
规律可找,不一会便和同行小伙伴走散了。
如果说徽派建筑的美在于那些白墙青瓦的典雅,那么这些饱经风霜的
斑驳墙面,似乎更能向我们
诉说徽州古村落
穿越百
年的故事。
我喜欢岭脚的秀美如画。
村落中每一处地方,多的是你没发现的美,镜头随处一摆,只要简单的构图,就能收获到一张像画一样的照片。
这里简直是美术生们的天堂。
也许是更多的层次赋予了画作更多的美感,巷子里每走过一处,不管多深多浅,都能看到画家们在写生。
对着眼前的小桥流水和古屋古巷,静心
绘画,悠然自在。
顺着他们绘画的
方向看过去,似乎也发现了先前没有留意的美,赶忙用
相机记录下来。
左为现实,右为画画我喜欢岭脚的人情味。
某种程度上
来说,我们的到来对
这座静谧的村庄可能是种打扰,但是大部分的村民还是很热情地欢迎人们的到来。村落
任由游客
拍照或画作,都不收取
门票费用。在这里,
随机向村民们问路,都会得到耐心的解答。
这里的民风淳朴,比如刚到
村里那会,因为一路拖着
行李箱实在不便,刚好碰到一家小店,
想着有偿
寄存一下。小店的奶奶见我们进去,一路小跑着从外面赶了
回来。
说明来意,奶奶淡定且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坚决表示不要收钱,“行李随便放门口都行,这里没有人丢东西的,没有人会去拿别人的东西”。“路不拾遗”,听得人心里
感动。
我喜欢岭脚的生活气息。
村
中间有一条小河,沿着河畔,建起了村子的
主干道,道上偶有
石桥相通。
河畔处,常常聚集着些捣衣洗菜的村民,
重复着这些简单又琐碎的家务。
不管是光处的鸡或是影中的鸭,都无处不显这闲暇的田园乡村生活。
这座依山傍水的小村落,一如这片山水般
宁静悠扬与世无争。
这里没有篁岭大批大批把
油菜花田当
自拍背景的游客,更没有凤凰的灯
红酒绿,有的只是各做自家
事儿的村民,以及老屋门前晒着太阳
闲聊的老人们。
从岭脚村出来后,沿着回城的路经过了虹关与察关村。
虹关被称作徽饶古道第一村,
然而去的时候恰逢村子改造,巷道被挖开不便
游览。在那棵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樟树周围转了转,就前往不远处的察关。
古樟树摄于虹关村摄于虹关村刚入村的石拱桥是察关最出名的
景点,说来也好玩,这桥本身并没有什么历史陈迹,反而是靠一张摄影照片带红了这处本不起眼的地方。
水关往
河流边走,沿路的墙壁上还能见到雇农民牵牛担架的出演
广告,可见摄影
影响力度之大呀!。
左为摄影名图,右为广告
虽然我不是发现这个角度的第一人,但也在离开时
偶然间拍下这张属于自己的照片。
桥上行人如果说徽州古韵的别样之美弥补了此趟旅行没赶上
花期的遗憾,那么岭脚村
绝对是这别样之美里最最
意外的
惊喜。
如果你喜欢本文,别
忘了给我点个“赞”哦!。
你的
分享是对我的最大支持!。
以上就是描写婺源山村景色,让我用镜头告诉你,婺源的这个村庄有多美!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无名碎词之深藏
听闻不了你的近况也无法知晓我的惆怅以为两相忘,是谁在心上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日常时间去衡量,缘分去定夺现实无法阻挡,情意放肆流淌还是深藏,让它过往最好忘记,不再...[全文阅读]
抚摸碎片
耽搁到今日的,是前世未写完的情书。风来不及想念,便匆忙的不见。回望往昔的背影太多的碎片散落在时间的雾里,被一层层落叶掩埋。是金色的芬芳年华,枫叶飘飘零,人间仿苦...[全文阅读]
形容女人胸大诗句
看来我在知乎诗词圈只能回答这种不正经的问题了么?坐等掉粉!。隐约兰胸,菽发初匀,玉脂暗香。似罗罗翠叶,新垂桐子;盈盈紫药,乍擘莲房。窦小含泉,花翻露蒂,两两巫峰最断肠。...[全文阅读]
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
望着你望着你的走来望着你的走去总感觉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你和我相聚难离别就容易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相聚欢喜容易分离爱分离难相聚是你我的感觉容易悲哀容易...[全文阅读]
描写女孩子的外貌段,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传神的人物外貌描写?
美女篇:。林黛玉_红楼梦。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全文阅读]
太史慈
我一直很喜欢的,或者在没看三国演义之前就听说过的,不知道算不算名句:。1.。男子汉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这句话其实没说完,但我喜欢前...[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描写婺源山村景色,让我用镜头告诉你,婺源的这个村庄有多美!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534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