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战争的诗经,《诗经》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战争_爱情诗歌_诗歌大全

诗歌大全>诗歌>爱情诗歌

有关描写战争的诗经,《诗经》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战争

发布时间:2023-04-06 20:14:07

分类:爱情诗歌发布者:陌颜
《詩經》中不同性别視角下的戰争。
——《擊鼓》與《君子于役》的異同。
擊鼓其镗,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詩經·國風·邶風》。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雞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饑渴?。
——《詩經·國風·王風》。
一、《擊鼓》和《君子于役》的基本内容。
一《擊鼓》。
《國風·邶風·擊鼓》按清代經學家姚際恒的說法,背景應爲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之時。[1]全詩分爲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後兩章集中抒情,寫夫妻信誓無憑之悲。《擊鼓》是寫士卒長期征戰之悲的經典之一。
第一章“擊鼓其镗,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總寫出征,“我獨南行”一句,說明了主人公的憤懑,是全詩的線索。“獨”一方面是與“土國城漕”的人對比,另一方面,暗示主人公獨自出征,與妻子分别的孤獨。第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承接上文“我獨南行”之說,“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情緒層層推進,也許出征之時還隻是覺得“獨”,現在已變爲了“憂”。第三章“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看似與主題無關,實則最爲經典。首先,馬是自由的,而主人公卻是歸家不得;其次,老馬本識途,爲何會丢呢?是不是因爲馬兒的家鄉不是軍營,而是主人公思戀的故鄉?最後,“喪其馬”與“不歸”相對應,又可将馬理解爲比興,指甯靜的田園生活。無論怎麽理解,都始終突出了主人公歸家不得的哀苦,也爲四、五章的抒情奠定了基礎。第四、五章“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正是感情集中的爆發。此時時空轉換,回想起夫妻别時的信誓,仿佛猶在昨天。而今歸期難望,信誓無憑。主人公哀苦、憤懑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緻。
二《君子于役》。
《國風·王風·君子于役》是一首寫妻子懷念遠出服役的丈夫的詩。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此詩言情寫景可謂真實樸至,宣聖雖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況夫婦遠離,懷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真情實景,情景交融,是本詩的特點。
首章“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抒發思婦懷念久役不歸的丈夫的心情。在最難消遣的黃昏,看到牛羊等禽畜回來休息,所謂“葉落歸根,倦鳥回巢”,而自己的丈夫則歸家無期,怎麽能不思戀呢?也許女主人公的心情一直都被一種思戀丈夫的情緒籠罩着,但在這個暮色蒼茫中,在夕陽餘晖下,雞兒歸了窠,牛羊從村落外的山坡上緩緩地走下來,婦人凝視着雞兒、牛兒、羊兒,凝視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遠方的道路,如此怅惘地期待着,這樣的孤獨于寂寞,已經升華爲一種神聖的感情。[2]。
第二章“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無饑渴!”進一步抒發思婦對丈夫懷念。這一章寫得更具體更深刻。她思念役人的感情前進了,希望丈夫歸來的願望退卻了。朱熹說:“君子行役之久,不可計以日月,而又不知其何時可以來會也。亦庶幾其免于饑渴而已矣。此憂之深而思之切也。”《詩集傳》“曷其有佸?”何時才能回來團聚,可見思念之切。“君子于役,苟無饑渴”,丈夫服役不能回來也罷,隻要在外平安無事無饑渴之苦就算萬幸了。這種思念上的前進,希望上的退卻,表現了她在丈夫被迫遠離不能回來的情況下對親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深切的想念。這一祝願之辭,蘊含着無限的憂愁和純樸而深厚的感情。[3]。
二、《擊鼓》和《君子于役》的共同點。
首先,《擊鼓》和《君子于役》都可以說是陳世骧先生提出的《詩經》“抒情傳統”的體現,“彌漫着個人弦音,含有人類日常的挂慮和切身的某種哀求,它和抒情詩的要義各方面都很吻合”[4]。二者反映情感均爲思戀,一個是士卒思妻,另一個是婦思役人。這一類詩,都說明了戰争和徭役破壞農業生産和家庭生活,它們的這種思戀之情,首先是個人的真情流露,但同時也是一個時代和曆史的縮影。
其次,二者都善于在平淡中見真情。《擊鼓》第三章“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講述了軍隊生活中一個普通的事情,喪馬,尋馬。而當主人公在林中尋得馬歸時,并不是開心,而是深深的思戀與哀戚。蒼茫的天地中,一人,一馬,天涯路,未歸人,人在天涯斷魂處,未到天涯已斷魂。由此聯想到的種種相思,更顯得龐大到生命不能承受。而《君子于役》兩章都寫了“雞栖于埘桀,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括”的山村傍晚景色,沒有一點鋪陳誇飾的描寫,就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清新的畫面。這是古老的歌謠,它以不加修飾的語言直接地觸動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即景生情,語淡意濃。
最後,二者暗含的時空轉換也非常有意思。《擊鼓》中從出征一路寫來,而主人公實際的叙述時空可能隻有一個,即“于林之下”。由天涯路想到來時的征途,再回想起與妻子許諾的場景,如果我回不去了,如果我的誓言成空,你會怪我嗎?主人公不敢面對,但在心裏又是多麽哀傷啊!《君子于役》則更爲明顯,由眼前的黃昏晚景聯想到“君子于役,豈無饑渴”,以直率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後世如白居易詩《邯鄲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一句,大約就是這種時空轉換的繼承和發展吧。
三、《擊鼓》和《君子于役》的不同點。
首先,雖然《擊鼓》和《君子于役》都是戰争中思戀遠方愛人的詩,但由于二者叙事主體的不同,情感的表現方式亦有所不同。總的來說,《擊鼓》更爲濃烈和直接,具有明顯的男性特征,能較爲明顯的看出主人公對戰争的厭惡。與之相對,《君子于役》多用重章疊句,在思戀的基礎增加了善良的祝願和在家的寂寞,具有較明顯的女性特征,能體現出女主人公的孤獨和期待。
其次,二者描繪的内容也略有差異。《擊鼓》中男主人公常年征戰,所見無非是流血厮殺,所以在林中尋得馬歸,那一刻的平靜,讓主人公想到了很多平時根本不敢想的,卻是越想越傷心,最後發出“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哀歎。而《君子于役》的女主人公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所見的無非是甯靜甚至枯燥的農村景色,但在那個黃昏來臨之際,一切即歸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欄,炊煙袅袅地升起,燈火溫暖地跳動起來,農人和他的妻兒們聊着閑散的話題……。可是在這詩裏,那位妻子的丈夫卻猶在遠方,她的生活的缺損在這一刻也就顯得最爲強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2]如此執着的思戀着,最後隻能祝願,蘊含着無限的憂愁和純樸而深厚的感情。
四、不同性别視角下的戰争。
《詩經》中描寫戰争的詩很多,有如《無衣》一樣表現人民勇敢從軍,團結友愛,共同禦敵的決心的詩,還有和《擊鼓》、《君子于役》一樣反映戰争和徭役破壞農業生産生活和家庭的詩,如《鸨羽》寫怨恨自己服役,家中缺乏勞動力,無人贍養父母的憂慮和痛苦。“戰争讓女人走開”,這是普天下男性的共識,而在《擊鼓》和《君子于役》中,我們卻能看到戰争的影響是對家庭的破壞,而沒有誰能不受戰争的影響。但不同性别視角下的戰争卻又有所不同。
《擊鼓》中男主人公表現出較明顯的厭戰情緒,這說明男性在戰争行爲中扮演主體作用,因此對戰争的殘酷有切身的體驗,在主人公眼中,戰争是喧嚣殘酷的,是讓他與愛人分離的原因。當然,由于曼斯菲爾德所謂“男性氣概”的作用,詩經中也有如《無衣》一樣表現英勇禦敵的詩,這還與戰争是否正義也有關。而在《君子于役》中,我們可以發現女主人公關心的不是戰争本身,而是丈夫“豈不饑渴”,在女主人公眼中的戰争也許更爲單純,就是丈夫離家的艱辛。
從更廣泛的視角分析,戰争促使人類社會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母系社會的生存競争十分激烈,氏族之間争奪生存資源的戰争經常發生,男性以其體能優勢成爲戰争的主要承擔者,常常要戰場厮殺,出生入死,以血肉之軀捍衛氏族的安全和利益。[5]因此男性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周代初年,大小諸侯國原有一千八百國,到春秋時代隻剩三十幾國了,諸侯間大魚吃小魚的兼并戰争十分劇烈,此外,周族常常受到四夷的侵擾,抵抗外侮的戰争便時有發生。[6]此時的戰争,已不再是争奪生存資源那麽簡單,人類也早進入了父系社會。因此此時的戰争,有很多是出于統治者個人意志的,于是很多一般士兵如《擊鼓》中的主人公,是被迫卷入到戰争中來的,不是爲自己而戰,而是爲統治者而戰,對戰争的厭惡也就理所當然了。同時,由于家庭關系的固定,與愛人分别的痛苦也被放大,思念家人的情感更爲濃烈。對于女性,其社會地位的下降,變爲男性的附屬,一旦戰争帶走丈夫,家中就像沒有了支持一樣,因此女性更多關心的是他們的丈夫而不是戰争本身。
當然,以上分析僅僅是從很淺薄的角度比較了不同性别視角下的戰争,立足點也主要是詩歌本身的差别。更進一步的分析是史學家研究的範疇,我們分析《擊鼓》和《君子于役》,更關心的是它們的文學性和動人的愛情。二者都是中國古代經典的不朽篇章,值得我們反複學習研究。
參考文獻。
[1]《先秦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61-63頁。
[2]《先秦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4-136頁。
[3]《中華文學鑒賞寶庫》[M].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陳世骧:《中國的抒情傳統》,載《陳世骧文存》[M],遼甯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
[5]王澄霞:《女性主義與“男性氣概”》,《讀書》[J],2012年12月,第116頁。
[6]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前言第3頁。
後記。
本文爲2012年PKU“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一)”課程作業  。
來自PKUSHCofPharmacy2012級Pdy  。

以上就是有關描寫戰争的詩經,《詩經》中不同性别視角下的戰争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诗经》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战争。
——《击鼓》与《君子于役》的异同。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诗经·国风·邶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诗经·国风·王风》。
一、《击鼓》和《君子于役》的基本内容。
一《击鼓》。
《国风·邶风·击鼓》按清代经学家姚际恒的说法,背景应为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时。[1]全诗分为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后两章集中抒情,写夫妻信誓无凭之悲。《击鼓》是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的经典之一。
第一章“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总写出征,“我独南行”一句,说明了主人公的愤懑,是全诗的线索。“独”一方面是与“土国城漕”的人对比,另一方面,暗示主人公独自出征,与妻子分别的孤独。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承接上文“我独南行”之说,“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情绪层层推进,也许出征之时还只是觉得“独”,现在已变为了“忧”。第三章“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最为经典。首先,马是自由的,而主人公却是归家不得;其次,老马本识途,为何会丢呢?是不是因为马儿的家乡不是军营,而是主人公思恋的故乡?最后,“丧其马”与“不归”相对应,又可将马理解为比兴,指宁静的田园生活。无论怎么理解,都始终突出了主人公归家不得的哀苦,也为四、五章的抒情奠定了基础。第四、五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正是感情集中的爆发。此时时空转换,回想起夫妻别时的信誓,仿佛犹在昨天。而今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主人公哀苦、愤懑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君子于役》。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言情写景可谓真实朴至,宣圣虽欲删之,亦有所不忍也。况夫妇远离,怀思不已,用情而得其正。”真情实景,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点。
首章“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抒发思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的心情。在最难消遣的黄昏,看到牛羊等禽畜回来休息,所谓“叶落归根,倦鸟回巢”,而自己的丈夫则归家无期,怎么能不思恋呢?也许女主人公的心情一直都被一种思恋丈夫的情绪笼罩着,但在这个暮色苍茫中,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妇人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如此怅惘地期待着,这样的孤独于寂寞,已经升华为一种神圣的感情。[2]。
第二章“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进一步抒发思妇对丈夫怀念。这一章写得更具体更深刻。她思念役人的感情前进了,希望丈夫归来的愿望退却了。朱熹说:“君子行役之久,不可计以日月,而又不知其何时可以来会也。亦庶几其免于饥渴而已矣。此忧之深而思之切也。”《诗集传》“曷其有佸?”何时才能回来团聚,可见思念之切。“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丈夫服役不能回来也罢,只要在外平安无事无饥渴之苦就算万幸了。这种思念上的前进,希望上的退却,表现了她在丈夫被迫远离不能回来的情况下对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想念。这一祝愿之辞,蕴含着无限的忧愁和纯朴而深厚的感情。[3]。
二、《击鼓》和《君子于役》的共同点。
首先,《击鼓》和《君子于役》都可以说是陈世骧先生提出的《诗经》“抒情传统”的体现,“弥漫着个人弦音,含有人类日常的挂虑和切身的某种哀求,它和抒情诗的要义各方面都很吻合”[4]。二者反映情感均为思恋,一个是士卒思妻,另一个是妇思役人。这一类诗,都说明了战争和徭役破坏农业生产家庭生活,它们的这种思恋之情,首先是个人的真情流露,但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和历史的缩影。
其次,二者都善于在平淡中见真情。《击鼓》第三章“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讲述了军队生活中一个普通的事情,丧马,寻马。而当主人公在林中寻得马归时,并不是开心,而是深深的思恋与哀戚。苍茫的天地中,一人,一马,天涯路,未归人,人在天涯断魂处,未到天涯已断魂。由此联想到的种种相思,更显得庞大到生命不能承受。而《君子于役》两章都写了“鸡栖于埘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括”的山村傍晚景色,没有一点铺陈夸饰的描写,就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新的画面。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即景生情,语淡意浓。
最后,二者暗含的时空转换也非常有意思。《击鼓》中从出征一路写来,而主人公实际的叙述时空可能只有一个,即“于林之下”。由天涯路想到来时的征途,再回想起与妻子许诺的场景,如果我回不去了,如果我的誓言成空,你会怪我吗?主人公不敢面对,但在心里又是多么哀伤啊!《君子于役》则更为明显,由眼前的黄昏晚景联想到“君子于役,岂无饥渴”,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后世如白居易诗《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大约就是这种时空转换的继承和发展吧。
三、《击鼓》和《君子于役》的不同点。
首先,虽然《击鼓》和《君子于役》都是战争中思恋远方爱人的诗,但由于二者叙事主体的不同,情感的表现方式亦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击鼓》更为浓烈和直接,具有明显的男性特征,能较为明显的看出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与之相对,《君子于役》多用重章叠句,在思恋的基础增加了善良的祝愿和在家的寂寞,具有较明显的女性特征,能体现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和期待。
其次,二者描绘的内容也略有差异。《击鼓》中男主人公常年征战,所见无非是流血厮杀,所以在林中寻得马归,那一刻的平静,让主人公想到了很多平时根本不敢想的,却是越想越伤心,最后发出“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哀叹。而《君子于役》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所见的无非是宁静甚至枯燥的农村景色,但在那个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散的话题……。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2]如此执着的思恋着,最后只能祝愿,蕴含着无限的忧愁和纯朴而深厚的感情。
四、不同性别视角下的战争。
《诗经》中描写战争的诗很多,有如《无衣》一样表现人民勇敢从军,团结友爱,共同御敌的决心的诗,还有和《击鼓》、《君子于役》一样反映战争和徭役破坏农业生产生活和家庭的诗,如《鸨羽》写怨恨自己服役,家中缺乏劳动力,无人赡养父母的忧虑和痛苦。“战争让女人走开”,这是普天下男性的共识,而在《击鼓》和《君子于役》中,我们却能看到战争的影响是对家庭的破坏,而没有谁能不受战争的影响。但不同性别视角下的战争却又有所不同。
《击鼓》中男主人公表现出较明显的厌战情绪,这说明男性在战争行为中扮演主体作用,因此对战争的残酷有切身的体验,在主人公眼中,战争是喧嚣残酷的,是让他与爱人分离的原因。当然,由于曼斯菲尔德所谓“男性气概”的作用,诗经中也有如《无衣》一样表现英勇御敌的诗,这还与战争是否正义也有关。而在《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发现女主人公关心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丈夫“岂不饥渴”,在女主人公眼中的战争也许更为单纯,就是丈夫离家的艰辛。
从更广泛的视角分析,战争促使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母系社会的生存竞争十分激烈,氏族之间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经常发生,男性以其体能优势成为战争的主要承担者,常常要战场厮杀,出生入死,以血肉之躯捍卫氏族的安全和利益。[5]因此男性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周代初年,大小诸侯国原有一千八百国,到春秋时代只剩三十几国了,诸侯间大鱼吃小鱼的兼并战争十分剧烈,此外,周族常常受到四夷的侵扰,抵抗外侮的战争便时有发生。[6]此时的战争,已不再是争夺生存资源那么简单,人类也早进入了父系社会。因此此时的战争,有很多是出于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于是很多一般士兵如《击鼓》中的主人公,是被迫卷入到战争中来的,不是为自己而战,而是为统治者而战,对战争的厌恶也就理所当然了。同时,由于家庭关系固定,与爱人分别的痛苦也被放大,思念家人的情感更为浓烈。对于女性,其社会地位的下降,变为男性的附属,一旦战争带走丈夫,家中就像没有了支持一样,因此女性更多关心的是他们的丈夫而不是战争本身。
当然,以上分析仅仅是从很浅薄的角度比较了不同性别视角下的战争,立足点也主要是诗歌本身的差别。更进一步的分析是史学家研究的范畴,我们分析《击鼓》和《君子于役》,更关心的是它们的文学性和动人的爱情。二者都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不朽篇章,值得我们反复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61-63页。
[2]《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4-136页。
[3]《中华文学鉴赏宝库》[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陈世骧:《中国的抒情传统》,载《陈世骧文存》[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5]王澄霞:《女性主义与“男性气概”》,《读书》[J],2012年12月,第116页。
[6]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前言第3页。
后记。
本文为2012年PKU“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一)”课程作业  。
来自PKUSHCofPharmacy2012级Pdy  。

以上就是有关描写战争的诗经,《诗经》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战争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无名碎词之深藏

听闻不了你的近况也无法知晓我的惆怅以为两相忘,是谁在心上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日常时间去衡量,缘分去定夺现实无法阻挡,情意放肆流淌还是深藏,让它过往最好忘记,不再...[全文阅读]

抚摸碎片

耽搁到今日的,是前世未写完的情书。风来不及想念,便匆忙的不见。回望往昔的背影太多的碎片散落在时间的雾里,被一层层落叶掩埋。是金色的芬芳年华,枫叶飘飘零,人间仿苦...[全文阅读]

形容女人胸大诗句

看来我在知乎诗词圈只能回答这种不正经的问题了么?坐等掉粉!。隐约兰胸,菽发初匀,玉脂暗香。似罗罗翠叶,新垂桐子;盈盈紫药,乍擘莲房。窦小含泉,花翻露蒂,两两巫峰最断肠。...[全文阅读]

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

望着你望着你的走来望着你的走去总感觉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你和我相聚难离别就容易你我的感情就像天和地相聚欢喜容易分离爱分离难相聚是你我的感觉容易悲哀容易...[全文阅读]

描写女孩子的外貌段,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传神的人物外貌描写?

美女篇:。林黛玉_红楼梦。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全文阅读]

太史慈

我一直很喜欢的,或者在没看三国演义之前就听说过的,不知道算不算名句:。1.。男子汉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太史慈。这句话其实没说完,但我喜欢前...[全文阅读]

本文标题:有关描写战争的诗经,《诗经》中不同性别视角下的战争

本文链接:https://m.biqugena.com/article/529344.html

上一篇:场面描写的指导,2019年中考写作指导:巧用场面描写,别出心裁,夺取高分

下一篇:更多爱情诗歌

爱情诗歌相关文章
更多爱情诗歌文章

精选爱情诗歌

经典诗歌分类阅读

爱情诗歌热点